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米直接給付先熱身 有機友善耕作 明年對地補貼

台灣每年稻米生產量約150萬至160萬噸,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每年開放14多萬噸稻米進口,整體供應量至少有160萬到170萬噸,消費量卻連年降到120萬公噸,明顯供過於求。

今年政府首次試辦「稻作直接給付」,稻農可選擇不繳公糧,自己賣米,政府支付每公頃一萬元的「對地補貼」,鼓勵稻農不衝產量,改拼品質,調整稻產銷結構,目前擇定六區,進行二期稻作的試辦登記。

不過農民擔心不繳公糧,會導致過多稻米進入市場,價格崩盤,原本參與意願不高,北部兩農會選擇對地補貼者不到兩成,台中龍井甚至僅有八戶參與,南部反應較熱烈,但也只有4成左右。

農糧署後來祭出「彈性登記」,若選擇對地補貼者,採收期發現市場價格過低,可改回繳交公糧,但若現在選擇繳交公糧,屆時則不能改變,選擇直接給付的農友明顯增加,目前六區平均有四成選擇直接給付,八月底截止登記。農糧署對農會承諾,明年稻作補助每公頃一定超過一萬,最高上看一萬五,增加參與誘因。

這次農糧署使出「洪荒之力」,勤跑產區,要求農會加強宣傳,除了推稻作轉型,更是未來全面「對地補貼」的熱身賽,農委會副主委陳吉仲表示,明年直接給付將擴大到有機和友善的農業生產,將不再侷限某項作物,未來只要符合「農地農用耕作」的農民都可領到補償金,反應農地不只生產糧食,還有對生態環境產生的貢獻。

要交公糧還是對地補貼?農友各有考量

今年二期稻作試辦「稻作直接給付」,由北而南共有六區,桃園市楊梅區、新竹縣新埔鎮、台中市龍井區、彰化縣福興鄉、嘉義縣朴子市、台南市柳營區。

總體來看,福興鄉選擇對地補貼率最高,有近6成,福興鄉農會供銷部主任施俊吉說,福興鄉比較特殊,農民栽種秈、糯稻為主,秈糯一分地產量雖比一般梗米還低,但因為量少,市場單價高,交公糧本就不划算,因此選擇直接給付誘因比較大。

參與對地補貼最低的區域,是以再生稻(一期稻作收割後的水稻自行再成長,而非重新插秧,稱為「再生稻」)為主的台中龍井區,2200戶農友中,僅有8戶參與,連0.01%都不到。而且,並不是為了改種良質米,而是因為秧苗長不起來等需要重種的原因而前來申請。

再生稻因品質不穩定,近年規定不能繳公糧,只能繳給一般糧商,價格比一般稻米低。但種植再生稻一分地可省3100元的種植、翻耕、插秧費等,相較之下,直接給付一分地只有1000元,改選意願不高。

良質米生產者越多 選擇直接給付者越多

北部的楊梅和新埔農會,原本都是繳交公糧大戶,去年楊梅有99%都是繳交公糧,今年八月初本來僅有13%改選對地補貼,最近衝到28%,楊梅總幹事周宗維表示,農糧署來了好幾次,農會也寄出通知單,持續辦說明會,加上可以彈性選擇,讓農民比較敢嘗試。

新埔農會去年有94%繳交公糧,今年有則20%改成對地補貼,比例不是太高,農會供銷部表示:「小農會怕,我穀子要賣去哪裡?」

南部反應則相對熱烈,柳營農會去年繳交公糧比例原本就只有65%,今年更有高達44%選擇對地補貼,總幹事陳右欣表示,柳營有良質米契作區,也有推自己的品牌米,加上彈性選擇方案,讓農民選擇對地補貼意願較高。

朴子農會因有部分農友種再生稻,申請對地補貼比例比柳營略低,為41.4%,但相較於去年94%都繳交公糧,今年有4成改選對地補貼,改變幅度不小。

農民擔憂 太多米進入市場導致價崩

現行稻農收成後,多選擇直接繳稻榖給公糧收購,為調節市場價格,保價收購分計畫、輔導和餘糧收購3類,以今年2期為例,「計畫收購」每公頃可繳1500公斤、每公斤收購26元,「輔導收購」每公頃可繳800公斤、每公斤收購23元,「餘糧收購」每公頃可繳2400公斤、每公斤收購21.6元。

一般而言,市場的產地收購價會落在「餘糧收購」價格之上,因此農民多數只會繳計畫和輔導收購的價位,其餘賣到市場。農委會根據這個模組和過去3年市場的產地均價相比,計算每公頃收入相差9031元,因此訂出直接給付金1萬元,鼓勵農民自己賣米。

不過嘉義稻農莊有志試算,當越來越多的米不繳公糧、湧入市場,市場價格崩盤,屆時落差不只是9031元,可能會超過1萬元,「我們這裡許多農民都因為這個原因不敢選擇。」

此外,楊梅繳公糧除了有原本政府每公斤2元的烘乾費補助外,桃園市政府又額外加碼每公斤1.4元的烘乾費和運費補貼,楊梅區總幹事周宗維計算,加總所有補助,現行農民繳公糧1公頃約有17000元的收入,目前直接給付只有1萬元,差距過大,還可能面臨糧商聯合壓價的風險,未來若補償費用增加到每公頃一萬五千元,會比較有誘因。

莊有志表示,農委會要鼓勵農民自產自銷,但沒有配套,農民很難有利潤,像朴子這一區沒有乾燥中心,農民烘穀只好請民間業者幫忙,有的業者會從中大賺差價,因此若要鼓勵農民自銷,政府應多設乾燥中心。

芳榮米廠:未來全國推行 過剩稻米如何解決?

政府推動直接給付,對賴以維生的糧商來說壓力也很大,芳榮米廠老闆娘黃麗琴說,雖然目前6個試辦區的產量只占全台1%,即便全選直接給付也不會造成市場衝擊,但未來若全面實施,以現行台灣稻米供過於求的狀況下,多出來的「市場毒藥」該怎麼消化?

黃麗琴強調,農委會推直接給付是正確的,但若沒從源頭解決稻米生產過剩的問題,輔導農民轉作雜糧等其他作物,市場行情一定有所影響。

農委會副主委陳吉仲表示,推動直接給付重點在希望鼓勵農民改種品質較好的稻米,衝「質」不衝「量」,而這也是因應未來加入TPP、貿易自由化的一個產業結構調整策略,例如農民捨棄台南11號改種台梗9號,一公頃產量就有可能從6、7千公斤降到3、4千公斤,整體下來供應量不但趨緩,還能生產優質稻米、提升競爭力。

此外,農委會準備推出的「大糧倉計畫」,也是減緩稻米過剩的一大政策,農糧署指出,這項計畫整合過去轉作進口替代作物的獎勵制度,鼓勵農民不要再種稻,改種玉米、黃豆、小麥等,如此一方面取代進口、提高國內雜糧自給率,一方面也可減少稻米產量,達到一個供需平衡,預計109年底全台能有2萬公頃的水稻轉作。

2016_0815_11275100(2)
農委會副主委陳吉仲(攝影/郭琇真)

陳吉仲:稻米對地補貼只是開始 未來將擴及所有農地

針對農委會放寬對地補貼彈性申請,之後若市價過低,還可改回繳交公糧,有農經學者抨擊,政府放寬到收割後還可改選繳公糧,根本就沒有推行直接給付的決心,政府若認為保價收購制度不好,需要重整,就應該訂好落日條款和外界說清楚,甚至不妨可參考日本作法,一口氣取消,然後改以其他補貼政策,補償農民的損失,而不是讓現今的政策,走向一個模稜兩可的狀態。

楊梅農會總幹事周宗維也提到,透過宣導雖然申報率提高,不過未來農民還可改選,最後執行率有多少,還是個大問號。

農委會副主委陳吉仲強調,直接給付政策沒有搖擺,之所以調整為收割後還可依市價高低做選擇,是為了保障農友權益,萬一市場價格被不當干擾,還可以透過公糧價格調節。

陳吉仲表示,明年一期稻試辦直接給付一定會再加碼,「一定比1萬還高,」讓稻農有更多誘因改種良質米,有助稻米減量。

他表示,稻米對地補貼只是「綠色給付」的起步,自明年起,直接給付還會擴大到有機和友善的農業生產,未來等全國農地資料盤點出來後,直接給付將不在侷限某項作物,有符合農地農用耕作的農民將可領到一筆補償金,反應農業除了生產之外,其他的生態及社會價值

延伸閱讀:

重大變化!檢討42年保價收購 試辦直接給付

學者倡議環境補貼 重視友善環境種植的公共貢獻

水稻不只是一種商品 稻作「直接給付」上路

試辦稻作「直接給付」六鄉鎮開跑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