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乳業食品巨擘達能(Danone),擁有知名Evian、Volvic礦泉水品牌,產品銷售遍及全球140個多個國家,每年產值高達211億歐元。Danone產品線有四大主要區塊,市佔率及產值在全球市場均名列前茅:
一、乳製品:市佔率52%,世界排名第一,每年產值約111億歐元
二、幼兒食品:市佔率21%,世界排名第二,每年產值約44億歐元
三、礦泉水:市佔率20%,世界排名第二,每年產值約42億歐元
四、醫療營養品:市佔率7%,歐洲排名第一,每年產值約14億歐元

新鮮乳品及乳製產品保存期限極短,食品衛生安全風險相對其他食品非常高,而且相當仰賴供應鏈效能和效率的產業;與消費國當地的生產者合作,將其納入供應鏈的一環,以便就近取得新鮮的乳源,成為乳品公司首要解決的課題。
達能公司每年從全世界120,000個契約農戶收集約80億噸的乳量,乳品及乳製品佔達能公司產品和庫存高達75%,而這當中絕大多數並非來自大型農場,令人訝異的是,整個集團約六成五的乳量來自家庭農場和自給農戶的貢獻:
- 80%→自給農戶(每戶少於10頭)→貢獻10%乳量
- 18%→家庭農場(每戶少於300頭)→貢獻55%乳量
- 2%→大型農場→貢獻35%乳量

也就是說,達能公司的乳品供應鏈涵蓋了三種截然不同的等級和規模。由上述可知,達能有80%的供應商是飼養不到10頭乳牛的自給農戶,達能怎麼去管理立基點如何分歧的生產者呢?
身為全球最重要的乳品公司之一,「食品安全是無法妥協的要求」,在這樣的基礎上達能定義並發展了一套食品安全標準,無論是哪個國家或農場大小都必須遵守這套食品安全標準。針對發展程度較低的國家,達能則開發一套能力建構計劃,透過與國際發展組織(SSAFE, Safe and Secure Approaches in Field Environment)合作,建立公私部門夥伴關係(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提供生產者相關的食品衛生安全的知識和訓練,使這些小農可以逐步符合食品衛生安全,最終與消費市場連結,成為其全球供應鏈的一環。

達能集團制訂一套「良好酪農規範」綱要(Good Dairy Farming Practice,GDFP)做為其全球供應商的遵循標準,這套綱要建立在食品法典(Codex Alimentarius)2004年頒布之「牛乳和乳製品衛生規範準則」,以及世界糧農組織(FAO)和國際乳業聯盟(IDF, International Dairy Federation)在2011年聯合發表之「良好酪農業操作」的基礎上。
除了「良好酪農規範」外,達能同時採納「全球食品安全倡議」(GFSI, Global Food Safety Initiative)之食品安全規範,發展一套三階段的食品安全架構。基礎等級約可符合GFSI要求的30%,進階等級達到GFSI要求的70%,最高等級則是100%完全合乎GFSI要求,同時還必須取得GFSI認可的國際食品安全規範之驗證,如SQF、IFS、FSSC22000、GLOBALG.A.P.等。

這樣三階段的食品安全架構對應到不同規模的生產者,對於10頭牲口以下的自給農戶,達能要求其需符合基礎等級;再者,300頭牲口以下的家庭農戶必須符合進階等級;至於擁有10萬頭牲口以上的大型和巨型農場,則必須完全符合GFSI食品安全規範,同時取得GFSI符合性規範的驗證。小、中型農戶只是生產規模較小、投資金額較少、基礎設施相對陽春,不代表他們不需要對食品安全做出承諾與努力。

在台灣,當談到農業生產和食品安全時,總是將焦點置於較具規模的農場或食品廠,同時給予家庭農戶和小農相當大的空間,甚至是縱容和同情。然而,從達能的全球操作和實際經驗來看,自給農戶和家庭農場並不能逃避其身為一個農產品及食品生產者的責任,食品安全規範提供了一個讓他們能夠進入食品供應鏈與市場連結的工具。

如同達能開宗明義地點出「食品安全是無法妥協的要求」,除了放棄高薪、返鄉耕作、熱愛土地、汗水涓滴之類的故事行銷之外,身為消費者的我們更期盼看到的是生產者對食品安全的承諾與生產過程的透明,這當然更是相關政府單位和產業供應鏈所有參與者責無旁貸的馬步基本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