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是這個世紀的趨勢,不過近年越來越多國家,開始回過頭來關注在地經濟,就連最強調自由化的美國也不例外,今年10月初,美國農業部宣布將投入3千430萬美金(約台幣11億),促進地方農食系統,包括設置農夫市集、獎勵「社區支持型農業」(CSA)的生產者和機構,創造出與社區共好的經濟模式。

社區共同支持,復育古老麥種
Don Guerra就是這項計劃的獎勵者之一。他是美國亞利桑納州的麵包師傅,從事烘焙業已經24年,每天會窩在秘密基地——由車庫改建成的烘焙坊做麵包,開車到鄰近學校,親手交給事先預定的消費者,麵包的原料都是他精心挑選、無農藥化肥的美國小麥,其中有45%產自亞利桑納。
在美國農業部3千多萬美金經費中,約三分之一用在當地糧食推廣(Local Food Promotion Program),今年Don申請到兩年10萬美金(約320萬台幣)的獎勵,預計購買新機器擴大產能,提高來自亞利桑納麵粉的使用量,頭一年目標設定15%,第二年提升到30%。
「我希望用這十萬元,創造更多就業機會,讓更多人參與做麵包,最終的目標是賣掉當地農夫的麥子。」Don說道。

這幾年他和當地農夫合作,復育亞利桑納地方麥種,例如和當地知名沙漠「Sonoran」同名的「White Sonoran Wheat」,適合拿來做墨西哥捲餅,屬於軟麥,能耐高溫和極端乾旱,在氣候變遷下顯得格外重要。
目前Don每年使用2萬9000磅地區小麥,全都來自方圓10公里內,這次獲得資金,預計擴大和農民的古老麥種研究,以及和鄰近大學教育推廣合作,持續擴散社區支持型農業的規模。
美國農業部的資助對象不限於農民,還包括當地政府、企業以及非營利組織等等,範圍涵蓋CSA推廣、農民市集、技術研究等等,只要能促進使用當地農產品,都可以提出計劃,交由農業部審核。

農夫市集連結糧食券,弱勢也能吃得健康
美國農業部近年積極推廣地方農食系統,鼓勵中小型生產者、農夫市集,2009年到現在,美國農夫市集已經從5274個,增加到8500個,美國農業部部長Tom Vilsack認為,推動在地農食系統,可以讓不同收入高低的人,都能取得更新鮮、健康的食物。
Tom Vilsack表示,近年農夫市集大舉成長75%,2014年銷售量約120億美元(3900億),比農民直接賣給當地雜貨店、餐廳的量還要多。
以往美國針對低收入居民發放「糧食券」(2012改稱為「輔助營養援助計劃」Supplemental Nutrition Assistance Program,SNAP),但美國便宜的食物往往都是漢堡、熱狗等速食,低收入戶缺乏均衡營養,美國農業部這次公佈的計劃,也將撥一部分經費,支持在農夫市集使用糧食券消費。
平均分攤風險,支持不完美的生產體系
對Don來說,建立在地經濟,反映出全球化下社區居民,對於「我是誰」的困惑。「全球化有好有壞,但人們大多需要歸屬感,只要讓居民覺得有參與感、自己是其中一份子,大家就會慢慢接受CSA。」
Don自嘲是個不斷鼓噪(make noise)的人,到處跟居民說:我們這裡有當地穀物釀出來的啤酒、麵包、pizza等等,串聯消費者、農夫、麵包師傅、食品科學專家。當這些人都聯結起來,農作物生產的風險就不會單單落在農民肩膀。

麵包師傅每天都能做麵包、消費者每天都覺得可以吃到麵包,但小麥一年一期作,如果一個農民種45年,表示只有45次和老天賭博的機會,「如果某年收成不好,農民一整年就全軍覆沒了,但大多的消費者不知道。」
Don說,食物生產並不是一個完美的體系,農民有收成的風險,自已有沒烘好麵包的風險,因此教育消費者食物來源,以及這個生產體系的每一環,才能平均分攤風險,一起支持可能不完美的產品。

(本文為財團法人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專案贊助人事經費,但完全不干預新聞選題與採訪寫作,確保新聞獨立性)
糧食卷本來就可以用在農夫市場,但不能買麥當勞或熱狗等熱熟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