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麻(芝麻)缺工有解方?採收胡麻極其費工,從收割、綑束、敲打果莢、至篩濾雜質都需要人工,在缺工大環境下,胡麻栽種都靠千歲團阿媽,產業發展面臨瓶頸;台南農業改良場特從義大利、日本分別引入結束機、採收機,盼能稍稍緩解缺工壓力,目前兩台農機已測試一段時間,會持續試驗、調整,若一切順利,可望在今年年底秋收時提出較完整的損耗率報告,待時機成熟便會對外公布觀摩。
.jpg)
胡麻採收工序複雜 機械採收須評估耗損
根據農糧署雜糧特作課所掌握的最新數據,105年胡麻栽種面積達2508公頃,相較於前年微幅增加;然而採收胡麻工序複雜,必須先以人工收割,將胡麻捆成束曬乾後,再鋪上帆布,以人力敲打曬乾的果莢,最後過篩、剔除誤混入的雜質種子,一道道工序都需要人力,才能換得一粒粒胡麻。
台南農業改良場場長王仕賢表示,目前引入的義大利機種為結束機,能省去農民綑束的人工;至於日本機種則為採收機,能將整株胡麻植株捲入農機,並自動敲打、分離出胡麻粒。
現兩組農機都已執行試驗一段時間,農民反應為何?王仕賢坦言,雖然日本採收機一次包下採收、敲打工作,「但是由機器敲打、分離的風險就是耗損率高!」尤其風量開得越大、越可能不小心篩掉胡麻,「雖然日本機能省去較多人工,但農民最看重的是耗損率。」因此仍在觀望中,反倒是功能單純的義大利結束機,農民普遍接受度較高,「至少先省去一部份的工,農民就很高興了!」
(上)傳統芝麻必須要敲打才能夠把芝麻粒敲出來
(下)使用機械可自動敲出芝麻,但是可能耗損會比較多
.jpg)
(上)芝麻敲粒前,要先將生鮮芝麻採下來捆數,過去需要大量人工
(下)目前實驗,機械或可取代捆束的工作
.jpg)
代耕業為主要考量
待完成觀摩、確實精算出採收機一天的採收量及採收面積後,王仕賢建議以「代耕業者」為首要購入對象,「當然不用每個農民都買,否則耕種面積不夠大,光付利息就賠慘了!」應該走向集團式耕作,由代耕業者估算出代耕面積,再行購買採收農機,「若農機效能夠,代耕業者甚至可以多收一些地來代耕!」
至於一台胡麻採收機要價多少?王仕賢表示,當初農改場以370萬元台幣自日本購入,至於代耕業者的購入價,則還需細看農機具補助計劃。
機械採收:除了農機,也要研發品種
王仕賢表示,目前仍在持續試驗,針對胡麻田單位面積產量、株距、農機採收行進速度及風量評估其採收效能,並進一步調整,若一切順利,可望在今年年底提出較完整報告,「要知道怎麼將耗損控制在農民可接受的範圍。」只要耗損成本低於農民採收的人力成本,農民的使用意願就會隨之提高,該農機也就有潛力繼續發展。
但王仕賢也坦言,目前全世界只有美國以機械採收胡麻,「還是要考慮品種!」美國胡麻品種在採收期間,包覆胡麻粒的蒴果並不會開裂,機器採收的損失比較少,「但台灣主要種植的台南一號胡麻卻是會開裂的品種。」增加了機械採收難度。
既然如此,台灣農政單位是否該培育不開裂的胡麻品種?王仕賢表示,目前確實有從世界種源庫、中興大學蒐集不開裂的胡麻品種,並思考如何改良育種,「但育種是條漫漫長路,還需要投入一段時間研究。」盼能培育出適合台灣氣候生長、又不開裂的胡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