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從圍庄動身 李根政:國家需要公民的力量

綠色執政近三個月,但是在環境能源等議題,尚未有明確政策輪廓。昨日(16)行政院長林全邀民間團體座談,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李根政提出11項建言,曾經帶領綠黨參與2016大選的李根政,選後蟄伏了一段時間,決定從革新政黨政治回到公民社會力量,紮根培力。

新政府延攬不少公民力量入閣,看似前景大好,公民團體從此可以「解甲歸田」不用擔心政府「走經」?李根政接受上下游專訪,暢談他對於選舉、新政府的看法、公民團體應扮演角色。

問:2016大選結束後,都在做什麼?

其實滿妙的,因為林生祥要出「圍庄」專輯,請我寫書法字,我一直在揣摩「圍庄」想傳達的意涵,所以我就在家裡寫了一陣子書法,其實我在踏入環境運動之前,都在做藝術創作,已經很久沒有這種感覺,好想畫圖。我曾經以為,我會一輩子都在畫畫或寫書法(笑)

DSC05916-1000
李根政與他寫的書法「動身」

問:重新回頭看參與綠黨、選舉,有什麼想法?

在踏入環保運動時,我同時受到國際綠黨的啟發,因為社會運動背後牽動的是政治權力,國際綠黨談的就是是一個解放的綠色政治。那時候我們有一群老師,做了生態教育中心,一起讀綠色烏托邦,那就是德國綠黨的黨綱。

但那時候我覺得,台灣剛解嚴還不久,整個社會力不足以支撐這樣的政治,當時我覺得厚植公民社會力量是最重要的事情,就逐漸累積成地球公民基金會的能量,一直到2013年才開始從事政治工作。

選完最深刻感受是,30萬8千票(綠黨得票數)大概就是台灣獨立自主公民的基本盤,很堅定的認為台灣需要獨立的政治力、社會力的人數。但這個社會力很顯然還不足以撐起一個新的政治力,也就是說,還是回到20年前的狀態,我覺得台灣整個公民社會的力量還有很大的培力空間。應該從政治回到公民社會,累積力量。

Q:重新再來一次,你會參與選舉嗎?

這問題好難回答,其實政治工作真的很…很吃力。然後又很…很多事情很為難,變成有些事情在做的很辛苦,也不能說什麼。對人生來講,那是一個很深刻的歷練,是不是會願意再走一遭?我跟我的同事都說,好像是出了一個遠門再回來。

不過我太太說:「如果你不走這一遭,可能晚年也會後悔,為什麼當年沒有去嘗試?」我想也是這種心情。

Q:如果只是要改變社會,民進黨為什麼不是你的選項?

坦白說,其實民進黨也找過我,不過我毫不遲疑地拒絕。

民進黨執政八年,我算是滿近距離的接觸過,我深刻理解這個政黨不是我可以相信和倚賴的政黨,所以台灣才需要新的政治力,所以我也不斷對抗和角力。

我認為那樣的體制內,少數孤軍不容易產生改變,坦白講跟整個體制拔河太難,如果要做那樣的孤軍,我不如在體制外、持續壯大公民社會的力量,我從頭到尾的心念是這個。民主選舉政治、政黨要怎麼發展,最重要的基礎還是在公民社會的力量。

12
為了凸顯空氣污染,李根政提筆寫下廢氣飄飄(圖片來源/李根政競選影片)

Q:小英找了不少新人上台,你怎麼看?

小英執政,我們認為公民社會不是就可以休息,還是要持續監督,可是小英也提出一些新態度,或是新路線,也找一些政務官、看起來有點心意,我的心情是不想唱衰新政府,其實要利用現在小英這個執政推進某些政策,大概心情上是這樣。

我舉例來講,曹啟鴻史無前例的,任命了比較偏保育背景而非林業背景的林務局長,他提出的三個方向,我們可以認同,比如說立法保護天然林,推動森林認證,里山倡議,我相信很多民間都是支持的。

可是接下來我們關心實質內容怎麼推進,到底接下來怎麼做?民間團體跟政府抵抗是要花力氣,但是如果要跟進政策的推進,那個力氣不會比抵抗小,而且需要專業和研究,你要跟得上。

當公民團體嘗試要跟進政策,首先,要跟體制內建立一個對話的管道,第二個是要去建置一個公民參與的制度出來。舉例來講,剛講的山林政策,我會期望說,政府應該扮演一個平台的腳色,他打算怎樣推動里山倡議?他需要怎樣的過程?比如說舉辦可能是一個蒐集意見的過程?因為現在參與的過程很多,去蒐集跟民間社會取得對話,而不是單向提了一個東西要大家接受。

Q:地球公民基金會,預計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地球公民基金會一直在研究倡議國土山林政策,還有能源跟產業轉型,蔡政府也有提到循環經濟,可是那些東西還是屬於概念層次的東西,如果沒有足夠的社會力支撐,有可能會曇花一現,還有包含現在談廢核、又說要減煤,但是整體能源到底如何供應?國家的能源政策要往哪個方向走?

我擔心的問題是,國家社會對未來失去信心,因為台灣談產業轉型,談了幾十年都轉不過去,當然我一直關心偏工業、汙染國家政策,蔡英文好像有提一些口號,看起來廢核是確定了,可是我也很擔心他一事無成。

因為整個國家比較正面的事情,一直出不來。比如說再生能源的發展、減煤、減碳真的能做成功,產業能夠改變,人民也比較有信心,才有新的就業機會。

過去我看到整個台灣社會是一直墮落於一個沒希望的惡性循環,這二三十年想改變的產業政策,最早高雄這邊亞太經貿園區,現在搞產業創新條例,每一個你現在看到的大餅幾乎沒有一個成的,還有亞洲矽谷。我也不希望民進黨一事無成。

台灣嚴格說來沒有像樣的智庫,即使地球公民基金也還差的遠,至於台綜院、中經院,長期變成政府的資源,幾十年來沒有任何進步,永遠講同一樣東西,他是為了推進國民黨無限成長的開發路線,都是他們不斷建構起來的,我們在追求的另類發展路線,沒有人長期耕耘。

像民進黨的台灣智庫,那是2000年執政,民進黨依賴的智庫系統,幾個月前我才參與他們討論,我就問智庫成立以來,有累積哪方面的領域的專業?在政策上面可以端出來的?談白說,他們也覺得沒有。

問:從抵抗到敲門,民間力量該做什麼?

過去我們工作多數在進行抵抗運動,從個案抗爭累積政策理解、推動修法,有些議題累積比較久,像森林議題有十幾年的經驗,我們就有辦法提出細緻的執行方案,但有些議題,我們也都還在加緊腳步研究。

地球公民應該在小英執政後,更扮演政策的研究、倡議監督的腳色,因為新政府比以前的政府更有機會接受新觀念,這個時候民間力量要更壯大,這個壯大不是衝突,反而是要促進台灣社會的進步。

就是說,你看西方國家推動能源轉型,他沒有辦法單獨由政府完成,必須要透過社會的參與才有辦法達成。政府從體制建立制度是可以,但如果沒有人民參與是做不成的,必須讓人民以自主的力量去創新,如果沒有人民的響應,那個東西是無效的,社會就轉不過去。

我們要扮演知識的擴散,比如說要講新的能源、產業轉型的方向,都牽涉大量的知識,過去累積的是抵抗的知識,這個階段台灣需要大量這方面的知識的擴散,這是公民團體要扮演的腳色。

接著,是組織的工作,你要串連各式各樣的組織,去串聯。不能固守,要想辦法接觸各式各樣的人。

像國土計畫法通過,大概要六年才會完成,全國國土計畫要在兩年左右完成,還包括20種子法在裡面,是很可怕的工程,如果沒有公民參與,又是政府政商炒作的工具。

第三四年要做每個縣市的國土計畫,我們怎麼管?我們已經辦過兩次國土計畫的工作坊,都有兩百人參加,我們想要在每個縣市都培力出組織,讓更多的公民可以關注他們縣市的國土計畫,不然很怕沒有人監督,因為它牽涉對法制、各式各樣發展的議題要有一定程度的理解,才有辦法去參加政策和畫圖比賽。

我選後其實投入很大的工作,就是要強化宣傳和募款,地球公民面臨財務上的危機,每個月都虧損3、40萬。我們的業務和人事擴張,捐款趕不上,所以也準備到flying V募款,沒辦法,要做的事情實在太多了。

4161bc1a038a239173c2c18dc7de57e1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