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共學 鄉村廢校再生

偏鄉小校裁併引發農村空洞化危機,儘管教育部表示將編列20億元預算供偏鄉推動特色教育,但裁併仍然銳不可檔,這個學期結束後,苗栗縣一口氣就有5所偏鄉小校要被裁併,儘管校方推出特色教育,家長有心參與社區教育,仍無法改變縣府決定。

有學校關門,但也有廢校再生。新北市雙溪區的泰平國小分校,在17年前遭廢校,留下200名老人繼續躬耕自食,但致力推動親子共學的社團法人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最近租下廢校、活化使用。秘書長郭駿武說,「共學團的學習不會只在校舍,而是要和周邊聚落產生連結。」希望藉由各組家庭造訪、體驗,並與村中老人賣買、互動、生活,在進駐偏鄉之餘,盼能帶來些活絡的人氣。

12799176_10201590356957005_7786917605872565297_n
新北市雙溪區的泰平國小分校(圖片提供/郭駿武)

百年小校 共學再生

新北市雙溪區的北勢溪上游不僅風景宜人,也有多條通往宜蘭的古道,可惜因距離市區太遠人口外流,有百年歷史的泰平國小分校在17年前關門,任由荒煙漫草盤據。

但歷經2年的行政作業流程,社團法人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終於將該校承租下來,秘書長郭駿武說,促進會預計要將它打造成一個和社區有連結感的生態共學村

郭駿武長年從事人本教育工作,4年前他和妻子張淑惠開始推動「親子共學」,主張讓孩子自由發展,摒棄過往教師對孩子、上對下的關係,反倒是由家長陪伴孩子,雙方都能共同成長學習,也不再前往集體校園學習;同時親子共學的物質基礎是透過家長串聯,價格可以說相當平易近人,讓教育理念能突破經濟限制、走入一般社群中。

郭駿武說,目前全台有800戶家庭參與共學,需要尋覓一個能遮風避雨的共學基地,「我們第一次去到那裡,就喜歡上那裡。」即便十餘年來雜草叢生,許多二樓校舍更糟颱風破壞而狼藉一片,但仍不能遮蔽它身後的自然美景。

12928314_1343675678982634_6333964009808181650_n
新北市雙溪區的泰平國小分校(圖片提供/郭駿武)

從家庭共學到農村共學

在去年底確定承租後,今年2月已經有一批共學團家長將孩子帶去整理環境。也由於共學團成員間有互信基礎,不僅孩子們樂於自主探索環境,家長也不斷提出自己能貢獻的專業,像有的家長會水泥、建材,便開始協助討論校舍哪些地方需要進行補強;而共學團也會拜會社區居民,不僅為分享教育理念,而是希望和社區有更深的連結。

郭駿武認為,校舍活化不應停留於「校門內」,而是要和社區居民有更多連結,無論是經濟或情感的連結。所以他也拜訪地方信仰中心壽山宮主任委員呂傳義,透過他找到會做水泥、蓋房子的村民,還有願意出售自己種植蔬菜的村民,不僅解決「食」的問題,也能敦親睦鄰、活絡經濟。

「共學團的理念其實在農村更容易被推動,」郭駿武說自己也是成長於農工家庭,過往農村內互相照顧、托育的基石和共學團的出發點一致,若能在農村中取得互信,就算孩子跑離開學校也不用擔心,因為全村的人大家都認識。

呂傳義說,共學團和其他遊客不同,因此他也很樂於提供自己種的蔬菜和人脈供共學團利用。「我們這裡現在實際只住200人,除非大拜拜,不然村莊全都是老人,沒什麼活動。」至於生計,也都是自己躬耕自食,沒有經濟活動可言,因此共學團的進駐的確帶來新的契機。

12718223_1134811403197713_1543189613702326899_n
大家一起整理環境(圖片提供/郭駿武)

12802957_10201590155511969_3781564414628460321_n (1)

20億元辦特色教育留人,恐仍難過裁校標準

根據教育部校園空間活化再生資源網,和泰平國小分校一樣處於無人使用狀態的校舍還有20所,也有許多過往研究指出,偏鄉併校會更弱化偏鄉機能,而政治大學教育系副教授鄭同僚也對於併校政策提出許多批評,認為此舉將會持續拉大城鄉差距。

教育部為此祭出20億元的方案,希望藉由師資人力補足,用以協助500所偏鄉學校走出自己特色,讓家長、孩童願意留在故鄉。許多偏鄉國小嘗試以自身的農村環境,結合時下最夯的食農教育開辦特色課程,盼能拉升就讀率。

例如新竹新豐埔和國小的零廚餘有機營養午餐雲林古坑樟湖、台南後壁菁寮請崑濱伯來指導的食農策略聯盟等。然而這些做法恐怕只能發揮拖延時間的功能而已,因各地縣市政府均有制定國中小的整併要點,只要符合整併要點,縣府就可依法行政進行裁併。

以苗栗縣為例,人數低於30人的學校就得裁撤,尤其在今年6月底、本學年度結束後,包括三灣大坪國小、大湖新開國小、公館福德國小、通宵楓樹國小、西湖瑞湖國小等5所學校都會遭到裁撤。

這些小校其中不乏有通過台美生態學校夥伴計畫,或自製杯墊以籌措畢旅經費的用心學校;面臨縣府堅持依法裁併,基層教師、校長與家長雖然百般不捨,但仍然無法撼動縣府作為。

廢校用作共學村,為體制開示範先例?

泰平國小分校朝向共學村發展,無論對地方社區發展,或是重新檢討偏鄉小校整併政策的一個開始。郭駿武說,目前共學村計畫仍由共學團家長自己籌備、規劃,已確定會營造能讓水循環利用的生態廁所,以及開闢小規模的自然農法園圃。至於未來共學村的更多發展,例如生態探索、親子共同露營、和社區合作等都有可能,「共學村必須要和地方有所連結。」

12718032_1343675992315936_1769543512526204174_n
廢校從原有教育型態轉變成新的農村教育(圖片提供/郭駿武)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