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子加葫蘆,變成福祿猴;那猴子加桃子,又會迸出什麼?答案是「獼猴桃」,原產於中國,台灣也有原生獼猴桃,但20世紀初的傳教士,把它從中國帶去紐西蘭育種後發揚光大,成了紐西蘭特產熱銷來台。
為了把獼猴桃「帶回家」,中興大學園藝系教授倪正柱找到讓台灣獼猴桃開花結果的答案,不僅在平地成功結果,更育出中興3、4號等多種品系,可惜7年前倪正柱因車禍離世,獼猴桃研究後繼無人。曾為倪正助指導學生的吳典祐打破僵局,畢業後返回高雄旗山種植獼猴桃,一肩挑起「獼猴桃傳人」的師門使命。
-660x414.jpg)
倪正柱讓獼猴桃從紐西蘭「回家」
奇異果最早以「萇楚」出現在《詩經‧檜風》中,而後人們發現獼猴喜食、果實外觀也似猴,而取名「獼猴桃」。不只在中國,台灣許多山林間也能看見本土原生獼猴桃的蹤跡,直到20世紀初紐西蘭傳教士將獼猴桃種子帶回紐西蘭研究,自此便被發揚光大,成為紐西蘭特產品。
不過中興大學園藝系教授倪正柱生前卻對它念念不忘,不只陸續改良出中興3、4號的獼猴桃,更將畢生的高接梨研究成果應用在獼猴桃上,讓平地也能種出果實飽滿、鮮美多汁的高接獼猴桃。
曾受倪正柱指導的學生吳典祐說,一般綠肉種的美味獼猴桃需在攝氏7度C的環境中累積至少1000小時以上才能開花結果,紐西蘭是溫帶國家有足夠的低溫,但台灣冬季低溫不足、平地太熱,會讓獼猴桃果樹只長葉片卻不結果,但透過嫁接技術,卻讓平地也能一年一收獼猴桃。
獼猴桃的嫁接原理和高接梨一致,只要在12月左右嫁接、1月開花,約半年後結果、採收,除須注意蚜蟲刺吸新芽外,只要結果期加以遮陰或套袋、避免曬傷即可,而目前高接選用的穗木是屬於較耐熱的黃肉種、又稱中華獼猴桃,而砧木則為腺齒獼猴桃。
(上)剛嫁接完的獼猴桃花芽,正等著萌發,突破保溫用的絨毛。(下)萌芽後花苞會和葉子一同長出,此後絨毛便沒有用處,而圓圓的部分就是花苞。(圖/吳典祐提供)
吳典祐說,腺齒獼猴桃是台灣本土種,所以無論是夏季35度C以上的高溫或霸王級寒流的7度C,它既不會曬傷、也沒凍傷,更少有病蟲害發生,是相當理想的砧木。只要在砧木休眠期間完成嫁接,並加上適當管理,「想種失敗沒那麼容易啦!」
(上)未嫁接之前的原生種彌猴桃果實偏綠(下)嫁接後的果實金黃甜度高(圖/吳典祐提供)
台灣獼猴桃可接近完熟採收 果香濃郁
不過究竟台灣產的獼猴桃到底有沒有競爭力?吳典祐說在鮮度上絕對勝於遠洋而來的紐西蘭奇異果,因為外銷得計算船程和上架時間,所以紐西蘭果農在開花後4個月、約6、7分熟時就得採收;但台灣生產則可以在樹上留置到9分熟後才採收,不僅果香濃郁,糖度也從18到20度都不是問題。
曾接觸的小露吃霜淇淋老闆李東祐說,吳典祐的獼猴桃的果香濃郁,帶有香蕉、蘋果的氣味,而且吃起來雖然會酸但很圓潤,「不像一般獼猴桃那種銳利的刺感,會讓人不喜歡。」
-495x660.jpg)
他也說,國產獼猴桃鮮度較鮮,「做成霜淇淋其實有點可惜。」不過因為獼猴桃的成熟時間不一,加上快過熟的階段香氣最足、相當適合做成霜淇淋加工品,只是目前果實數量太少,只能少量試作。
因此吳典祐也有在進行高接獼猴桃推廣的工作,不過他說因為現階段是每年都要嫁接,會讓農友不願嘗試,「如果未來可以育出能在平地開花結果的品系,應該會好推許多。」目前有些嘗試栽培的農友,在今年才會有初步成果,希望屆時能掌握更多業界訊息,來推廣獼猴桃成為一個完整產業。
-495x660.jpg)
新聞小辭典:嫁接,是指將2種來自不同氣候環境的作物接合但卻能生長、結果的農業技術,最常見的便是「高接梨」,也就是梨農從日本進口梨穗,嫁接於本土種的橫山梨上;此時進口梨穗稱穗木、橫山梨稱砧木,目的是利用砧木對環境中病菌的抵抗力、適應力較高,因此可以增進穗木生長品質、減少農藥使用。
延伸閱讀:倪正柱畢生堅持 嫁接本土獼猴桃
(本文為財團法人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專案贊助人事經費,但完全不干預新聞選題與採訪寫作,確保新聞獨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