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熟中文沒有競爭力?她們堅持「全美語」教學

用英文「全美語」教學不稀奇,另一種「全美語」才稱得上是獨步全球的台灣之光。

在花蓮豐濱Makotaay(港口部落)興辦純阿美族語教學的Nakaw,曾是一般小學老師;但她越教越發現部落學童漸漸對母語、部落文化會越疏離,便決定在1年半前與部落婦女一起嘗試學齡前全阿美族語的共學,並希望將年齡延伸到國小。許多對部落文化延續關注的阿美族青壯年爸媽,更因此特地將孩子送到Makotaay的母語共學園中學母語。

然而目前多數族人對共學的教育方式並不熟悉,加上擔心孩子「不熟中文、沒有競爭力」,而傾向回到常規教育中,讓全美語國小共學團計畫遲遲未能順利進行;不過看到部落幼童在戶外教學時,能隨意哼起平日的族語唸謠,便讓她相信現在不做,未來便沒有機會再保存語言、延續文化。

Nakaw雖是漢人,卻有一口流利的阿美族語,而這所由她和部落婦女共同打造的「全美語」共學園,真正落實沉浸式的教學環境。(圖/潘子祁攝)
Nakaw雖是漢人,卻有一口流利的阿美族語,而這所由她和部落婦女共同打造的「全美語」共學園,真正落實沉浸式的教學環境。(圖/潘子祁攝)

全美語教學 在族語世界成長

miketon ko kilang  來鋸棵樹木   kiko kiko  (鋸東西的聲音)
miketon ko kasoy   來鋸個木頭  kiko kiko  (鋸東西的聲音)
pankiw palada kiso  一半送給你   pankiw palada cingra 一半送給他

一首接一首的阿美族語唸謠,搭配簡單的拍手和踏步,10多個4、5歲的阿美族小孩就用有精神的歌謠開始一天的生活。這裡是花蓮豐濱的Makotaay(港口部落),也是部落居民口中的Pangcah學校、海邊學校。環顧部落四周,既有陡峭大山、寬闊海洋,還依傍秀姑巒溪,不禁讓人遙想若走在幾百年前的Makotaay裡,是否也一樣能聽到歌詠山川、海產的阿美族語唸謠。

「你剛都聽得懂嗎?」好不容易把手邊工作告一段落,園長Nakaw(林淑照)邊準備今日主題課程,邊向到訪的上下游記者提問,並解釋這所幼兒園不僅是部落裡唯一採全阿美族語教學的學校,更是全世界唯一。她笑著說「在外面學校上課講母語要被糾正,在我們這裡,說中文卻會被要求說母語。」

用押韻念謠取代「上課囉」,一反傳統上對下的權威教育關係,配合肢體動作讓說母語變得饒富樂趣。(圖/潘子祁攝)
用押韻念謠取代「上課囉」,一反傳統上對下的權威教育關係,配合肢體動作讓說母語變得饒富樂趣。(圖/潘子祁攝)

論起族裔,她並非阿美族人而是漢人,在一次因緣際會下,她曾進到阿美族部落拍攝紀錄片,並嫁給阿美族人,從此開始學阿美族語,迄今還能流利書寫。她也曾擔任過一般小學教師,但隨著資歷累積,她漸漸發現越是接受體制教育的原住民學童,越容易喪失講母語的能力,進而和部落文化疏離、斷裂。

「因為說中文實在太方便了,」從最基本的和同學聊天、玩耍,到吃飯、學習ㄅㄆㄇ,無一不是講中文。當幼齡兒童發現講強勢語言「有好處」,像是不用再多解釋、不怕別人聽不懂,甚至還不會被老師糾正「請講國語」,便不再喜歡講母語。

共學園的孩子相當活潑自信,講母語在這裡一點也不奇怪。(圖/潘子祁攝)
共學園的孩子相當活潑自信,講母語在這裡一點也不奇怪。(圖/潘子祁攝)

40分鐘車程送小孩去學美語

每天不遠千里、從隔壁光復鄉Vataan(馬太鞍部落)翻山越嶺,耗費40分鐘車程也要把女兒送到Pangcah學校的Maliko(楊惠美),便是Nakaw口中的一個真實案例。

Maliko的女兒自出生以來,便是以阿美族語為母語,偶爾講點中文。在家裡,和阿公、阿嬤等長輩聊天都相當自在,行為舉止更是活潑大方;但自從請保母照顧或送到一般幼兒園後,Maliko發現女兒漸漸不愛講母語,學校老師也多給予「文靜內斂」的評價。

起先她並不知道原因,直到有次Maliko在接送孩子的過程中,意外聽到一位學校老師向部落裡的一位阿嬤說「不要教孩子講母語,」因為會讓孩子沒辦法和其他同學溝通,她才意識到孩子行為改變的原因和學校生活圈息息相關,輾轉打聽之下到找到位於Makotaay的純母語Pangcah學校,便決定一試。

「我們剛在這邊上幾天課後,我便問她要不要回家附近的幼兒園,這樣就可以不用早起、坐40分鐘的車,」結果孩子竟堅持一定要到Pangcah學校上課,不只有同年齡層的孩子可以遊戲,更有共同的語言和生活習慣。

Maliko每天不辭40分鐘車程,也要將孩子送到共學園中,便是希望孩子不要因為講母語「很奇怪」、「用不到」,而失去說母語的能力。(圖/潘子祁攝)
Maliko每天不辭40分鐘車程,也要將孩子送到共學園中,便是希望孩子不要因為講母語「很奇怪」、「用不到」,而失去說母語的能力。(圖/潘子祁攝)
在母語共學園中,孩子可以自在地爬樹、探索環境,讓母語紮實地用在生活中。(圖/潘子祁攝)
在母語共學園中,孩子可以自在地爬樹、探索環境,讓母語紮實地用在生活中。(圖/潘子祁攝)

現行母語教育不足 擔心語言失傳 

「我認為語言是民族、文化的靈魂、精神。」Nakaw解釋,文化傳承的概念固然可以用中文傳播,但直接以「傳承」和「ray ray(阿美族語的傳承)」兩種不同語言的詞彙,背後承載的精神、感覺卻完全不同。當孩子對著朝陽說出conihad(阿美族語的清晨),他能感覺到第一位使用族語發音、說出這個字彙的感覺和意義,「跟說出漢語的『清晨』的精神是不同的。」

她更說現行教育體制內雖有規劃母語教學,但一周只有一堂,單字認識數量都嫌不足,更遑論能流利地應用在生活中;再加上語言要能應用在生活中,才有傳承的機會,因此現階段最急切的任務便是希望能趕緊開辦國小全母語共學團,以延續幼兒園基礎,「畢竟現在不做,以後就完全沒有機會。」

其實Nakaw的擔心並非沒有道理,自去年2月全美語幼兒園開辦以來,已有2個小孩升上一年級,結果幾乎不到半年的時間,孩子已不再熟悉母語和單字,沮喪之情溢於言表。

不過想要做到國小全阿美族語共學團,Nakaw認為還是得要靠部落支持。即便當孩子們參加部落活動,且能和長老流利溝通,仍不能說服中生代父母,因為他們當心孩子會「輸在起跑點」,不利未來到都市求學就業。

另一方面,部落對未嘗試過的在家自學、家長共學團模式並不熟悉,以及一旦全母語教學環境延伸到小學後,會和公立學校產生一定程度員額競爭的情形,都讓這條傳承之路險阻重重。

不過Nakaw表示,母語共學園很希望和體制內的學校合作,畢竟部落家長對既有學校亦有認同,應試著結合雙方讓部落婦女對文化傳承的努力得以開花結果。至於一般人最常擔心「錢不夠」的問題,她反而笑說「到時候都有解決的辦法。」

送孩子來的家長也會參與野菜採摘,各出己力。(圖/潘子祁攝)
送孩子來的家長也會參與野菜採摘,各出己力。(圖/潘子祁攝)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