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08新聞補充:
新聞刊出後,有農友反應:「上農會查詢結果,農會回應說他們沒有收到公文,不知道詳細細節無法作業,請農友等待消息。這樣的政府根本是祇會畫大餅,說一套做一套,欺上瞞下,農民就是那麼好欺騙,難怪有機農業一瘸不振。」
上下游記者求證農委會,農業資材組王組長表示:友善環境耕作肥料補貼措施還未上線,該項措施要點、包含友善農業的定義都還在討論,目前已經把初步規劃要點提報給農委會審查,要等主委同意,預計還有一段時間。若正式通過,農糧署會立即上網公告。
───────以下為原始新聞───────
化肥施過量,不只會讓土壤酸化、病蟲害氾濫,雨水沖刷後,流進河川、海洋還會造成汙染,農委會為鼓勵農民朝友善、有機耕作,減少化肥使用,今年預計投入12億,提高有機質肥料等補助,從每公頃2萬拉高至3萬元,此外,還首度透過補助鼓勵農民使用微生物肥料改善土壤,每公頃最高有5000元。
友善環境耕作肥料補貼措施即日起開始實施,有意使用有機質肥料、微生物肥料耕作的農民可盡快向各地農會提出申請。
化肥用量佔整體肥料用量85%
台灣化肥用量長期過高,約是國際平均的1.6倍,去年化肥使用量約有95萬噸,占整體肥料用量85%;政府長期對肥料施以「價差補貼」,最高時期年補助額高達50億,農民拿到的化肥價格便宜,容易「用免驚」,甚至整包用倒的灑在田間。
為推廣農民以友善環境的方式耕作,農委會去年著手檢討化肥的價差補貼政策,今年決定讓化肥價格「回歸市場機制」,農糧署農業資材組組長王安石解釋,過去化肥隨國際行情上漲時,都是由政府買單,農民只需負擔製肥原料等,無形中讓農民過度使用、破壞了土地,如今減少化肥補貼、增加有機質肥料等補助,希望能促進耕作模式的轉型。
農委會今天特別選在嘉義水上鄉發表這項新政策,身為農家子弟的農委會主委曹啟鴻表示,小時候每每看父親肥料用過多,都會很擔心,因為很傷身,上任後一直希望能推動有機質肥料的使用,擴大國內有機種植的面積,而提高有機質肥料等補助就是一個開始。
.jpg)
減少化肥價差補助 農委會投注12億鼓勵友善農耕
這項友善環境耕作肥料補貼措施共有六大項,農委會預計投入12億元,除有機或友善耕作使用有機質肥料,每公頃從2萬提高至3萬元外,慣行農耕轉型使用有機質肥料,補助額也從每公頃0.9萬提高至1.2萬元。
另外,為鼓勵農民從土壤照顧起,農委會首度對微生物肥料和土壤改良進行補助,農民施用微生物來平衡土壤菌相,每公頃最高可補助5000元,若透過微量元素等方法來改善土壤過鹼等問題,每公頃最高補助3000元,至於市場普遍較能接受的有機質化肥,例如台肥43號、39號,農委會也補助每公噸500元的運費,以此鼓勵農民淘汰傳統化肥。
「土壤是作物的母親,照顧好土壤就能解決許多耕作問題。」長期研究微生物肥料的中興大學土壤環境科學系教授楊秋忠表示,土壤就像人的胃腸,而植物的根就是腸子,肥料下太重,作物沒辦法全部吸收,會留在土壤裡變成沉澱物,任土壤鹽化,此時就得靠微生物肥料讓這些沉澱物釋放出來,但他強調,微生物肥料只是補充,最重要的還是農民要建立合理化施肥的觀念,減少化肥使用,土壤才能常保健康。
在嘉義水上鄉從事小番茄友善栽培的農民王筱君表示,農委會願意挹注資源,補助在有機和友善生產上是件好事,但友善生產還有太多面向無法被大眾理解,例如用有機質肥料、少用化肥能降低水汙染,溫室採滴灌方式澆水能少抽地下水,這些價值無法反映在終端售價上,而民眾還會有一種有機或友善農產比較貴的刻板印象,這都有賴政府透過教育的方式進行推廣。

友善農業耕種要從每個小農開始,從點到線,再到全面。畢竟,大家都生活在這塊土地上。認證的過程也要簡易切實,符合每個農民的需求,甚至只是自給自足的小小農戶。我希望的是政府相關單位是真正的有心要把這件事做好。所以,每個農民更有義務要把它做好。全民才有真正的食安,全國才有首善的環境。更期待政府要把農業有機耕種,友善土地列入前瞻計畫。我只是一位三分地的小小農人,九年前退休之後,接手這塊土地,即以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方式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