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時50多年,掌管國內食品添加物使用規定的《食品添加物使用範圍及限量暨規格標準(以下簡稱《規格標準》)》即將進行系統性大幅修改,更精確的管理不同添加物使用模式。(完整分類請見文末)
食藥署重新整理添加物分類,將現有17類改成28類,像過去定義模糊的「品質改良劑」拆分成抗結塊劑、酸度調節劑等類,部分兼具防腐功能的添加物,例如時常添加在香腸中的亞硝酸鹽,原本被歸類在保色劑,過去沒有限量規範,新法被歸類為防腐劑,就得依使用用途訂定使用限量額度,提昇食安規格。
食品重新分類 適應時代潮流
另外食藥署還導入「食品分類系統」,將食品區分成乳及乳製品、食用冰品、烘焙食品、調味品等17類,以常添加於各類食品的檸檬酸為例,在現有的《規格標準》中,使用範圍僅籠統寫「各類食品可視實際需要適量使用」,新版《規格標準》細緻規定出哪些食物適量添加、哪些食物有限量規定。
食藥署食品組科長高怡婷坦言,現有的《規格標準》設計早已跟不上時代潮流,脫離國際趨勢,因此食藥署花費了長達1年的時間討論、重新設計草案,並巡迴各地向食品加工產業進行溝通和意見蒐集。
新版「品質改良劑」依特性做重新分類
新版《規格標準》重新整理添加物分類,共分成抗結塊劑、抗氧化劑、漂白劑、保色劑、增量劑、乳化劑、麵粉處理劑等28類。其中舊版的「品質改良劑」變動最大,過去品質改良劑常被外界質疑究竟是「改良什麼?」,新版中將此類添加物依使用特性分成抗起泡劑、酸度調節劑等類,舊有類別名「品質改良劑」因此被刪除。
像日前營養午餐白飯添加反丁烯二酸事件,業者使用反丁烯二酸是為了調整酸鹼值,抑制仙人掌桿菌的孳生,在新版當中,反丁烯二酸將被歸入「酸度調節劑」中。
過去許多添加物明明兼具多重功能卻僅被歸類在1、2項中,常被外界抨擊是食安漏洞、為業者大開後門,像金針加工中常會添加的亞硫酸鹽,除漂白、抗氧化外,其實還能防腐,再例如口香糖常會添加的山梨糖醇,除了被當成甜味劑外,其實還具有保濕功能,未來新版《規格標準》將會詳加列入各分類中。
此外,食藥署過去在食品管理碰上許多認定的困難,因此新版《規格標準》導入了「食品分類系統」,共分成17類、300多個食物細項,高怡婷舉例,像水果醃漬物若添加防腐劑,在現有法規中只能叫做「糖漬果實」或「脫水水果」,如果添加甜味劑品名改做「蜜餞」,但其實這幾類食物都是一樣的,市場上卻出現許多名稱,因此未來導入食品分類系統後,這類產品將會被列入蔬菜及水果類別中,有個統一性的食品定義。
食藥署預計明年建置一套網路版檢索系統,將這套食品分類系統和新版添加物分類的資料鍵入,無論業者或消費者,未來將可透過檢索網頁交叉比對和檢索。
添加物被重新歸類後,也會進行風險評估
食藥署此次制定草案較大的比例是添加物重新分類、導入食品分類系統,但其實也同步修改了磷酸鹽類、硫酸鋁鹽類等食品添加物的使用限量,許多過去沒納入防腐劑的添加物目前也正在進行風險評估。
食藥署食品組長潘志寬強調,這些食品添加物仍須經過風險評估,送交食品營養諮議會經專家審查,再對外預告等程序才可進行限量修改,並不會跟著此次草案修改一併變動。
食藥署目前已將新版《食品添加物標準草案》初稿上網公開,,若有相關意見可寄送到foodar@tqf.org.tw信箱,或是去函台北市大安區忠孝東路四段219號6樓「新版食品添加物草案產服組」收。
食藥署預計在11月20日前整合各方意見,在今年底或明年初公布第二版草稿,再進行一次意見蒐集,若順利希望明年底能將《食品添加物標準草案》送上預告程序,最快期盼能在2018年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