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種家許志聖將退休 台稉9號台中194生涯顛峰

台中區農業改良場研究員許志聖,接連育出以口感聞名的台稉9號和台中194,許多農藝人員形容,他專門育產量不高、但品質很好的品種。

70年代台灣經濟起飛,育種重點從產量轉向米質,許志聖承接前輩育種台稉9號時,便知道這個品種產量比較低,1993年接受審查時,特別強調米質,當時水稻的命名是以栽培最廣的台農67號作為對照品種,沒有任何產量低於台農67號,卻命名成功的先例。

為了說服15位審查委員看到台稉9號的優點,農改場特別附上先前的食味試驗結果,但育種人員心情還是很忐忑,幸好正式審查時,台稉9號的米質和食味獲得評審委員一致好評,台灣育種從此走向精緻化路線。在台稉九號成功後,接續育出的台中194更是其中顛峰之作。

18
育種家許志聖(攝影/Alittle)

許志聖:育種員必須能承受寂寞

許志聖認為,育種最重要的是市場區隔,自己曾育出台中191,和越光米品質一樣好,產量更佳,比較早熟,但就因為太早熟,農民不知道後面空檔要種什麼,而且也沒越光米有名氣,推廣就不順利。

其實許志聖一開始的志向並不在育種,年輕時一度跟著親戚去種茶,剛進農改場時,研究的是水稻雜草,直到被前輩拉進台稉3號的育種研究時,他都還興趣缺缺,面對枯燥漫長、不知成功在哪一天的育種歲月,他坦言:「當時真的很想逃。」

台稉3號總共育了14年才問世,是許志聖生涯中第一個、也是最久的一個品種,看到多年心血在農民田間開花結果,成就感無與倫比,他才真正對育種產生興趣。「育種員如果無法承受寂寞,就會丟棄(研發的品種)。」

他說,育種就像是「零存整付」,5毛、1塊錢慢慢存,存到最後就有100萬,一開始得花很長時間,最後才慢慢開花結果,因此不能只看當下流行,因為一個品種研發到命名,中間可能得經過十幾年。

一個育種家得先經過2~3年,熟悉各個品種,之後再花2~3年才能進入育種領域,一旦育出新品種,只能不斷進步,一年又一年超越自己設下的障礙,「我永遠覺得育出來的不夠好。」

12
台中194為許志聖育種生涯最後傑作(攝影/Alittle)

即將退休 許志聖整理30年育種資料

台稉9號通過審查隔天,許志聖照樣穿著短褲下田,台中194還沒命名前,他就已經著手改良,希望育出米粒更大的品種。

只是水稻的世界無垠,人類的青春有限,1995年,許志聖靠著台稉9號,獲得十大傑出青年,20年後,他決定劃下休止符,今年12月退休陪家人。

採訪當天,許志聖一如往常穿著背心、拖鞋,帶著爽朗的笑容穿梭在研究室,不時接到農民和研究員電話,詢問稻米病蟲害。

退休後除了陪家人,另一項最重要的任務是整理30多年來的育種資料,傳承給下一代,同時撰寫科普文章,讓更多人認識稻米,「不一定每個人都要享受這麼好的稻米品質,但我希望大家能知道,台灣有這麼好的稻米品質。」

DPP_0022
許志聖博士和時時任台大農藝系的教授盧虎生(現農委會科技處處長)下田交流(圖片提供/台中區農改場)

延伸閱讀:台印稻米之王聯姻 台中194米Q彈清香

(本文為財團法人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專案贊助人事經費,但完全不干預新聞選題與採訪寫作,確保新聞獨立性)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