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農糧署針對六個鄉鎮二期稻米試辦「直接給付」和「保價收購」並行制,讓農民生產的稻米多一條出路後,今年政府又將試辦規模擴大到全台二十鄉鎮,並把補貼金額提高到一公頃最高一萬五千元,不僅讓參與直接給付的比例提高,更連帶使得負責產銷的農會和加工的碾米廠收益增加;對此,農委會強調該政策有助於調節以往的稻米產銷結構,更增加農民收益,進而提高農地農用的比例,因此明年預計將擴大到全國適用。
對於直接給付範圍的擴大,農委會副主委陳吉仲表示,去年試辦僅限六個鄉鎮,今年一期稻作進一步擴展雲林斗南、宜蘭冬山等二十個鄉鎮,參與試辦的區域裡頭總計有10875公頃土地、15081位農民選擇直接給付,占申報種稻面積的63%。
直接給付最高一萬五千元 市場價高農民可回頭繳公糧
至於金額部分,農糧署副署長林麗芳也指出,去年試辦的一公頃是補助一萬元,今年則提高到一萬三千五百元,有參與集團產銷契作的農民還可領取一千五百元的補助,等於直接給付最高可領取一萬五千元,相較於傳統保價收購,農民的收益一公頃起碼可以多六千元以上,就是在鼓勵種植良質米的農民可以選擇採用直接補貼;此外,她也強調,若收割時市場價格上漲,農民還是可以回頭繳交公糧,因此生產端絕對不會吃虧。
選擇直接給付 農民稱收益比繳公糧多
在雲林種植越光米的稻農陳金宏就表示,他選擇直接給付的收益比繳交公糧好,例如公糧一公斤是收26元,與農會契作一公斤收購價則是30元,再加上直接給付的補貼,不僅收入穩定、量也有所提升;另一名種稻42年的屏東稻農謝英雄則指出,他加入集團產區種水稻,契作高雄145號良質米,在生產物份有專家可以提供協助,米的售價也高,收入就有所提升。
直接給付不止農民獲益 加工銷售也蒙其利
此外,農糧署也表示,直接給付對「加工和銷售端」同樣有所獲益。負責加工屏東地區稻米的新豐碾米廠專員林軒頡表示,直接給付提高良質米的種植意願,讓工廠能供給較穩定的貨源,這次也讓工廠生產的米在大型賣場中上架。
銷售部分,屬於試辦地區的斗南鎮農會供銷部主任張耀裕也表示,今年直接給付讓農會的良質米契作範圍增加了七成、約179公頃,多出來的米不僅可以穩定供給近來越來越多的日系連鎖餐廳,其較低的售價也能勝過從日本進口的米,對銷售端來說是個利多。
稻米生產過量 直接給付恐火上加油 農會呼籲雜糧種植也要跟上
不過回到源頭,台灣每年稻米生產量供過於求,直接給付又提高農民耕種的意願,是否在過量問題上火上加油,張耀裕則認為,現行的大糧倉計畫絕對要同步跟上,一方面讓傳統重產量的稻作轉型,另一方面也要鼓勵農民在輪作期間種植雜糧,才不會讓大家一股腦都跑去種稻,而是在雜糧和良質米中間取得平衡,市場價格不會因此崩盤。
農委會承諾 明年稻米直接給付推展到全國 實踐農地農用目標
既然直接給付有其好處,那改以全面推行、廢除既有的保價收購可行嗎?陳吉仲認為並不可行,因為像韓國廢除了保價收購,卻導致稻米價格下跌四成,嚴重打擊稻米產業,代表保價收購有其存在的必要性,等於是米價的基準點,因此未來農委會將持續推動保價收購和直接給付的雙軌制,明年也將把直接給付推廣到全國,搭配配休耕政策的檢討,盡量實現農地農用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