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復耕遭嚴重雨害 學者籲加強育種

台灣小麥遭逢復耕10年來最嚴重雨害,許多正值收割時期的麥子,受連日陰雨和溫暖空氣影響,直接在穗上長出新芽,預估產量將大減,其中專供金門酒廠、全台最重要的種子基地台中大雅麥田,80公頃農地都遭波及,恐衝擊下一季金酒契作農民,學者呼籲,未來育種需把氣候變遷納入考量,研究耐濕、耐熱、耐冷的品種。

台中、彰化麥田 穗上發芽嚴重

水和溫度是種子發芽的關鍵因素,小麥的種子被包在穗中,穗上發芽指的便是麥穗已經成熟,但還沒收割,遇雨加暖溫,直接長出新芽。

但發芽時種子本身的澱粉會被酵素分解,提供養分成長,製粉做麵包時,產氣量會不足,「發」不起來,麵包塌陷,因此穗上發芽的小麥幾乎無法進入麵粉廠,只能做其他加工品,或當成飼料賤價出售。

12718380_1091347147573649_1833660515893328457_n
圖片提供/喜願共合國

台灣小麥2006年起大規模復耕,這幾天中南部黃澄澄的麥田中,陸續冒出顯眼的綠色新芽,農民看到心都涼了一半,彰化大城麥農林世勳趁著前兩天雨勢稍歇,連夜搶收烘乾,但損失還是超過三分之一,本來預估有150噸產量,現在可能不到100噸。

台中大雅更慘,80公頃麥田全受波及,「60多年來頭一次這麼嚴重,枉費今年小麥長那麼好!」農會推廣部主任何文科說,今年下雨後出太陽,又連續下雨,因此容易發芽,大雅日據時代開始種小麥,從沒遇過這種情況,今年秋冬溫度低,喜歡寒冷的小麥長得飽滿充實,本以為有好收成,不料100多天的努力在最後功虧一簣,4、50個農民都苦著臉。

1044352_968955863195919_6963219872187735943_n
彰化大城今年麥田原本長得很好,接近收成時卻遇上天氣變化,導致收成短少(攝影/徐志卿,圖片來源/林世勳臉書)

沒種可用大危機

大雅是台灣重要的小麥採種田,專門供應給金酒契作農民,發芽率必須達80%,但今年災情慘重,恐衝擊下一季小麥,何文科說,今年可能會放寬發芽率標準,增加單位面積的播種量,例如若發芽率只有50%,每公頃就多播50%的種子,其他不合標準的種子,再想辦法供作食用,最糟情況是當飼料,原本每公斤27元收購價,可能剩不到10元。

台中區農業改良場的種子田也受到影響,難以支援其他農友,台中區農改場農場管理室技佐林訓仕呼籲農民和契作商,先留下比較好的種子,供下一季使用,剩下的再加工。

不過發芽小麥的加工用途有限,台灣最大的小麥民間契作商「喜願共合國」創辦人施明煌說,量少時還可做醬油,但若一次上百噸,醬油廠會吃不消,目前仍在想辦法,可能會做其他釀造、發酵的加工品,想辦法幫助契作農民度過難關,也會協助其他非契作農友。

學者建議發展從育種改善

突如其來的大雨,讓好不容易復興的本土小麥蒙上一層陰影,台大農藝系退休教授郭華仁認為,若氣候持續異常,育種時可能要朝向耐濕、耐熱、耐冷、耐旱等方向,例如育出休眠性較強的小麥,讓種子不至於感受到溫暖潮濕的天氣就穗上發芽。

他解釋,植物為了讓族群延續下去,會發展出休眠機制,同一批種子,有些落到土裡可能三天就發芽,有些要等五天,休眠性強的甚至可到數年,因此若突然有大雨或其他因素,毀掉已經發芽成長的植株,族群仍不至全滅;以往為了農耕方便,大家不喜歡休眠性較強的種子,長久下來留的種子就比較容易穗上發芽。

日本香川縣復興小麥時,也遇到大雨來挑戰,不過他們並未因此放棄,而是選出比較抗濕的品種特性,使用逆轉型耕耘機,播種時將溼氣少的土往上翻,讓小苗長得好一點。

小麥育種家林訓仕說,之前從未遇過今年這種天氣,育種時沒納入休眠強的特性,未來可以考慮,國外確實有休眠性強的麥種,但可能也無法抵擋連續下雨一、兩週。

往南種也是避災的選項之一,這次嘉義、台南穗上發芽情況較不嚴重,嘉義東石農民蔡一宏說,目前有些小麥出芽了,但情況還可接受,加上明後天冷鋒來襲,應可減緩發芽情況,但若雨勢不停,甚至一路接到梅雨季,事情就大條了。

施明煌表示,未來可能朝西南部種植,只是老天爺難以捉摸,桃園反倒因為沒受到前幾天溫暖南風影響,溫度比較低,穗上發芽情況不若中南部嚴重,「真的是看天吃飯啊!」

農糧署啟動天災補助

農糧署中區分署長蘇宗振表示,台中、彰化麥田受損都超過兩成,可申請天災補助,兩縣市政府都已組成勘災小組,受損超過兩成者,每公頃可領1萬6千元補助。

他也強調,今年是氣候異常,並非否定種小麥,以往中南部秋冬裡作低溫乾燥,病蟲害少,本就適合種雜糧,小麥還是值得推廣。

延伸閱讀:

全台小麥育種靠一人

持續育種 開發小麥潛力

讚岐之夢的挑戰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