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馬糞海膽因濫捕面臨生態浩劫,澎湖縣政府明天將開會檢討,去年調到澎湖「南方四島國家公園」的警察蕭再泉,先前曾協助後壁湖成立海洋資源保護示範區,成功讓漁業和生態雙贏,近來正和當地環保義工合作,期望引進「後壁湖模式」,在東吉嶼設立示範區,放流海膽種苗、實施總量管制捕撈,讓東吉嶼成為「種源庫」,年年有海膽撈,也帶動其他地區的漁民朝向永續漁業。
開放捕撈,一天就枯竭
每年6月開始是澎湖最大規模的馬糞海膽屠殺日,因為馬糞海膽的生殖腺被老饕視為極品,成為造訪澎湖、小琉球和墾丁必吃美食,但只要和美食扯上關係的動物,下場就是死路一條,澎湖縣政府為了避免過度捕撈,2010年起頒佈禁漁令,只有6月到9月底才開放捕撈,且體型必須大於8公分,讓小海膽有機會長大,今年則提前15天解除禁漁期。
馬糞海膽在前幾年就有資源枯竭現象,今年5月16日開放捕撈第一天,已有漁民反映幾乎抓不到,長期觀察東吉嶼生態的澎湖共生藻協會理事長陳盡川說,已經不知道要怎麼統計數量了,「因為今年根本一顆都看不到」,潮間帶的馬糞海膽大約3天就被抓完,離岸5公尺處則約10天,只有需要重裝捕撈、漁民不願去的海域,馬糞海膽才能逃過一劫。
馬糞海膽的生殖腺要到交配季節才會逐漸飽滿,通常在4到9月間,長期關注澎湖生態的海洋公民基金會前幾天在臉書發文指出,政府開放採捕的時間似乎是為了迎合消費者,在生殖季開放,讓所有即將參與生殖的個體被集體移除,就像是「澎湖所有的孕婦一夜之間全部被屠殺,當然再也看不到可愛的小孩子。」
國家公園警察建議設示範區保護
為了搶救馬糞海膽,南方四島國家公園警察小隊長蕭再泉,和民間義工組成的智囊團構思,在屬於國家公園範圍內的東吉嶼,引進「後壁湖模式」,劃設示範區,由國家公園警察管理。
2002年蕭再泉調到墾丁後壁湖,發現農委會委託放流的馬糞海膽,被當地人拿來祭五臟廟,他說服國家公園管理處成立「海洋資源保護示範區」,發展生態旅遊,和民眾合作保育,配合嚴格執法,不僅海膽數量回復到20年前,更讓後壁湖從海底墳場變成潛水天堂。
蕭再泉表示,預計和縣府及國家公園管理處提議,在東吉嶼設示範區放流海膽苗,先全面禁捕,觀察族群數量後,再決定每年的捕撈量,假設一開始放流2000隻,設定捕撈數量,隔年族群量可能變4000,再隔年上萬,如此捕撈量也可調升,對漁民來說更永續。
復育馬糞海膽也能對珊瑚礁帶來正面幫助,牠是海底的清道夫,以藻類為食,可以避免藻類大量孳生,和珊瑚競逐陽光和空間。
後壁湖的示範區就設在國家公園警察管理站附近,嚇阻不法的效果十足,蕭再泉建議澎湖如法炮製,把示範區設在東吉嶼港口後的國家公園管理站附近,「希望東吉嶼成為種源庫、示範,帶動其他地區的漁民,朝向更永續的漁業。」
民間籲總量管制,澎湖縣:還不到時機
許多專家和民眾都呼籲,總量管制是保護海洋的根本。負責擬定示範區計劃的陳盡川說,政府總是宣傳漁民收穫量多少,但其實海裡還有多少才是關鍵,應調查馬糞海膽安全族群量,一旦超過就全面禁止漁撈行動,「我們現在就是敗家子,一直向海洋提款。」
他指出,日本抓海膽時設定嚴格的總量管制,確保海膽族群的安全量,台灣雖有禁漁區,但在這段時間無限制捕撈,「一整年復育成果,一天就毀了。」總量管制配合捕撈證登記、配額限制,才能讓海洋資源永續。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研究員趙世明表示,現在連生殖腺還未成熟的馬糞海膽都被抓起來,應採取「抓7放3」的措施,也就是10隻中只抓7隻,留3隻做種,體型直徑至少要7公分以上。
不過澎湖縣政府農漁局局長林澤民表示,禁漁是快要絕種時的保護措施,現在澎湖仍有馬糞海膽,「還不到總量管制時機,」且海域遼闊,每個人都可以撿海膽,設總量管制很難管理;他說,明天將召開會議聽取各方意見,檢討馬糞海膽的管制措施。
馬糞海膽因為濫捕撈面臨生存危機,圖為在海中自由生長的馬糞海膽(圖片提供:陳盡川)
時機到,就來不及了,在吃,在耗,換吃女人的卵巢,和男人的睪丸,別留活口,如何。
我不是素食主義,但懂的是一吃多,還是多吃一的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