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直接向農民購買」的風氣蔚為盛行,支持者無非是想「買新鮮食材」與「支持台灣農民」,但家禽、家畜品卻無法比照辦理。由於肉品製程繁瑣又耗時,農民飼養動物成熟後,需先配合屠宰廠、分切廠,再交由盤商轉送至各大賣場或餐廳,其中每個環節都需專業分工與合作,唯有生產者各司其職,才能同心協力維持肉品規格水準。
為何肉品必須經由屠宰廠屠宰?
一、政府規定:
1. 畜牧法第29條第1項與第32條第1項規定:家畜、家禽應於屠宰廠屠宰,並經過獸醫屠宰衛生檢查合格,才能分切、加工或販售。
2. 傳統市場禁宰活禽政策:2013年6月增修規定,傳統市場也只能販售電宰後的雞、鴨、鵝,這代表所有家禽、家畜,全部都得進入屠宰廠進行電宰,才能進入市場販售。
二、品質安全:由於動物一旦死亡,微生物立刻開始滋生,肉更隨之質變,因而屠宰廠的作業溫度需維持在15℃,屠宰後進行肉品預冷,接著低溫分切與包裝。若以冷凍肉品而言,還會進行急速凍結與冷凍保存,並全程低溫運送。
直接向農民買肉不僅違法,更容易產生以下疑慮:
一、 不安全:未經獸醫檢查,如何保證動物沒有感染法定傳染病?是否因有明顯疾病,才沒送至屠宰廠處理?
二、 不新鮮:
(1) 牧場溫度無法控制於15℃:大部份牧場安裝的家用冷氣,溫度最多只能降至24℃,除非裝設冷凍庫級的壓縮機,溫度才能控制在15℃。光是溫度的控管,專業程度跟自我認知就有很大的差別。更離譜的是,多數私宰的作業流程常於室溫下進行。如果動物在30℃以上的高溫屠宰,肉品變質速度更快,除非馬上吃下肚,否則超過2小時以上,其品質令人擔心。
(2) 低溫物流配送時間至少一天:除非牧場在台北市,都市物流有機會當天送到。或者您家住在屠宰廠旁邊,才能吃到「尚青」的肉品,但請別再自欺欺人,認為真的能吃到現殺肉品。
三、 不衛生: 環境衛生與否,每個人認知不同,但合法屠宰廠除了專業獸醫師常駐確保品質,每年也定期有農委會防檢局或專業認證單位定期確認。若以一般農民認知的環境衛生,實則在獸醫師眼中是不及格的。
再者,牧場端農民身為肉品產業鏈的源頭生產者,擅長飼養照料動物,若還得運輸至屠宰廠,或與通路交涉分切、包裝、出貨、品管、上架、退換貨、促銷、美編、甚至媒體公關等事宜,非但壓縮到前述工作時間,恐導致生產品質下降,最重要的是,因為無法專精於本業,進而讓整體成本節節高升,反倒與「直接向農民購買」的美意背道而馳。
如果傾聽農民的需求心聲,不外乎:賣價穩定、產品全數售完,農民應該專心飼養動物,生產無毒肉品並降低成本;屠宰廠與加工廠更應追求最高生產品質;盤商則要兼顧生產者需求,販售合理化價格。因為術業有專攻,各司其職才能讓產業鏈永續經營,並持續產出新鮮安全的優質肉品。
筆者:有心肉舖子創辦人郭旭英/政府高考及格獸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