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拉克風災發生迄今已滿6年。當時各界紛紛發起募款活動,其中一筆1億元的善款便用做開設作屏北高中「小清華原住民專班」,期望在現有的升學環境中,打造一個兼有「生態、原民文化」的班級來「重建原鄉」,並為原鄉的未來儲備專業人才。
6年前莫拉克颱風重創小林村和台灣山區,當時各大電視台、非營利組織、政府機構分別募得百萬到億元不等的善款,其中TVBS電視台的1億元善款在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李家維的發想下,決定開辦一所原住民學校,用「教育」進行災後重建,而這項計畫也獲得當時政院長劉兆玄和教育部的支持。
「當時也沒想說學校要辦多大,後來得知屏北高中有多餘教室,加上校齡新,因此就決定落腳在屏北。」負責執行這項「小清華原住民專班」計畫的教授陳舜芬,6年前剛從清大師資培育中心退休,她表示「過去國內既有的原民班以歌唱、跳舞、體育為主,但這些都不是清大特別擅長的項目,」因此專班課程設計以升學和原住民特色課程為主。
「特色課程包含原住民的傳說起源、宗教、婚姻、禮俗、文化等,像賽德克族的彩虹橋,和卑南族的竹生、石生傳說。」陳舜芬表示,專班學生來自全台各地,有些已在平地居住,即使住在部落的學生,也不一定熟悉自己的文化生態。
另外專班還會開設「農業生態課程」,認識台灣有機農業的發展使命、困境,和CAS農產品標章,並在校內挑選菜圃實作,「全程不噴灑,也不使用農藥,」讓宣講知識和實作緊密結合。
第一屆專班學生:因專班重新認識自己、家族、部落

曾就讀第一屆專班、升大學三年級的台灣大學森林系學生董文智(Kapi Cacalji),母親是屏東牡丹鄉的排灣族人,「就是那個『牡丹社事件』的牡丹,」他害羞地解釋因為漢人很早就進入牡丹社生活,所以多半不像一般人想像少有和外界互動的「部落」,所以「很少講族語,對原住民也沒有特殊情感。」
不過因為參加專班的關係,讓他重新和傳統鍵接。他說,因為班上同學多為排灣族人,因此課程比重上以排灣族的語言、文化、宗教介紹居多,也因此他開始和母親聊起「另一個身分」,進而開啟他對原住民的認同感。
「所以我上大學才參加原聲帶社,」希望把對《原住民族基本法》、原住民土地爭議有更多了解,「把原住民的聲音帶入社會,」董文智說道。
「學校」就是「新部落」,既能學習,也能自治、聯誼
一般人通常認為原住民學生較「害羞」,陳舜芬觀察在教學現場上,專班學生一開始會比較怕生,但有了信賴關係後,就比較願意把心裡的話講出來。「很多科任老師都說喜歡上專班的課,因為學生反應快、個性又活潑,」但陳舜芬話鋒一轉,帶點懊惱的語氣說「但他們就是不太愛下課後繼續練習,考試成績才會不理想。」
由於專班會要求學生留宿,並每隔一周會在周末舉辦演講、參訪、進修活動,像去高雄柴山做地質調查,或去台南官田看農友如何和水雉共生,因此專班學生凝聚力較強,陳舜芬說「我們也會讓學生自己組織委員會,自己管理自己或辦慶生會之類的聯誼活動。」也讓人感覺到匯集全台各地不同族裔的專班,宛如一個「新部落」。

從「招不滿」到近200人,專班盼十年後人才返鄉
其實專班成立5年來,頭3年都沒有招滿,也有家長質疑「會不會又淪為『唱歌跳舞』的才藝班?」陳舜芬說這些都是家長曾提出的疑義,「但我想我們的目標都很清楚,就是希望培育原住民人才,盼他們將所學帶回原鄉。」
陳舜芬解釋,只要能讓原住民學生獲得更多教育資源,和林業、農業、語言、文化等各種領域的專業訓練,就能和他們部落的文化結合,例如傳統漁撈、打獵方式、生態觀察,既能改變原本缺乏資源的弱勢情況,也能兼容傳統文化。
從統計數字來看,「第一屆升國立大學的比率有8成,第二屆有9成,」不過專班並不著眼於「升學引導教學」,陳舜芬說校方也會鼓勵學生朝3000公尺體能訓練、25公尺游泳訓練、人際關係等「8大智能領域」發展。
自第4屆起,專班已能年年招滿的目標,「怎麼樣維持180人的教育品質,是我們現階段的教育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