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日本如何顧食安?風險評估、獨立透明是關鍵

由台大公衛學院、立委吳焜裕、臺灣民主基金會共同主辦,昨(28)日展開第一場食品安全高峰會邀請歐盟食品安全局局長、日本食品安全委員會局長分享「風險評估經驗」。

台灣才剛要開始籌備「食安風險評估委員會」,在歐盟、日本卻早已行之有年,「『以科學為依據』、『評估機構要完全超然獨立』」,是日歐強調的重點。

不過,昨日經驗交流時,我國仍多在討論「事後的品管、稽察」,與國際強調的「事前風險評估」似乎交集不多,吳焜裕表示,台灣缺乏人才,若未來要成立「食安風險評估委員會」,一定要善用國際專家,也必須建立回避利益的機制,「不能都是找自己的老師、自己熟識的人啦,這樣就沒有公信力」。

台灣行政機關:投入更多預算 進行源頭管理、查驗工作

會中總統蔡英文強調,「食安是目前政府的重點工作」,承諾將籌組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委員會,針對全球食安議題進行風險評估,做好風險管理工作;並成立毒化物與化學物質專責管理機構;更將明年食安預算提高五成,投入食品生產源頭管理、查驗工作。

「食安評估、管理機制勢在必行」,行政院食品安全辦公室主任康照洲表示,台灣自2010年以來,經歷八次修法,逐步完成登錄系統、追蹤溯源系統、設置食安基金、加重罰款等制度。

彰化衛生局、桃園衛生局也都表示,食品產業鏈複雜,非法化工原料混入食品加工,但不在食品檢驗項目中;檢驗工作難針對上下游供應鏈,認為「分流管制、三級品管」很重要,「政府不能再繼續被動滅火」。

康照洲表示,目前已有食品雲、化學雲、農業雲等六朵「大數據食安雲」,「現階段以業者自主管理,再由公正第三方驗證、政府稽察為努力方向」;此外,未來食安風險評估委員會更將針對肉類、水產品等高風險食品進行風險評估。

「目前跨部會協調工作有困難,需要整合」,康照洲更進一步解釋個人想法,若農業部會能夠做到原料、加工、通路的「產地到餐桌一條鞭」;而衛福部也能有效針對食品安全、營養進行稽察、風險預測,「兩個部會就能夠有效相互監督」。

歐盟食安局:「信任感」用錢也買不到,必須用專業建立

目前台灣所要籌組的「食安風險評估委員會」,在歐盟已經運作了十餘年,「當時歐洲爆發一連串的狂牛症、戴奧辛蛋等食安事件」,歐盟食品安全局局長Bernhard Url表示,歐洲開始正視「食安風險評估機制」,於是成立「歐盟食品安全局」。

「這是一個超然獨立、一切以『科學』作為依據的機構」,Bernhard Url再三強調,並進一步解釋,「評估機構必須完全超然獨立於行政立法機構」,以歐盟來說,風險評估由「歐盟食品安全局」負責;而相關的食品安全立法則是由「歐盟立法院」負責,「立法除了要考慮到科學評估之外,許多遊說團體、會員國都還會有各自的立場」,獨立超然是為了不讓利益考量影響食安科學依據。

歐盟食安局局長Bernhard Url分享歐盟獨立評估機關運作模式(立委吳焜裕辦公室提供)

Bernhard Url表示,「必須要建立一種『相信專業』的態度」,風險評估提供數據給決策者,必須要避免外界質疑食安局的科學研究受到利益團體影響,「澄清大眾疑慮、說出真相、取得信任是我們的態度」。

Bernhard Url說明,目前歐盟食安局約有450人負責食品安全;另由各會員國學術單位彈性僱用一年自願從事歐盟食安研究的1500名專家,「因為是由各會員國學術單位個別僱用,不受僱於食安局,因此這些專家也不會有受制於金錢之虞」。

「但沒有人可以百分之百完全獨立」,Bernhard Url表示,這些專家們必須申報財產,讓其金錢往來、流向能被檢視,確保其研究運作獨立性,「這確實是很明智的做法」。

Bernhard Url表示,「食安局一切科學數據公開透明」,雖然風險管理者可能不喜歡,「但食安局能做的,就是提供科學依據」,讓大家了解風險在食物鏈中是什麼情況,相關會員國也能事前防範未然。

「食安局必須取得消費者機構、食品工業業者、學術、公民團體等單位的信任」。Bernhard Url強調,食安局不負責政策制定、上市核准、執法、標章、食品品質查核,「我們就只是提供科學數據」。

「用錢也買不到信任感」,Bernhard Url直言,「以科學為依據」,大家也許聽起來沒什麼了不起,但如何在經濟衝突、國家利益衝突之間達成平衡,卻需要拿捏。

而未來,歐盟食安局將針對環境保護、環境毒物進行更進一步的研究,其科學複雜性高,因此需要更新穎的分析、研究方法;此外,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民眾也會越來越嚴格挑戰食安局資訊。

「有挑戰才有信任」,Bernhard Url認為,「全球共享食品安全資源很重要」,目前歐盟食安局能以彈性合作模式延攬人才,透過跨部門、跨專業、以科學為基礎的單位,提供最棒、最新、最即時的科學證據,「這是很棒的模式」。

日本食安委員會:風險評估重要,評估溝通更重要

日本曾在2001年爆發狂牛症;2002年爆發食品標示不實、使用未表列食品添加物、進口蔬菜農藥殘留、未登錄農藥使用等風波,日本國民對於食安的信任開始瓦解。

於是日本也在2003年成立「食品安全委員會」,日本食品安全委員會事務局局長川島俊郎解釋,目前委員會中七位委員,其中四位全職;三位兼職,每個禮拜固定開會,而開會過程全程開放民眾參與。

川島俊郎更表示,「食安委員會」完全獨立於厚生勞働省、農林水產省等行政機構,「我們只提供科學風險分析數據讓執法機關參考」,避免民眾不信任。

「委員會運作必須合乎科學原則 」川島俊郎解釋,委員會會界定研究範圍,進行風險評估、暴露評估,最後提供評估量化積分,「文件會議記錄都會上傳網站,絕對完全透明公開」。

除了公開透明資訊之外,「我們更重視風險溝通」,川島俊郎強調,委員會議論過程全程公開,且風險評估後有30天意見聽取期,更會透過官網、臉書、意見交換會與消費者溝通;透過食品安全講座、季刊、DVD推廣食品安全相關科普知識;並定期與消費者團體、消費者、新聞媒體溝通。

「若爆發食安危機,也會成立緊急食安危機回應小組」,川島俊郎解釋,食安危機小組會向總部報告,經過內部會議判定危機嚴重程度,最後傳遞消費者真實訊息。

對此,與會評論人陳乃瑜直言,「評估溝通正是台灣最缺乏的!」

川島俊郎進一步表示,未來日本食安委員會將針對食物過敏、食品包裝容器材質等項目進行評估,更希望採用新研究方法,透過動物實驗、體內體外試驗、電腦運算模擬、定量分析分子結構物性,讓評估機制更完整。

「策略性風險溝通很重要」,川島俊郎不斷強調,民眾不見得清楚這些技術性研究報告,希望成立專責小組,清楚說明研究希望解決的問題、以及風險評估結果。

日本食安委員會局長川島俊郎認為,評估溝通也很重要(立委吳焜裕辦公室提供)
日本食安委員會局長川島俊郎認為,評估溝通也很重要(立委吳焜裕辦公室提供)

立委吳焜裕:未來台灣必須確立獨立機制

聽完第一場食安高峰會,立委吳焜裕直言,歐盟已經建立起完整的「受理要求—風險評估—溝通機制」;日本也設置以「風險評估」為核心任務,具有獨立性、一貫性的機構,但台灣卻還沒確立獨立評估機構。

吳焜裕更進一步表示,台灣缺乏人才,若未來要成立「食安風險評估委員會」,一定要善用國際專家,也必須建立回避利益的機制,「不能都是找自己的老師、自己熟識的人啦,這樣就沒有公信力」。

「至少我們學到:以科學跟消費者保障為出發點、要讓消費者相信」,吳焜裕表示。

立委吳焜裕認為台灣應盡早確立評估機制(立委吳焜裕辦公室提供)
立委吳焜裕認為台灣應盡早確立評估機制(立委吳焜裕辦公室提供)

延伸閱讀:透明才有信任 丹麥:人人都能監督 政府不敢亂來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