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上米稱霸米界 制度打造冠軍團隊

去年台灣知名米鄉台東池上鄉,退出農委會舉辦的「全國名米產地冠軍賽」,震撼農業圈,鄉長張堯城以多次拿下金曲獎的歌手江蕙比喻,池上已經得太多冠軍了,不需再和別人競爭。

其實池上米走紅全台,關鍵原因便是拿下2004年首屆全國米比賽的冠軍,但很多人不知道,池上米之所以稱霸全國米界,背後是當地產官學持續不斷的努力,2001年池上就首創米質分級收購,種得好的稻農,每百台斤可多領200元,近年搭配「池上米」產地標章,嚴抓仿冒,更讓當地糧價居全台之冠,收入比其他地區稻農高10萬元。

伯朗大道05
圖片來源:台東縣觀光旅遊網

團體戰取代個人光環

歲末年終是許多人領獎金的時候,池上的稻農每年也能領到一筆為數不少的年終獎金。一般鄉鎮會在第一期稻作舉辦品質競賽,但9年前池上農會和當地糧商首開先例,辦理二期稻作品質比賽,去年一次選出10個特等獎農民、8個優勝獎,給予25萬和10萬「穀金」,表揚這麼多人不是偶然,而是希望在提升整體產業的同時,將光環平均分配到各個農民。

「我們要冠軍米團隊,不是冠軍米英雄」這是上個月底池上舉辦二期稻米品質競賽時喊出的口號。2004年農委會首度舉辦全國稻米品質競賽時,選出台灣前十大稻農,池上連續三屆都有農民獲獎,雖然打響池上米名號,但因單一農民光環太突出,地方出現批評耳語。

推動當地分級收購制度的「多力米公司」負責人梁正賢說,全國比賽頂多兩、三個人得獎,雖然池上鄉幾乎每屆都不同人參賽,但若只有少數幾人得獎,其他農民乾瞪眼,難免出現心結。

農委會其實也有意識到其他鄉鎮出現這個問題,因此2014年改為「全國名米產地冠軍賽」,改以各鄉鎮三人組成一隊,指定單一品種,希望拉抬整體產地品質和特色,不過仍有許多鄉鎮都是熟面孔參賽。

池上去年退出全國賽,農民改以地方賽為主,二期稻米特等獎雖有排出前十名,但獎金都是25萬,避免農民互相不服。梁正賢不諱言,得獎確實幫了池上米大忙,但最終目標應該是提升整體糧價,「所以不能只靠少數人參加農委會比賽,而是要提升自己品質,且表揚多一點農民。」

第二屆米王池上農民林龍星認為,池上稻農水準都很高,品質接近,改成多人獲獎、推廣池上米,比較不會有人吃醋,才不會出現一個人得,別人不甘心的情況,「就算全台灣的人要跟我買米,我也不夠賣,大家輪流賺才是最好。」

1392710_728228657204715_826547218_n
「多力米公司」負責人梁正賢

首創分級收購

就算不是頂尖農民,只要平常用心栽培,也能比其他農民獲得更好的收入,因為池上糧商是全台灣唯一集結起來,一起用白米品質分級收購的鄉鎮,鄉長張堯城說,池上最好的米,每百台斤收購價可以到1800元,中等米也有1600元,比農委會最好的公糧收購價1560元高出許多。

以多力米公司為例,每次收成後都必須測水分含量、蛋白質、食味值等等,鼓勵農民合理化施肥,不要追求產量下太多氮肥,影響口感和外觀,被認定為好米的食味值,一期稻至少需有80分,二期74分以上,以台稉九號為例,二期乾穀容重量560公克以下,食味值 70分以上, 百台斤收購價和65分的米,價格就差了140元,若乾穀容重量越重,代表米粒越結實,還可再加碼100元,種得好的農民,每百台斤比當期市價多領200元不是問題。

12669417_1230361053658137_8133731583929345447_n
食味值測定(圖片提供/黃喬喬)

嚴格標章制度奏效 貼紙回饋金續推自主檢驗

因為品質有保證,加上全國冠軍加持,池上米價格越來越好,引來不肖糧商仿冒,池上米的產地標章2005年順勢推出,由當地鄉公所把關,在收割前一、兩週,到田區採樣檢驗,碾成白米後再次檢驗,必須符合農委會農藥殘留標準、CNS標準、食味值65分以上,才會核發池上米標章。為了鼓勵農民取得產地認證標章,3公頃以下稻田的檢驗費,由鄉公所負擔;面積超過者,每分地也只要付30元費用。

一開始農民仍對產地標章抱持懷疑,第一年推動時,只有兩成農地申請,但後來池上米漸漸打出知名度,目前已有8成農民加入產地標章認證,形成規模後,消費者知道要選購有標章認證的池上米,稽查人員也能比較輕鬆地抓出仿冒者。

更重要的是,平均每張2元的貼紙,讓池上米的檢驗、抽查費用可以自給自足,不需拿官方一毛錢,甚至有餘額捐助地方學校。「十年來,鄉公所也換了一些人,但只要把制度建立起來,不管誰來,都能繼續運作下去。」梁正賢說。

rmark_im1

下一步擬推出池上米品種,打造台版新潟越光米

池上米的金字招牌越亮,代表責任相對越重,現在每一期稻作結束,農民、秧苗場、產銷班、糧商、鄉公所、農改場會聚集討論,檢視這一期的天氣、施肥狀況、病蟲害防治等等,下一步他們打算推出池上米特色品種,初步鎖定曾讓池上拿下冠軍米殊榮的台稉2號以及高雄145,希望仿照日本,一想到越光米,就想到新潟。

台東區農業改良場助理研究員林家玉說,池上溫度比台東市區低,日照比西部短,西部只要120、130號會充實穀粒,池上要130~140天,因此相對白米外觀比較晶瑩剔透,而台稉2號又是當地種出來外觀最好看的品種。

「限定品種是因為我們要讓民眾知道,什麼是池上米,」梁正賢說,池上有山谷霧氣,種出來的台稉2號、高雄145好看又好吃,產量、品質最好,且在地農民願意接受新觀念,「池上米若要永續發展,不能只靠少數人,必須有鄉鎮力量。」

左一本場丁文彥副研究員左三本場江瑞拱前副場長-圖片所有人黃德發
台東區農業改良場專家品米(圖片提供/黃德發)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