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520新政府正式上任,農業與食品業對於新政有所期待,讓台灣成為更宜農更安心的國家。【新政府,我有話要說】系列,訪問農食相關業者,他們分享如何讓台灣更好的想法,以下為受訪者口述,上下游記者整理採訪。
農會可以為農民多想一點
【受訪者】康阿金和二女兒彭巧嫻,阿金姐工作坊,投入食品加工約有40年
一開始做醃梅只是家人、親友愛吃,沒想到「呷好逗相報」請我們家代醃梅子的朋友越來越多,40年前我開始少量做來賣,後來加入竹東農會,成為柑桔產銷班班長,我們用保證收購的方式跟農民收購柑桔、酸桔,開發出「客家桔醬」,結果連摩斯漢堡都跑來跟我們合作。
20多年前剛開始賣醃梅時都會被嫌,我們堅持不添加防腐劑、人工甘味劑、色素等添加物,所以梅子的顏色不是鮮艷的黃色、綠色,那時因為顏色的問題四處碰壁。
做小型食品加工不容易,10年前女兒放下室內設計的工作,回來竹東幫忙賣手做醃梅、桔醬,爭取到百貨公司銷售的機會,就是為了要親身面對面跟消費者溝通、介紹產品,抓住忠實客戶,也因此頭兩年幾乎無法好好在家睡覺。

從小加工到大量製作,品質控制需專業協助
越來越多人開始跟我們買產品後,我們每年要做的量也越大,以前一年做5斤、10斤,現在要做20、30斤卻發現不是依樣畫葫蘆就好,量變大、放梅子的甕從小甕換到大甕,工序應該要不一樣,但我們不懂發酵原理,是傳承自婆婆手中的古法醃漬,醃梅品質出問題時,實在不知道該問誰。
以前1斤梅搭配1斤糖,一層一層疊上去就能做好醃梅,但其實下雨天後採收的梅子水分比較多,糖應該加多一點,反之天氣乾熱的時候,梅子水分少,糖的比例就得跟著減少;桔醬也是,每次採收下來的酸桔顏色都不同,常常月初做的桔醬和月底的顏色會不太一樣,再加上我們堅持不加果膠,下雨天採收的酸桔做的桔醬會比較稀、連續晴天做出來的比較濃稠,這些問題怎麼控制都是學問。
直到因緣際會認識了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林欣榜,林老師慷慨幫助我們、隨時回應我們加工的疑問,我們才比較懂得做紀錄、規定食品安全糖度,買甜度計來檢測,也是在那之後才知道原來食物也要測pH值、水活性。
微生物無所不在 專業眉角多
環境中的微生物控制也是一大問題,以前廠商問我們如何殺菌,都以為是短暫的安全衛生處理,直到後來上課、接觸到專業的老師才知道微生物無所不在,整個製程如何控管都是眉角。
像我們曾經有一批做好的桔醬,裝罐後有部分蓋子竟然凸起,那時請了加工專業的老師幫我們看才知道,我們的鍋爐款式有問題,導致罐頭食品後殺菌時不夠均衡,有些無法確切殺到菌,必須整個鍋爐都換掉才行。
日本農協作法值得參考
早期農會提供的加工課程頂多是教導如何製作食品,很少教加工原理,那時找師資就很辛苦,這幾年食安風暴下來,農會開設的加工課程明顯變多了,是件好事。
但我曾經帶著合作的青農去日本參觀農協,我發現日本農協會設立小型加工室,添購加工設備供小農租借使用,在日本,小生產者是可以生產果汁汽水的,這讓我很羨慕,因為汽水加工的門檻比較高,我們沒設備,只能委託加工廠製作,但工廠接單有一定的需求量,我計算過每天至少要賣出3、4瓶才有可能請工廠接單,但這對小生產者來說量實在太大了。
我覺得農會可多為在地農民多想一點,不妨將業務主軸放在輔導農民上,甚至向日本農協取經,設立加工室、添購合適設備供小生產者租用,這對沒資金但擁有創意的小農來說,將是一大福音。
政府應多重視中小企業
此外,很多食安法令應該要確定好再發布才對,我曾經頭一年用自然人憑證登「非登不可」,隔年卻收到公文說我沒登錄,一問之下才發現原來要改用工商憑證;食品營養標示的規定也是,當時要改八大營養標示時,一開始給我們的表格,讓我們以為只要再增加一個糖份標示就好,沒想到最後公布的表格完全不一樣,也使得我們事先做好的標籤全部付諸水流,這一來一往實在很折騰人。
我一直認為中小型業者是維持地方活力很重要的角色,我們也很想加強自身的產品品質,政府應多重視我們,提供輔導和協助,降低認識法規的門檻,再加上小生產多集結起來,不要單打獨鬥,小型食品加工的環境就有可能越來越友善、蓬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