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都有這種經驗,到傳統市場買魚時,面對一條條躺在冰塊上的魚,感覺每種都長得一樣,叫不出名稱,下肚後還是不知道魚的來歷。
魚的名稱為數眾多,學名、閩南語大不同,加上海洋教育匱乏,大多數民眾根本沒見過整隻魚的樣子,台灣的卸魚聲明書並未像美國、日本一樣,要求統一的交易魚種名,部分不肖魚販在漏洞中找到商機,用低價魚混充高價魚,最常見的就是「石喬假土魠」。
一般民眾喜歡吃的土魠魚片、土魠魚羹,其中的土魠是馬加鰆屬的康氏馬加鰆, 石喬是棘鰆屬的棘鰆,兩者都是鯖科,魚商湧升海洋總經理徐承堉說,真正的土魠批發市場價格一公斤約700~900元,但在菜市場販售時不會整條魚賣,多半是輪切賣魚片,有些不肖業者會用體型相近的石喬混充,一公斤只要100~160元。
若是加工後的土魠羹,則可能用一公斤50~60元的鯊魚肉替代,價差高達11~14倍,「民眾可能不想吃鯊魚肉,卻在吃土魠魚羹時不小心吃下肚了。」
(上圖為土魠,下圖為石喬)
台北公有零售市場的魚販也坦言,確實很多人會用石喬混充土魠,石喬的肉吃起來比較硬,體型較扁,土魠比較圓,內行的人看得出來。但一旁買魚的婦人直說,就算買魚買了那麼久,還是分不清楚土魠和石喬,只能找信任的老闆買。
魚目混珠嚴重 價格差很多
魚市場常見的台灣黃魚也是另一個黑洞,徐承堉說,台灣黃魚是野生的,數量十分稀少,一公斤高達2000元,就算有人捕到,通常都直接賣給熟悉的業者,不會流入魚市場,「我已經十年沒見過了!」市面上的黃魚,99%來自中國箱網養殖,一公斤約150元,魚目混珠的狀況相當嚴重。
先前衛生福利部曾抽檢市面上12件魴魚,竟全都用越南鯰魚混充,海龍王愛地球協會調查指出,魴魚大致上有兩種,一種是地中海沿岸40~200公尺水深的魚類,在法式料理屬於高級食材,一客魚排要價上千元,另一種則是日本碼頭鯛魚,每公斤價格也有400元。

申報制度不實加助混充歪風
消費者對魚名霧煞煞,只能任憑魚販喊價,美國、日本早已重視這個問題,公佈統一的魚種交易名稱,海龍王愛地球指出,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規定海鮮的市場名,必須是法律規章上通用俗名,會造成食安或市場價格混淆、不符合生物特徵、品質、價格和分佈海域的名稱,不得被當作市場名。
目前被承認的俗名有太平洋鱈魚、鰹魚、蟹肉、格陵蘭大比目魚、罐裝牡蠣、罐裝太平洋鮭、罐裝鮪魚、鯰魚。
生物學上分類的俗名,在沒有法律規範下,也可以當作市場名,第一次輸入的海鮮以國際通用名為市場名。
在台灣,同一種魚可能有許多俗名,例如民眾熟悉的「柴魚」,是由學名「花鰹」製成的,漁民稱為「小串」。
中央研究院研究員邵廣昭近年致力於整合魚種名,但未獲政策支持,漁業署雖要求,後年起全台沿近海漁獲都需填寫卸魚聲明書,卻未要求統一的商用交易名,徐承堉認為,台灣應該盡快公佈統一名稱,消費者有所依循,也方便建立漁業資源數據。
那你乾脆招牌掛吃不用錢好了,真正土魠你吃不起,更何況每天吃的一些顧客,真正內行的都知道全台灣絕對沒有任何一家是用真正土魠,如果有一碗應該也要200塊了啦,貼這文章的真的是…..
你自己膝蓋想正土魠成本1kg800-900?你是一般消費者你吞的下去哦?
要不要也把黑鮪魚拿下去炸,變鹹酥黑鮪魚?
保證你生意好到嚇嚇叫,招牌掛慈善機構,真是吃米不知道米價….
就要求正名阿,名知道是假的名字還繼續用,那就是標示不實或是廣告不實
超無聊,人家在講整合魚種名,沒看懂就亂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