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一年粗估有9千萬株番茄苗的需求,但在農村長期季節性缺工下,各種苗場面臨長期聘不到工人、也找不到嫻熟嫁接的能手;為此台中農改場自西班牙引入一台半自動嫁接機,希望藉此解決嫁接缺工的問題。
不過嫁接機一台造價270萬,業者雖有興趣卻直呼太貴,農委會科技處表示,引入機器用於研發,也期盼農改場人員能在1、2年內研製出國產版的嫁接機,真正解決業者困擾。
新聞小知識:嫁接是將2種不同種的作物植莖接合,以番茄為例,就是將番茄的穗苗和截去頭部的茄子苗接合,成為上身是番茄(穗木)、下身為茄子(砧木)的嫁接苗,讓較強壯的茄子協助蕃茄順利生長,同時因茄子吸水性低,可防止蕃茄因水分吸收過快而出現裂果。

番茄、茄子嫁接,抗病防裂果
最近台中區農業改良場出現一台來自西班牙的新寵兒,名為EMP-300 Silicon Clip的種苗嫁接機。這台駕接機在西班牙可以嫁接番茄和瓜果類的苗,不過目前台中農改場人員也只有測試番茄苗,瓜果苗還未測試。
現行的嫁接方式仍相當依賴手工,要將穗木和砧木削出截切面,靠近接合後再用橡膠套管銜接即可,看似只要銷、接、套3個「簡單動作」就可以完成,其實內含玄機;不只穗木和砧木的莖徑要一致,斜切的面積要適中,太大可能會有病菌入侵、死亡,太小則不易癒合,所以嫻熟刀工角度在嫁接過程中相當重要。

溫室工作熱,明年又得聘新手重練嫁接
但台灣農村長期季節性缺工又面臨高齡化,即便是生產相對穩定的種苗場也常面臨缺工的情形。
育家種苗場長呂育家說,番茄嫁接苗一整年的總需求量,有一半集中於8到11月中出現,因此從5、6月開始種苗場就得開始準備嫁接工作。
只是在這些時間點以外,工作需求相對就沒那麼大,因此會讓員工學習在溫室管理、栽培;但也因夏季在溫室工作中過於悶熱、辛苦,所以嫁接工經常流動,也留不住年輕人。
長久以來便形成農曆新年後,就得趕緊訓練一批「生手」以因應5、6月的需求,但夏季一過人便留不住,隔年又要重新訓練的窘境。因此現在育家種苗場乾脆採有多少訂單、做多少量的營運模式,來面對衝擊。
不怕生手操作,盼機械解決人力問題
為了解決這項問題,台中農改場便期盼這台EMP-300 Silicon Clip能取代人力。負責研究機械原理的張金元說,根據場內測試,即便是生手一小時也能嫁接完成200到220株,熟手則可達到500株,而且操作相當簡便,只要以人工將穗木和砧木放置在平台上,按下操作鈕後機器便會以「斷頭台式」的方式截切、靠合,再套上密封式的套夾,最後由機器手臂送往輸送帶囤放;過程中僅填補穗苗、按鈕並收集成品須仰賴人力。

至於嫁接後種苗的存活率,錢昌聖說詳細數字還得有後續實驗才清楚,但即便嫁接完成,在恢復室中若沒有良好的土壤管理,前端嫁接再好也無用,因此像濕度提高到85到95%、攝氏25度C室溫管理便很重要;而機器採用的套夾也較傳統塑膠管來得緊密,只要番茄和茄子的根莖粗細維持在2到4mm間,基本上都能成功。
整體而言,1台機器僅需1人操作,而5台機器可再搭配1人力協助填補穗苗。張金元說使用機器最大的好處,便是生產力不會因專注力疲乏而下降,同時克服生手和聘不到嫁接工人的問題。

價格讓業者買不下手,農委會:會研發國產機
不過這台機器要價270萬元,讓呂育家直呼「不可能投資。」光一個月要出8到10萬株番茄苗的產量,就得添購5、6台以上,須一口氣投資千萬元;回頭再看目前的人事費用,以需求量較大6、7月份需聘用20多名員工計算,每人最基本的120元時薪,一個月開銷約38萬元,「用機器還要算耗損率,怎麼算買機器都是不合成本。」
農委會科技處技正劉兆烘表示,農委會引入機器主要是用作觀摩學習,「我自己如果是業者,都覺得貴。」台中農改場準備自行開發國產機器,開發能讓番茄和茄子完美嫁接的農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