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耕地節節下滑 農地農用為何這麼難?

接連經歷核食入台、菜價波動和北農人事等風波,前任主委曹啟鴻位置還未坐熱,就倉促走下臺階,改由宜蘭縣長林聰賢接任。作為新任主委,在面對媒體時他喊出「農地農用全國一致」,盼望困擾宜蘭多時的農舍問題,不要成為執政絆腳石。但現有的農地農用到底出了什麼問題?又該如何解決?多位專家學者紛紛提出建議,希望新任主委能回歸「農業政策」的基本面,從未來整體農業發展來思考,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99 年全國農地資源初步調查結果,提供農業生產使用之農地面積(優良農地)計 68 萬 7 千公頃,與法定耕地 76 萬 1 千公頃相較,減少 7 萬 4 千公頃農地,透過農地資源分布圖發現,除部分作為農產品集貨場、糧倉、農業設施外,確實有不少農地已變更為豪宅、工廠、民宿、土雞城等非農業使用,甚至更有科學園區、開發案競相與農民爭地。

過去 20 年間,臺灣地區耕地面積由 79 年的 89 萬公頃減少至 99年的 81 萬 3 千公頃,如圖 所示,減少 7 萬 7 千公頃或 8.7%,其中近 10 年平均每年約遞減 3 至 4 千公頃。

16904972_10208304524111085_5005077783933379715_o

兩萬多間農舍 地方政府只回報違規108件

根據農委會在民國104年的調查,全台農地一共有79萬6千公頃,但沒有用作農業使用的土地包含豪宅、違章工廠、KTV、餐廳等,其面積從五年前統計的7萬多公頃至今,數字卻一直沒有減少;經濟部在101年公告劃定的546公頃「特定地區」,更是加速擴大了農地的流失,引發民間抗議聲浪不斷。

此外,民國89年《農發條例》修改、導致非農民也可買賣農地後,宜蘭縣從民國89年到103年間一共核發了7612棟農舍使用執照,使用的農地面積約1900公頃,宜蘭更因此流失了12%的優良土地。

儘管宜蘭經驗促成了《農舍興建辦法》的修改,規定農舍不得蓋在田中央,加入農保的農民、農會及水利會等會員才可興建農舍,等於給了各縣市政府執法利器,但農委會水保局表示,民國104年全台兩萬多間農舍裡頭,在違規抽查數量統計部分,地方政府卻僅回報了108件,更離譜的是,兩年後的今天,竟然還有地方政府沒有繳交違規抽查的紀錄,連農委會都無法掌握違規取締執行狀況,讓主管單位直搖頭,卻也只能徒呼無奈。

抽查不力的情況下,就連可以規範農舍轉移資格的《農業發展條例》十八之一條修正案也始終躺在立法院內,曾力挺修法的林聰賢最終因默不作聲而遭指責,入閣後更被戲稱為「最會蓋農舍的主委」。

17039332_10208303514605848_1923546349092839349_o (1)
立院新會期,立委詢問農委會是否尋求修法規範農舍轉移資格 林聰賢未正面回應(攝影/孔德廉)

豪華農舍四處蓋 小農嘆:農舍霸凌農民

儘管接任主委後林聰賢立即喊出「農地農用全國一致」,但農地被佔用問題始終未解,宜蘭小農吳佳玲就表示,在她六年的務農期間內,看過無數良田被倒下廢土,蓋上豪華農舍,工地的各種垃圾和鋼筋模板,也被直接拋棄在她的稻田裡;此外,鄰近農舍為了興建圍牆,還將怪手開進農田,使得耕作土層遭受擠壓破壞,根本是明顯的「農舍霸凌」,對她來說是無比噩夢。

身兼農民和綠黨中執委的吳紹文則指出,農舍問題在宜蘭始終十分嚴重,再加上現在取消違規農舍房屋稅加價措施,開罰的基準只剩下區域計畫法的6萬至30萬元罰單,和農地未農用的地價稅,宜蘭縣府等於是在帶頭鼓勵違規。

農地無法農用 學者:癥結點在「長期經濟掛帥」

「撇除農舍問題外,農地無法農用的癥結,是台灣整體政策始終以促進經濟成長為主要目標,農地價值沒有被真正尊重」,政大地政系教授徐世榮指出,台灣長期強調經濟發展,因此無論經濟部、交通部或各部門提出需求,政府就拿農地當犧牲品,在沒有整體農地政策下,農地當然無法農用。

此外,徐也強調「政治問題」是關鍵之一,政府長期把土地政策視為拉攏地方派系的籌碼,許多徵收和重劃背後,都有政治結構的介入,這導致了土地使用管制的失靈,經過徵收、標售和重劃後農地,變得更加破碎,若一塊完整的農地都沒有,要如何有效「農用」?

從地方入主中央的立法委員蔡培慧則強調,現有農地面臨「蠶食鯨吞」兩項問題。地方政府結合地產商開發,利用都市計畫大規模徵地,再不然就是大型工業區的開發大口大口地吞掉農地的存在;而民眾購買零星的農地蓋農舍或做休閒使用,加上違章工廠的出現,也正慢慢蠶食掉現有的農地。雙重夾擊下,她認為台灣的農地要農用,必須做出結構面的改革。

系列閱讀:

《國土計畫法》通過後 農地農用有望嗎?

《農舍興建辦法》過後 農地交易萎縮 價格要跌?還有得等

農地要農用 徐世榮:回歸《農業基本法》從全盤政策出發 國發會角色關鍵

台灣耕地節節下滑 農地農用為何這麼難?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