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防範候鳥帶來禽流感病毒,農委會規定明年6月起,所有陸禽都要採「密閉式」或「非開放式」養殖,須有圍網及屋頂,引發放山雞農民強烈反彈,痛批毀滅放山雞產業,昨天下午農委會開會決議,放寬放山雞限制,只要飼料桶和餵食區有遮蔽即可,不必全區圍起來;不過雞農認為,餵食區一定要在室內是強人所難,希望農委會再修正。
「都是樹怎麼圍網?」雞農抗議農委會新政
放山雞不是一種雞,而是台灣傳統飼養方式,雞隻在山間奔跑運動,肉質結實有咬勁,是許多老饕最愛,成為許多鄉鎮的觀光特色,產業界估計,台灣約有40到50萬隻放山雞,又以台東比例最高。
密閉式養殖是指全室內養殖,非開放式則是禽場有屋頂,周圍附設圍網,和放山雞的飼養方式完全背道而馳,因此消息一出即引發農民強烈反彈,批評「放山雞場動輒2、3公頃,根本圍不起來」、「周遭都是樹,難道要我們把樹砍掉嗎?」揚言到農委會丟雞蛋抗議。
農委會改口,放山雞可半開放式養殖
為了平息農民怒氣,農委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畜牧處,昨天下午邀請產業團體開會,初步決議,放寬放山雞飼養限制,齡期35天後的雞隻,比照鴨鵝等水禽,採「半開放式養殖」,只要飼料桶和餵食區有圍網、屋頂遮蔽即可,平常還是可在山上放養。防檢局近日將送專家會議討論。
農委會畜牧處家禽生產科科長李宜謙表示,放山雞平常也有雞舍,養小雞或供雞隻晚上休息,由於飼料比較容易引來其它鳥類,因此規定須放在有遮蔽的地方,但白天雞隻還是可以在外吃草、吃蟲,兼顧產業和防疫平衡。
山區候鳥少,農民批政策沒意義
不過許多雞農都說,山上不像沿海有很多候鳥,要求飼料區放在室內根本沒意義。
黃漢忠近年在台東達仁鄉原住民部落推廣放山雞,12公頃只養3千隻,密度是一般雞場的十分之一,下雨時才會讓雞在室內吃飼料,平常都放外面讓牠們配青草吃。
他表示,雞在1.5個月大時就開始放山,「淋雨也不怕,像企鵝一樣」,進室內吃飼料,牠們反而會怕怕的,且山區候鳥不多,還常有大冠鷲,一般的鳥不太可能過來,無法接受農委會的政策。
另一名不願具名的鹿野放山雞農也說,飼料都是放在外面讓雞吃,「做十幾年了,也沒得過嚴重的禽流感」,這次疫情主要是在西部,且每個放山雞場間的距離遠,不解為何限制。
美濃放山雞農劉文峰更直言,這麼做毫無意義,禽流感病毒若真要入侵,根本無所不在,重點是給雞自由奔跑、健康的生長環境,增加抵抗力。
針對農民的反彈,李宜謙強調,目前在外餵養飼料的放山雞農是少數,且飼料放在外面,一半以上會被其他鳥類吃掉,集中在室內對農民比較好。
小字典:什麼是放山雞?
許多業者都宣稱自己養的是放山雞,但放山雞可不是只有把雞放出來而已,為了明確執法,農委會和產業團體昨天在會議達成共識,未來必須符合以下三點才能稱為放山雞:
1.放山面積是禽舍兩倍。例如禽舍100坪,放山範圍就要有200坪
2.不剪嘴。一般密集飼養擔心雞隻互相啄食打鬥,小雞時就會剪嘴,但放山雞需要在外啄食,不能剪嘴。
3.飼養時間至少14週以上。一般白肉雞5~6週就可上市,仿土雞約11~12週。
連鄉下不少老百姓都知道可行不可行的方法,冷氣房過日的為什麼就是敢噴出這種話,然後再朝令夕改的吞回去,平白葬送政府的威信…
“一般白肉雞最快6週就可上市”
請問這是文章作者自己說的?
還是農委會說的?
現在明明最快4週半就可以出雞了
資訊停留在10年前?
為什麼會有這些做出外行決定的高官而我們不知道他的名子,能揪出他們來遛遛嗎
簡單來說,農委會主管單位不願接受禽流感病毒株已經在地化的事實,還在認定病毒以候鳥傳播路徑為主,所以防疫上採撲殺與隔絕策略為主軸。一旦接受病毒在地化事實,則防疫策略需轉變為加強本地禽種抗病品系、疫苗開發與使用的方向。農委會主管單位不知基於何種理由,目前仍然否定病毒已經在地化的現實狀況,才會有這樣的做法。現場雞農應與學界整合提供完整證據,從農系立委方著手向農委會要求檢討防疫認知及方向,才有可能讓他們正視現實狀況轉向真正能對應現實疫病挑戰的防疫策略。
籠養超不人道好嗎
對策完全錯
還不是要圖利大集團 禽流感咧 (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