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僅存的本土貓科動物「石虎」,因棲地破壞和人為因素而瀕臨絕種,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中心近年來推動保育工作,在2013年成功繁殖一對石虎兄妹「集利」和「集寶」,並待其長大後野放,同時委請視群傳播記錄下集利和集寶從圈養步入野外環境的生活過程,拍攝出《大地的孩子—小石虎返家之路紀錄片》。
該片耗時兩年拍攝,在一月出版,並在今年4月18日奪得美國休士頓國際影展的白金獎,特生中心和拍攝團隊視群傳播在慶祝之餘,日前決定將紀錄片5個語版(包含國、台、客、日、英)放上網路供大眾觀賞,期盼透過紀錄片的分享,讓民眾更加了解保育石虎的重要。
全台唯一本土貓科動物 石虎不到1000隻
生活在苗栗、台中和南投一帶、海拔500公尺以下地區的石虎,是淺山生態系食物鏈中的頂端掠食者,因為牠的生活棲地和人類重疊,再加上人為放置獸鋏等因素,長期面臨著生存的威脅,據特生中心現有的調查統計,全台石虎不到1000隻。而石虎也是在2013年確定台灣雲豹滅絕後,目前唯一的台灣本土貓科動物。
-780x518.jpg)
紀錄石虎集利與集寶從出生到野放的過程
特生中心近年來陸續收養8隻在野外受傷的石虎,並嘗試圈養配對繁殖,終於在2013年3月成功讓石虎「阿姓」產下一對石虎寶寶,哥哥取名為集利、妹妹取名為集寶。
為了讓集利和集寶長大後能順利野放,特生中心的保育人員特別搭設了與野外棲地相似的環境,並在環境中放入野兔、老鼠等動物,訓練牠們的狩獵本能。特生中心後來在2013年底,集利和集寶長大為成體後野放,同時在他們的脖子綁上發報器,進行後續追蹤與研究。
協助拍攝紀錄片的視群傳播便是依著發報器傳出來的訊號,於半夜等候在其獸境範圍,紀錄下難能可貴的石虎野外生活樣貌。
視群傳播製作人許鴻龍表示,他在紀錄的過程中發現,石虎生活的環境和人類非常密切,所以石虎現在面臨的生存問題和未來人類可能碰到的問題是類似的,因此他希望藉由拍攝這部紀錄片讓大眾更了解石虎,同時多份耐心與關心,讓可能發生的衝突化成共處。
較為遺憾的是,集利身上的發報器在野放第23天後出現收訊不良的狀況,拍攝團隊與特生中心因此失去與集利的聯繫消息,而集寶則因為在野外被其他動物咬傷,緊急被保育人員送回救治,雖然集寶術後復原狀況良好,但因為牠左前肢的傷口無法再回到野外,目前已被特生中心轉往台北市立動物園供教育展示。
-780x520.jpg)
特生中心同步與在地農友推廣友善耕作
這兩年特生中心持續進行石虎調查,和嘉義大學合作,在南投中寮與集集一帶進行農村訪談,同時鼓勵當地農友轉為友善耕作,不噴灑農藥、不放老鼠藥,讓石虎有一個較為安全的掠食環境。
-258x400.jpg)
目前當地共有13位農友加入,友善耕作面積約有12公頃,農作物包含柑橘、龍眼、荔枝、小黃瓜等,參與其中的農友劉昌宏說,因為石虎會啃食田間的地瓜,過去農民對石虎的印象都很不好,但石虎會幫農民吃掉老鼠等動物,因此他挨家挨戶拜託農友時,都會特別舉正面案例鼓勵農友加入,他強調,「友善農法不但對石虎好,同時也是對我們自己好。」
而原本農友擔憂不灑農藥、無法生產出外觀漂亮且符合市場規格的水果,後來在他們成立「龍瑩維創推廣協會」行銷推廣後,產銷的問題也迎刃而解,劉昌宏說,「因為有消費者願意支持,我們整體的農產銷路比以前好三成。」
南投集集和中寮部分農友的投入,在生態平衡與農產銷售間創下良好的典範,目前這13位農友也正向慈心基金會爭取綠保標章。
《大地的孩子—小石虎返家之路紀錄片》片長約有25分種,精華版連結如下:https://goo.gl/I4UutG,詳細5種語言版本的連結就在影片的資訊內容中。
-780x439.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