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爭十多年,明(30)日桃、竹交界的友達、華映兩廠終於要封閉排放水孔、做到「廢水零排放」的承諾;然而地方居民和環保團體認為,業者應在封管後積極投入復育工作,不只展現企業願意承擔責任的決心,更能成為其他台灣科技園區做到零排放的案例。
、友達(右)兩廠在霄裡溪畔排放汙水,將於明(30)日封管。(地球公民基金會提供)-660x495.jpg)
霄裡溪由桃園市龍潭區向西流經新竹縣新埔鎮,最後和鳳山溪匯流出海,原本是竹苗周邊地區居民的「母親河」,在環保署標準中屬水質最好的「甲類水體」。但是16年前從華映、友達2家業者在霄裡溪畔設廠、排放光電廢水,自此改變霄裡溪的生態,更開啟地方居民歷經十餘年的抗爭行動。
而霄裡溪的汙染問題更引起當時桃園縣、新竹縣及環保署等政府單位互踢皮球,在居民的努力下好不容易爭取到將銦、鉬金屬元素納入飲用水管制項目,且達成明(30)兩廠將封管,做到「廢水零排放」的高規格環保標準。
零排放後還要做復育,才是重點目標
不過環保團體和地方居民雖對企業願意做到「零排放」持肯定態度,但不代表企業已善盡責任,「還要把受汙染的霄裡溪復育好!」
新竹縣新埔鎮民代表、還我清淨霄裡溪自救會總幹事陳新源說,當地居民會引用霄裡溪和地下水進行灌溉,種出來的稻米品質良好。
但自霄裡溪遭汙染以後,「我們的米都不敢說是良質米。」而多年下來許多農民也反應有空包穀的問題。陳新源說,「所以兩廠還要把生態復育回來,是廢水零排放後的重點。」
其中具體的措施包括銦零檢出和進行生態、社區調查,陳新源說:「由專業單位調查,了解以前霄裡溪有哪些物種,然後評估看怎麼做,可以恢復到過去的樣貌,是努力目標。」
-660x495.jpg)
透明、公開、補償環境,將是國際電子廠的指標
地球公民基金會董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系教授杜文苓更進一步指出,友達、華映在零排放後,應依照《對全球電子業的挑戰》,承擔起資訊透明、復育環境的責任。
杜文苓解釋,這份文件由國際上200多個勞工、環境、社區團體共同發表,其中規範電子業的製造商、品牌商要將化學品的資訊公開透明,並達到保護工人、社區環境和對環境破壞的補償責任。
而這份文件也受到聯合國國際化學品管理會議承認,是未來國際化學品管制的重要方向。
雖然這份聲明還沒有法律的強制效力,但杜文苓說,「像先前日月光排放廢水時,蘋果和英特爾公司曾表達關切,」代表國際廠商已開始注重上游業者的生產過程是否合乎環境標準;友達、華映若能承擔企業責任,將更合乎國際水準,「將是未來台灣其他科技園區做到零排放重要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