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都市農業振興基本法」通過之後,今年5月13日,政府宣布「都市農業振興基本計畫」成立,原本只被視為「綠地」的農地終於被扶正,還要培養新農、重新檢討都市農地的稅制,正面肯定了都市農業的價值。
「都市計畫法」下,都市農地不受重視
日本早在1952年成立「農地法」,農地不僅不能隨便買賣,還有許多稅金減免的優惠,然而在「都市計畫法」下,都市內的農地僅被視為「未來十年內優先進行都市化的區域」,土地評價等同建地,必須繳交一樣多的固定資產稅。
高額稅金讓想耕種的農家做不下去,只得忍痛賣地。當年任職JA中央會,曾帶農家到國會陳情的大竹道茂回憶當年:「都市計畫法是在東京奧運之後成立的(正確時間為1968年),當時日本正值高度經濟成長期,大家都拼了命往三大都市圈擠,到處都在蓋房子蓋大樓,沒有人覺得都市裡需要農地。」
雖然1974年制定了「生產綠地法」,被指定為生產綠地的土地可以減免稅金,農家得以持續耕種下去,但分類上不屬於農地,也無法列入農業振興政策的範圍,並未受到應有的重視。

新政策:農地是都市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推動都市農業
新制定的基本計畫,讓都市內的農地有了明確的定位,不再是「建地預備軍」,而是都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立法背景與近年消費者的意識變化有關。提倡多年的地產地銷儼然已成了全民共識,食農教育、體驗活動盛行;由於東日本大地震慘痛的前車之鑑,都市農地被視為重要的災害避難場所。加上日本人口逐年減少,近年不只鄉下,都市對新建住宅的需求減少,農地自然也不需要轉成建地。
「都市農業振興基本計畫」擬定了「培養都市農家、確保農地、推動農業振興政策」三大方向,具體施策包含支援現有農家、培養新規就農者,並將重新測定土地利用計畫,以保全一定規模的都市農地,並重新檢討相關稅制。
評價等同建地的都市農地每年持續減少,根據2012年的調查,三大都市圈的農地僅剩1萬3000公頃,不到十年前的一半,加上2015年起日本加強課徵繼承稅,東京都農業會議會長青山侑呼籲政府應加快測腳步。
除了營農相關施策,都市農地是市民親近農業、發展食農教育的最佳場所,推進市民農園、在都市公園內設置學習農業據點、擴大學校教育的農事體驗等也在計畫檢討範圍,青山認為,讓年輕人親眼目睹農業現場、親近農業將是解決後繼者不足的重要關鍵。
延伸閱讀:
【日本通信】日本農地比台灣還便宜 農地法保障農地農用
(【日本通信】系列文章由 財團法人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專案贊助經費,但完全不干預新聞選題與採訪寫作,確保新聞獨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