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區農業改良場研究員許志聖,接連育出以口感聞名的台稉9號和台中194,許多農藝人員形容,他專門育產量不高、但品質很好的品種。
70年代台灣經濟起飛,育種重點從產量轉向米質,許志聖承接前輩育種台稉9號時,便知道這個品種產量比較低,1993年接受審查時,特別強調米質,當時水稻的命名是以栽培最廣的台農67號作為對照品種,沒有任何產量低於台農67號,卻命名成功的先例。
為了說服15位審查委員看到台稉9號的優點,農改場特別附上先前的食味試驗結果,但育種人員心情還是很忐忑,幸好正式審查時,台稉9號的米質和食味獲得評審委員一致好評,台灣育種從此走向精緻化路線。在台稉九號成功後,接續育出的台中194更是其中顛峰之作。

許志聖:育種員必須能承受寂寞
許志聖認為,育種最重要的是市場區隔,自己曾育出台中191,和越光米品質一樣好,產量更佳,比較早熟,但就因為太早熟,農民不知道後面空檔要種什麼,而且也沒越光米有名氣,推廣就不順利。
其實許志聖一開始的志向並不在育種,年輕時一度跟著親戚去種茶,剛進農改場時,研究的是水稻雜草,直到被前輩拉進台稉3號的育種研究時,他都還興趣缺缺,面對枯燥漫長、不知成功在哪一天的育種歲月,他坦言:「當時真的很想逃。」
台稉3號總共育了14年才問世,是許志聖生涯中第一個、也是最久的一個品種,看到多年心血在農民田間開花結果,成就感無與倫比,他才真正對育種產生興趣。「育種員如果無法承受寂寞,就會丟棄(研發的品種)。」
他說,育種就像是「零存整付」,5毛、1塊錢慢慢存,存到最後就有100萬,一開始得花很長時間,最後才慢慢開花結果,因此不能只看當下流行,因為一個品種研發到命名,中間可能得經過十幾年。
一個育種家得先經過2~3年,熟悉各個品種,之後再花2~3年才能進入育種領域,一旦育出新品種,只能不斷進步,一年又一年超越自己設下的障礙,「我永遠覺得育出來的不夠好。」

即將退休 許志聖整理30年育種資料
台稉9號通過審查隔天,許志聖照樣穿著短褲下田,台中194還沒命名前,他就已經著手改良,希望育出米粒更大的品種。
只是水稻的世界無垠,人類的青春有限,1995年,許志聖靠著台稉9號,獲得十大傑出青年,20年後,他決定劃下休止符,今年12月退休陪家人。
採訪當天,許志聖一如往常穿著背心、拖鞋,帶著爽朗的笑容穿梭在研究室,不時接到農民和研究員電話,詢問稻米病蟲害。
退休後除了陪家人,另一項最重要的任務是整理30多年來的育種資料,傳承給下一代,同時撰寫科普文章,讓更多人認識稻米,「不一定每個人都要享受這麼好的稻米品質,但我希望大家能知道,台灣有這麼好的稻米品質。」

延伸閱讀:台印稻米之王聯姻 台中194米Q彈清香
(本文為財團法人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專案贊助人事經費,但完全不干預新聞選題與採訪寫作,確保新聞獨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