番茄不耐高溫,夜溫超過25度著果率就會大幅降低,因此除了冬天外,農民在栽種上大多需噴灑番茄生長素(4-CPA)來達到一定的產量,不過無論歐美或鄰近的日本、韓國早有進口熊蜂協助番茄授粉的經驗,授粉率不但高,而且還兼具生態指標的價值。
勇於嘗試新技術的嘉義縣太保市番茄果農謝俊宏,今年2月率先使用進口熊蜂幫小番茄授粉,結出來的果實短而肥美,一口咬開可清楚看見果實內的種子發育完整,而且不含化學合成的植物生長調節劑,消費者吃了更放心。

番茄遇熱難授粉 農民噴藥很兩難
番茄原生於南美高原一帶,屬於兩性花,也就是一株花內有雄蕊和雌蕊,因此可以自然授粉,不過以嘉南平原的氣候來說,這裡栽種的番茄在每年11月底以前,隔年3月中旬以後,番茄黃花裡的雌蕊因為太熱會跑出來,花藥很難落在柱頭上,就無法正常授粉,此時便要適當噴灑番茄生長素促進著果,雖然番茄生長素為政府合法推薦使用,但畢竟為化學合成,存有健康疑慮,但不噴就等於沒有穩定的產量,對農民來說是一件很兩難的事。
謝俊宏在縣內農業處長林良懋的引薦下,今年2月購買了50隻西洋熊蜂(Bombus terrestris)和50顆蛹,不過由於熊蜂壽命只有4到7週的時間,因此大概一個月族群會開始衰落,便要再補充新的熊蜂。
熊蜂取代番茄生長素 果實圓潤、種子多 還解決缺工問題

謝俊宏初期先在1分地的密閉式溫室內,試驗性地放2個蜂巢,後來發現效果不錯,擴大到3.5分地放置4個蜂巢。
他發現,熊蜂在授粉後會在花柱上留在咬痕,方便農民確認,而且相較於噴灑生長調節劑的瘦長小番茄,熊蜂授粉所結出來的果實較為圓潤、短肥,其中最大的差異在於果實裡頭的種子多數都能發育,不會有單偽結果的情形。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過去農民用來防治番茄主要害蟲銀葉粉蝨,都是使用類尼古丁農藥,像是殺蟲劑益達胺、達特南等,這類藥劑對西洋熊蜂的影響很大,因此謝俊宏在藥劑的選擇上也做了調整,改而使用其他對熊蜂影響較小的農藥代替。
這類西洋熊蜂適合工作的環境是在8到32度間,謝俊宏發現,4至5月間,雖然天氣變熱,熊蜂授粉的結果率有下降,但整體表現仍有60、70分。此外,使用進口熊蜂還有一大好處是可以解決田間管理的缺工問題,他笑說,雖然一箱迷你寶要價3600元是人工噴番茄生長素的3倍,「但現在不用定時要噴番茄生長素,全權委託給熊蜂管理,工作項目少了一項,還可督促農民做安全栽培,生產出來的小番茄也更安全更健康,這對專職農夫而言是需認真思考的一條道路。」
讓熊蜂當生態指標 監督農民用藥

嘉義縣農業處長林良懋也說,有熊蜂幫忙工作總比使用化學藥劑好,而且熊蜂還可以做為一種「環保生態生產指標」,藉此可讓農民觀察氣候變異、農藥使用、環境毒物等,未來才能因應TPP等國際貿易的衝擊。
不過他坦言,國內關於使用進口昆蟲幫忙授粉的限制仍然很多,而且過於保守,已經落後國外20年,反而阻礙了台灣農業在技術上的進步。
其實包含日本、韓國等亞洲國家都約在1990前後,開放進口熊蜂協助授粉,尤其日本在2010年已有超過70%的設施仰賴熊蜂授粉,不過生態學家同時也發現,進口熊蜂已在當地自然界出現立足和競爭的行為,同時還有產生病原感染等問題。對此,德霖技術學院休閒事業管理系助理教授江敬晧表示,國外甚至有社區或教育單位發起獵捕外來種熊蜂的行動。
外來種衝擊原生生態 學者:記取國外前車之鑑 小心操作
江敬皓指出,外來種熊蜂若不慎跑到野外立足下來,因為食物競爭的關係,有可能會影響當地原生種熊蜂的生存,對於本來依賴原生種雄蜂繁衍下一代的植物也會有影響,不過他坦言,台灣目前雖有9種本土熊蜂,但因為農民一年四季都有需求,就目前國內的技術仍無法達到經濟型規模生產的速度,因此農民使用進口熊蜂是無可厚非的變形方式。
不過江敬皓提醒,過往日本為了進口熊蜂也建立一套嚴謹的操作規範,但一旦使用規模擴大了,當管理人無法負荷,對於蜂類的管理程度不足,一不小心讓外來種熊蜂擴散出去就會造成生態上的衝擊,而這些衝擊都是要5年甚至10年後才可預見,因此政府單位若要放寬申請標準,最好能記取其他國家的前車之鑑,要求農民在使用上必須符合操作規範,密閉網室的結構不能有破洞、人員進出時也要特別注意熊蜂是否有在身旁。
面對進口熊蜂可能造成的原生生態疑慮,謝俊宏解釋,農民在進口西洋熊蜂前,必須先經過防檢局檢疫官嚴謹的設施檢查,預計施放的溫室須確保完全密閉,還要具備雙重門才能通過核准;進口熊蜂在進入海關前會進行逐批檢查,貼上封條,再由愛禮花卉以快遞的方式送到他家,收到後,他還必須通知檢疫官到場檢查,確保熊蜂的數量和完整性,如此才能在田間施放。
而且就謝俊宏觀察,愛禮花卉提供的進口熊蜂每一箱的生命週期約只有1個半月,而且女王蜂可能不會產卵或是產下的卵都是空包彈,基本上很難有繁衍的可能。林良懋也說,進口熊蜂都有一定的壽命,國外早已領先在前,台灣不應該繼續落後。
防檢局籌組小組 計畫放寬申請標準
防檢局副局長馮海東則表示,目前國內使用熊蜂授粉只能以試驗的名義進來,搭配檢疫人員的把關,就目前觀察還沒有大規模跑到野外的事情發生,而且蜂群在死亡後也都必須按照規範銷毀,近期他們將會籌組小組進行階段性的試驗回顧,考慮放寬申請的可能性。
馮海東強調,針對進口熊蜂,防檢局觀察的不僅只外來種的議題,還包含是否有間接影響植物生長、造成其他熊蜂染病、對於國內養蜂產業的衝擊等,這都必須進行了解。
台灣的蜜蜂不行嗎???
讀者您好,關於這方面的疑慮,日前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副教授顏聖紘也曾質疑過,當時防檢局曾回信說明:「目前使用在網室的外來熊蜂來源是荷蘭,為苗栗改良場申請輸入作為試驗用,而且要經過檢疫,蜂王需要經過不孕性處理才得以輸入,所以就算逸出可能也不會建立族群。」(https://www.facebook.com/shenhornyen/posts/10203035796094192)
當然若本土熊蜂能協助番茄授粉是在好不過的,但無奈台灣目前這方面的技術尚未發展到商品化階段,不足以供農民大量使用,農民為此可減少類尼古丁農藥和生長素的使用,同時維持產量,引進已做過不孕處理的荷蘭熊蜂是兩相權衡下的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