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無心推食農教育 各地教師自憑本事?

食農教育是近年教育關鍵字,各校陸續開辦農事體驗、飲食健康教育課程,然而食農教育到底怎麼教?目前中央沒有提供明確教材、課綱和資源挹注,多由現場教師各自摸索。

至於地方教育系統,則屬台南市政府對食農教育有較系統的推動,基層教師可以透過教育局體健委員會編寫的教材執行,其中包含各項農特產,如文旦柚、鳳梨、芒果、咖啡等,而其他學校參考後也可自編教材、上傳供他人觀摩

已在台南推動4年食農教育的菁寮國小說,雖然市府提供一定程度的教學資源,但「能努力的也只有在國小階段」,7年級(國中)以上的串聯、食農教師的訓練與傳承仍有很大缺口。

用古董甩桶脫穀粒
用古董甩桶脫穀粒(圖片提供/菁寮國小)

 

農業、教育、地方三者自辦,食農教育未統一

長年在國內倡導飲食文化的倡導飲食文化的新竹教育大學環境與文化資源系副教授張瑋琦說,除去因校長、教師、家長或地方人士感知到食農教育的重要,而自發性推動的個案以外,現如今國內推動食農教育的系統可概分成3種,首要大宗來自農業部門。

張瑋琦說,通常所謂農業相關人員常為農委會農糧署、四健會、地方農會等單位,有時還包括社區組織、地方農友農場,他們透過「農夫老師」進而走入學校、從事食農教育,像台南後壁菁寮國小便是透過無米樂社區共同推動

第二種則是由教育部發動,通常會結合縮短城鄉落差、偏鄉小校困境的特色課程辦理,即所謂的「翻轉教育」。不過張瑋琦說,目前這套系統不夠穩定,主要是教育部仍無決心要推動食農教育。

最後一套系統則是地方縣市政府自辦,然而各縣市政府資源不一,手段也不同,因此很難一概而論。像宜蘭、台南都透過地方自治權限立法、推動,而新北則提供許多各項計畫推廣校園農場、魚菜共生、烹調活動等,台北則透過產業發展局、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編寫教材執行。

張瑋琦:食農教育不是「技職培訓」

由於系統不同、專業不同,導致當前國內食農教育的「教學內容」有根本差異。張瑋琦說,通常以農業為主的系統較容易偏向技術教育,將食農教育的終極目的視為技職培訓,要培育出專業的廚師和農夫。

她說明,食農教育從認識食物開始,進而開展出對飲食節氣、文化、農耕和生命的了解。這些內容其實都是教學領域所指的「情意教育」,透過教學讓孩子了解人我關係、價值態度、情緒感覺等,因此「我很難說食農教育一定會帶來那些效果、只能有哪些效果,但它是情意教育的一種工具。」

舉例來說,日本的食農教育從一到六年級便安排不同的作物種植,「一年級種地瓜是因為地瓜甜、好吃,來吸引孩子踏入這個領域。到了二年級,便選定孩童最常挑除的青蔥,藉此引導孩子改變偏食行為,依此再逐步拓展到大豆、馬鈴薯、稻米等生活中常見、卻不甚了解的食物。」

因此國中小食農教育的重點,並不是培養農夫、廚師,「技職訓練應該留給高職體系。」但是,「實作才能帶給孩子體驗,尤其烹調是鍵接食、農的重要過程,也形塑飲食品味文化,但通常在小學階段被忽略,因此很適合在七年級以上(國中)補齊」。

田間巡視管理
田間巡視管理(圖片提供/菁寮國小)

食農教育依各校狀況不一 尚無完整聯繫

其實台南後壁的菁寮國小的案例可說是當前食農教育的縮影。4年前校內教師李宗榮因自發性興趣,開始經營KKF自然農法,面積從5分地大擴充到今年6甲地,學生還將米命名為「瀛光米」,仿越光米一般、取南瀛(台南古稱)之光的意思。

不僅是學校自發性的發起,在體制內也充分發揮情意教育的功能,包括將米贈送給社區長輩、認識在地食材,並從插秧、分孽到收成的農業觀察與勞動,以及環境認識、友善和成就感的累積,各方面的情意教育不一而足。

只是本學年李宗榮已離開菁寮國小,校長戴淑娟說,校方為免斷根,當然希望繼續經營食農教育,但接班教師還得在實戰經驗中累積才能熟悉。雖然市府因食育政策而編寫教材,她仍說相關資源仍相當有限,必須靠學校自主經營。

「我們能努力的也只有在國小階段。」戴淑娟說,雖然曾和菁寮國中、後壁高工想進行串聯,讓食農教育在12年國教的系統中紮根,也讓高工的行銷美術班有協助實作的機會,但聯盟在課程協調上仍無共識,只能暫告中止。

聽老師解說如何選擇優生稻株當種源
聽老師解說如何選擇優生稻株當種源(圖片提供/菁寮國小)

教材、培訓到採購,不讓食農教育淪口號

除了系統不同導致的差異外,各地縣市首長關注度不同、挹注資源不同,也是食農教育推動的困難之一。最簡單的問題便是教材哪裡來?教師如何教?

張瑋琦說,目前國內較有策略在推動的便屬台南市政府。她說,基層教師可以透過教育局體健委員會編寫的教材執行,其中包含各項農特產,如文旦柚、鳳梨、芒果、咖啡等,而其他學校參考後也可自編教材、上傳供他人觀摩。

而先前她主持農糧署食農教育計畫時,台南市也是唯一要求市內所有70多所中小學派員參加,讓教師具有食農教育的教學能力;再搭配政策採買食材的規定,上從法令、下到教材、教學全都齊備,「是有策略在進行的,不是只是一時興起。」

相較於日本的食育基本法,台灣至今尚未有相關法令,張瑋琦表示,2015年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透過時任立法委員的田秋堇辦公室將草案送入立法院中,目前仍未有具體結果。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