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上迷彩工作褲,套上雨鞋,腰間繫著彎刀,李立民一身勁裝,開著老舊的奶油色二手小卡車出發到田裡去。他一身黝黑膚色襯著蕉斑點點的上衣,外表與一般蕉農無異,大概只有臉上的眼鏡,還殘留一點讀書人的影子。
外人可能完全看不出來,李立民原本是個堂堂大學教授。但,這並不是放棄高薪、回鄉務農的那種典型故事。

學校倒了,香蕉倒了,人生仍然繼續
李立民出生在屏東萬巒鄉下。從小家境窮苦、認真念書,靠著家裡的檳榔園收入,一路升學考上高雄中學、中央大學電機系、拿到光電所碩士,進入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工作。之後因結婚而搬回屏東,到永達技術學院擔任教職,期間還在職進修中山大學光電所拿到博士學位,一教就是二十年。
這樣的順遂人生原本是鄉下孩子出人頭地的最佳樣板,卻在短短幾年之間完全變調:民國97年,他罹患了鼻咽癌;民國103年,永達技術學院宣布停辦,李立民被迫失業,從雲端掉到谷底。
不過看著李立民以輕快的腳步走進雜草叢生的農園,如數家珍地介紹他親手栽種的各樣植物,彷彿這一切起落都不曾發生過。他扶起前陣子尼伯特颱風吹倒的香蕉株,抽出彎刀俐落割下一芎香蕉,說,「香蕉倒了,其實還是可以收成!」簡單的一句話,有如他的人生隱喻。

自在務農 身心重回單純原點
「香蕉倒掉不算什麼,學校倒掉也不算什麼。因為經過痛苦的生病過程,其他都不算痛苦了,」李立民神態輕鬆自若,他現在常掛在嘴上的,是「不要想太多」。目前他生活重心都放在手上的一甲多地,務農對他而言,既是運動、也提供清淨的飲食,是身心療癒的方式,更是安身立命的所在。
學校倒閉後,李立民也曾詢問過幾間南部學校,但都沒有職缺。他也擔心自己的身體若再到壓力較大的學術環境,會舊疾復發。「生病了,就做農比較安全。」他接下家裡的檳榔園,又買回從前外祖父賣給別人的一塊地,回到栽培他長大成人的土地上,以汗水回饋滋養。
因為種的東西自己要吃,所以李立民不用農藥,並且力行草生栽培,「我連有機的防治也都沒做,因為沒時間,就完全是靠草,真的慢慢體會到草的價值。」光電專業的他解釋:地球上的能源來自太陽,透過植物把能量保留下來,草到最後還是會轉成養分。很多農民難以接受雜草,把草當敵人,觀念絕對錯誤。
不過李立民也笑說自己是懶人管理,實在沒功夫除草,又在園子裡種植好幾十種植物,除了主要作物香蕉和檳榔,還包括台灣少見的山竹、白柿、龍貢、紅毛丹等東南亞樹種,整個農園看似雜亂卻生機盎然,有如他個人的露天實驗室。
挑戰無毒栽培 科學精神不減
「我想種別人沒種過的,尤其是很難種的,種出來了,就很不一樣。」雖然離開學校,李立民的科學精神不滅,甚至更加旺盛,他發現務農有很多時候都沒有標準答案,別人的經驗或既有資料也只是參考,凡事都必須自己找出解決之道。
李立民舉了一個有趣的例子:山竹是一種很難繁殖的作物,其中一種方式是扦插,他的朋友扦插了兩年,都沒有發根,用過市售的開根素也沒效果。「我才插了兩個月,就發根了!」原來他查詢資料得知開根需要維生素B群,就去藥房買了一小罐B群提神飲料,一澆下去,山竹果然發根。說到此,他難掩得意地微笑。
那過去的光電專業,可以應用在務農上面嗎?李立民說,目前完全無法。像農民用LED燈照火龍果,不必光電知識也能做。他雖想過用雷射光照射植物試驗其反應,不過若要發展成學術研究,又太耗心神,「這對養生來講是扣分的!」
雖然摸索有機種植也要花心力,李立民卻可以從中找到身心的平衡點,衍生出樂趣與價值。他本是農家子弟,從辦公室吹冷氣轉換到風吹日曬蚊子咬的田裡,並沒有太大困難。況且,完全不用農藥還能種出漂亮好吃的蔬果,似乎比過去的學術生涯帶給他更大的成就感。
「我把香蕉拿到市場上賣,說完全沒灑藥,大家都不相信,我心裡反而很高興!」李立民的香蕉雖不若慣行種植的那麼碩大,但重量也可達一芎45公斤,口感Q又綿密,熟成時的香氣濃郁到連太太都嫌「太香」。
「實事求是,精益求精」是雄中校訓,至今仍是李立民的座右銘。他認為,知識分子回來務農,與傳統農民最大不同,就是求知的能力與友善環境的心態。
反映到有機種植實作上,就他近年觀察,發現有兩件現象值得深入研究:一是有機栽培的香蕉黃葉病發病率低,而且就算得病,植株的後代也會自己痊癒。其後代是否具備了抗體?需進一步探討。二是檸檬,在完全不用藥的情況下,也可以種得很漂亮、沒有病蟲害,不只是他的園子如此,其他大規模經濟栽培的農友也有相同經驗。
重回故土 以果實定義人生高分
現在李立民面對的挑戰主要是銷路。他的香蕉有一半交給青果合作社,收購價有時一公斤9元,有時一公斤70幾元,蕉金蕉土,有如坐雲霄飛車。另外一半是靠親朋好友支持,價格較好而且穩定。他希望再尋找友善無毒的通路,不過目前尚無合作對象。
唸到博士、當到大學教授,突然回到老家務農,是否會遭家人和鄰居異樣眼光?李立民坦然說,不會啦,鄉下人都很親切,還稱讚他很勤勞。鄉村本來就很多老師、校長退休種香蕉,就當是提早退休。父親也完全體諒,收成時必定來幫忙,祖孫三代圍在一起剪檳榔的畫面,更是和樂融融。太太更是他最重要的支柱,維持著家中經濟穩定,讓他得以無後顧之憂地務農。
雖然學校還欠李立民一百多萬薪水,仍在法律訴訟中;到餐館吃飯,老闆還是喊他「李老師」,不過他已將這些煩惱和稱謂拋諸腦後。他宣稱:我現在的老闆是地球!希望有機會能多多宣傳有機栽培和節能減碳的理念。
李立民唯獨還留著個老師習慣,就是為種出來的水果打分數。「這個芭樂只有八十分,但那些香蕉有九十五分喔!」回到家鄉,重拾與土地和生命的互動,盡情地流汗與動腦,最後結出的甜美果實,比什麼都療癒。
想買李立民的香蕉,可聯繫:0922792989
(本文為財團法人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專案贊助 人事經費,但完全不干預新聞選題與採訪寫作,確保新聞獨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