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椒、花椰菜、小黃瓜,佔全國1/5交易量的西螺果菜批發市場堆滿一箱箱各色蔬菜,實際走入市場,卻發現場內交通混亂、臭氣難聞。儘管個個菜販對臭氣早已習慣,卻仍透露想「快快收工、離開市場。」
為了解決惡劣的環境,並整合物流、倉儲、加工、教育等功能,有建築師嘗試提出「專區願景」,希望爭取政府、盤商、農民、消費者的支持,翻轉雲林傳統農業困境;不過也有業者認為,被管理者的素質提升,才能有效帶動專區品質。
54億元的蔬菜交易現場,臭氣薰天
走在偌大的西螺果菜批發市場中,你能不斷聽到「噗噗噗」的引擎聲,這些聲響來自四面八方、近800輛的三輪拼裝車。他們馬不停地將各方送來的高麗菜、青椒、絲瓜、小黃瓜送上大盤、中盤商的貨車,再轉流到各大小菜市場、超市中,完成「蔬菜的小旅行」。
每台拼裝車和菜販的工作日復一日,看起來毫無變化,但卻締造了非常驚人的經濟效益。根據2014年的統計,全台至少有28萬噸的蔬菜經由西螺果菜市場轉送到各大通路;換成百分比,相當於盤商手上每5把青菜,就有1把來自西螺,同時還創造了54億元的交易額度。
然而這些令人佩服的成就卻建立在相當惡劣的環境之上,其中最嚴重的當屬空氣問題。
來自四面八方的拼裝車讓市場內充斥令人昏沉的引擎廢氣,必須邁步到離批發市場5、600公尺外,才能呼吸到新鮮空氣。不願意透露姓名的菜販一個個向記者吐露,「這裡臭死人了,能趕快賣完、趕快閃人最好。」「一天做8小時真是臭得要命。」
而儘管市場內走道寬敞、攤商位置界線清楚,雜沓的拼裝車、摩托車、腳踏車、發財車和大卡車彼此爭道、較勁,雖然沒有目睹擦撞事件,喇叭聲卻在市場內此起彼落;而在鐵皮屋頂之外的圍牆邊,隨處可見拋棄成堆的竹簍、葉菜、垃圾。
機車、拖板車、小貨車、大貨車充斥其間,偌大的通道漫無交通秩序。駕駛拼裝車的工人長年下來,對廢氣已置若罔聞。(圖/潘子祁攝)
整合交易、加工、冷藏、觀光的專區,翻轉傳統農業
離開莿桐鄉、在外打拚40多年的建築師廖志桓,在3年前返鄉創立「農村生活實驗場」,試著將建築專業導入產業、人文、願景,「其實西螺果菜市場只是農業現況的一隅,也是雲林農業的縮影,或許從果菜市場的改造試看看,能不能藉此翻轉雲林?」
在了解西螺的環境、資源劣勢,和龐大的物流優勢後,他提出「西螺農產品專區」的模型,新的產業專區就在國道1號旁邊,減碳、快速、便利;而專區又分4個區塊,除了現有的交易、物流區外,還有冷凍倉儲區、食品加工區及教育文化區。
「在果菜市場外圍走一圈,你可以發現很多大小工廠,有合法也有非法,都在做截切、倉儲,」如果新的園區導入新的、大規模的冷凍技術,並導入食品加工區、包裝場,將「食物」通盤整合。有時,加工區還能供給文化區,「教育來這邊觀光遊的民眾,知道什麼是安全食物,什麼是食品加工。」
而場內也可導入電動式的運輸設備,加上動線規劃,達到環保、低汙染、低噪音、秩序的交通,環境品質自然提升。
「像法國的漢吉斯批發市場,就是兼具現代化技術和休閒功能的案例。」廖志桓說,漢吉斯離巴黎僅7公里,有3千輛卡車進駐,直接將截切、加工完成的食材送往都市通路。一年下來有18億噸的蔬菜、水果、肉產品在這裡交易,再轉送到法、德、義、荷等國。
廖志桓提供設計願景,但也坦言,願景規模龐大,需要和中央、地方政府、產業、交通整合。(圖/廖志桓提供)
業者:環境不佳是事實,人員素質提升也是關鍵
不過廖志桓也坦言,專區模型面臨多重困境。包括土地取得、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的奧援,以及最重要的廠商進駐,「否則新蓋出來的也會成為蚊子館,反倒失去意義。」
曾在西螺果菜市場進駐、匿名的通路業者表示,果菜市場內的攤販都私下謔稱市場為「垃圾市」,可見環境混亂的確是事實。不過市場曾有意導入電動車、單行道管理,但「業者要不要配合才是最大的關鍵,」缺乏「軟體」跟進,即便「硬體」新穎、美麗,仍舊無法提升營運品質。
而菜販在當地交易也已行之有年,「要叫他忽然搬到一個新的地方,相當不容易。」是否有機會重新整理,還在等待契機。
To:潘子祁
潘記者你好,有關西螺果菜市場那篇文章,你把廖志桓先生的(桓)寫錯了
親愛的讀者您好,感謝您的細心閱讀,我已更正相關錯誤!再次感謝您的細心與不吝指教。
潘記者你好: 針對市場導入電動車這個議題其實也是另一個陷阱
電動車依然還是處於法規之外的運輸載具,輔導.補助其實改變的只是另一個企業的成功之路
現行台灣電動車馬達技術也有一定的功率,電動車的時速也不低,為何不立法修正讓它們也處於法規的保護以及稅務制度下的運輸載具,說白話一些電動車沒有牌照.更沒有保險,出事了誰也不能負責
輔導與補助,回歸原點,依法行政吧!
這則新聞很明顯偏袒報導上的那些人
電動車也是沒牌
做電動車的人也是政府補助
一台又要十幾萬
多蓋一個市場也多了觀光工廠
工廠又多了一筆看不到的資產
發表的人是不是也有羹可以吃?
還是想一想吧!
@洪偉嘉
不是所有有利可圖的事情都是壞事
整合所有資源,讓攤商有更好的工作環境,同時也增加其他相關產業的收入
可以進一步調整電動車政策那更好
這民間牽一髮、政策動全身正是萬惡(?)的民主/資本主義社會利人利己的優勢
不好好利用就太可惜了哪
有利可圖、有羹可吃就直接釘上木樁,難道要所有人都停留在中古時期嗎?
還是因為你不開電動車、不賣菜、不住西螺就紅了眼呢?
這也是可以想一想的部份呢
小時候到傳統菓菜市場的印象,
感覺臭氣並不只是交通工具排放氣味,
那氣味可能混雜大部份的腐臭味,如同文章中提到的–“隨處可見拋棄成堆的竹簍、葉菜、垃圾”
尤其是其中的”葉菜”,類似生廚餘,
若沒有現場即時處理,量一大、一累積 中部溫度高,容易開始腐敗
理想中的新市場建置也需一大段時間。
在還沒建好之前,應是可以針對”葉菜腐臭味”這部份先進行改善。
若想讓這市場有更好的工作環境,是可以先改善的,應可以考慮先處理這部份,
而不是一定非要有新的大工程才能做些改善。
應導入工廠voc概念,且優先建置空氣對流裝置,可仿大型養豬廠的通風機制,可建立一個非慢性自殺的環境,其實每個菜市場都大約是這個概況,例如:屏東的九如果菜市場。
個人在傳統市場購物時 感到騎機車的民眾造成很大困擾 尤其是廢氣排放 躁音等 購物環境實在有待提升
傳統市場裡面 也常有民眾騎機車入內購物 廢氣及躁音真的很令人困擾 購物環境有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