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寫手

從小型生產者,看食品衛生安全分級制度

大約兩年時間,扮演著小生產者平台通路的角色,拜訪農家的里程數,足以南北開車超過250趟,實際營運的過程,農產加工品的銷售數字常常超過生鮮,就算是誘人的季節性水果,玉荷包、芒果、蜜桃、釋迦、火龍果,可以短期衝出高營業額,換以年度平均來審視,其穩定性與長尾效應依舊不敵加工品項。

生鮮能順利完售,當然是皆大歡喜的故事,許多農家從初期設施,已經累積可觀的借貸,在獲利了結前,幾乎可說是零收入,但近年氣候的風險漸升,可能讓半個台灣同時豐收,也可能一夕間全軍覆沒,或許是越來越多農民,開始嘗試加工的原因之一。

東京UNU農夫市集,五彩繽紛的醃漬食品
東京UNU農夫市集,五彩繽紛的醃漬食品

尋找合格的食品廠代工,實務執行是困難重重,除了一次進廠批量要大之外,許多代工廠要求先做好前置處理,試想上噸的作物要搶時間洗淨、削皮、截切、冷藏、運送,產業鍊若沒有串連,小農實難獨身處理繁瑣的流程。

另外,食品有保存期限,要在1/2的效期內銷售完畢(否則銷量就會直線下降),當成品一次有上千、萬包,產品、包材、空間的壓力,絕不比平常務農輕鬆,所以在自家廚房小批量、多樣性的生產,還是農民初期的解決方案,且透過不斷地嘗試,實驗出具創意的獨家口味,才能與大廠做出區隔,找到小生產者的利基點。

在廚房自製的加工產品,須符合大廠思維的食品良好衛生規範(GHP),小生產者雖想遵守,卻成本代價極高,若能導向分級輔導,「二級產業」才有活絡的可能,並在初入食品加工時,有個起步的機會。

以美國為例,許多州政府鼓勵小生產者有多樣化的收入,陸續進行食品法規的修訂- 家庭式加工食物法,明確定義出小生產者可生產製造非潛在危險的食物(例如:麵包、餅乾、脫水蔬菜、高酸度果醬…等),但須向州政府完成登記註冊與食品安全的培訓,加工場域維持基礎食安規範,在包裝上標示揭露訊息(例如:生產經營地址、食品名稱、成分內容、過敏原標示…等),與每年限制約$20,000美金的銷售額。

這不是法規的鬆綁或開後門,而是把小生產者導向從事低風險的食品,在規範內提供輔導援助,透過教育充分認知食品安全,階梯式的慢慢成長。

當小農產量過剩,小生產者的彈性與創意,非大型加工廠可以比擬,此為地瓜三兄弟磅蛋糕,由長期使用小農作物的米多幸福製作。
當產量過剩,小生產者的彈性與創意,非大型加工廠可以比擬;地瓜三兄弟磅蛋糕,使用春之谷的地瓜,米多幸福製作。

農友需要的不只是販售,而是一起共同陪伴,在眾人協力下,2016年4月底舉辦了場為期兩天的『手做食品基礎食安衛生工作坊』,由長期關心小農的謝馥如老師主講,吸引了近兩百多位小生產者報名,學習到扎實的食安知識;

7月『小型生產者食安自主管理Q&A工作坊』,國內外的農食權威- 羅揚銘博士與許輔教授精彩的對談與現場QA,擠爆了會場,讓國內的農食加工與小生產者的分級管理論述,輪廓漸漸清晰;

12月3日即將又有一場重量級論壇,集合了第一線的生產者、通路、學界與公部門代表,將各方實務經驗匯總整理,論壇最後安排在座的每一位生產者、消費者,大家共同參與討論,盼達成「小型生產者,衛生安全分級管理制度」共識基礎,向政府發聲;透過多次活動組成的種籽團隊,預計持續開辦基礎與實作工作坊,陪伴農友共同成長。(報名請點選這裡)

『手做食品基礎食安衛生工作坊』,由長期關心小生產者的謝馥如老師主講,吸引了近兩百多位小生產者報名學習
『手做食品基礎食安衛生工作坊』,由長期關心小生產者的謝馥如老師主講,吸引了近兩百多位小生產者報名學習

『小型生產者,衛生安全分級管理制度論壇』報名網址:
http://www.accupass.com/go/go20161203

參考資料:
友善農產小型加工 建立自主衛生管理SOP

小農發展加工 不合宜法規桎梏 六級產業淪紙上談兵?

台灣的農業政策:六級產業化 (二)

小農加工缺師資 專家建議:設立小型加工訓練中心

小農如何成為世界級大廠的供應商?

輔導農產加工食品產製注意事項簡介

從產地到餐桌,談小型生產加工者邁向食品安全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