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孝田邊/可愛的夏候鳥,燕鴴回來了!

可愛的夏候鳥─燕鴴(音同「橫」)如期在清明節前回來了。每年清明節前後在南華大學和中正大學附近甘蔗田,總可以看見上百隻燕鴴聚集。牠們喜歡採收後的甘蔗田,可能是當地有許多昆蟲,是燕鴴愛吃的食物,且蔗園廣闊,警戒容易,雜亂的土堆也能提供牠們躲藏。

IMG_9372

阿正的燕鴴繁殖影像紀錄

這個棲地是我雙胞胎哥哥阿正在十年前發現的,從此他每年都會花很多時間在這裡作觀察紀錄。我想在台灣擁有比較完整有關燕鴴繁殖影像紀錄(包含交配、築巢、孵蛋和雛鳥破殼…)的人並不多,阿正算是其中一位。

2015年阿正和南華大學野生動物保護社長李祤楷(我在五股國中的學生)發現這裡的燕鴴一度面臨很大的生存危機,因甘蔗採收後,一陣子就會翻耕農地,栽種新的蔗苗,當大型農機輾過,很多燕鴴的巢穴恐將被破壞,進而危及大批幼鳥生命。為此他們趕緊向糖廠人員請命,希望在有燕鴴育雛的蔗田,延後一至二周再翻耕,讓燕鴴群順利求偶交配、產蛋育雛。

還好有了過去詳實的記錄,阿正提交了他在這裡的調查報告,獲得糖廠人員認同後,台糖也很樂意一起保育來燕鴴,待燕鴴群離開後再翻耕。

我們兩兄弟並不是科班出身,只是1995年我參加了荒野,並接受解說員訓練,選定了挖仔尾作為長期的自然觀察點,自此,開啟了我關注濕地保育以及觀鳥的歷程。

IMG_9418 ─1

1995年返鄉過年,我帶著新買的望遠鏡到田洋進行自然觀察,農村的田地嚴格講起來是干擾相當嚴重的區域,因為農夫幾乎都會到農田裡工作。所以並沒有抱太大的期待,可是當我在剛插秧的稻田裡看到四五十隻小辮鴴時,真是興奮莫名。

於是我邀請阿正一起去賞鳥,一開始他覺得有點莫名其妙,鳥有啥好看的?直到有一次他在溪頭看到美麗的山鳥,才發現賞鳥的樂趣,後來觀鳥也成了他們全家的一項生活樂趣。他因為沒有受過自然觀察訓練,所以和我出去時,總會問鳥在哪裡?但因他作事很投入,才不過兩三年時間,回到故鄉,換成他帶我去賞鳥了。

我們一起在過年前觀察紀錄小辮鴴,過了幾年之後,小辮鴴不再出現在故鄉的田洋,他開車在附近四處尋覓,才發現就在隔壁的元長鄉田野有著台灣最重要的小辮鴴度冬區(註)1)。

故鄉的田洋有座農業改良場,裡頭擁有各種不同型態的農田,進行農作改良試驗。因為棲地多樣性,就吸引了各種鳥類棲息,我的第一筆燕鴴紀錄就是在這裡發現的。

IMG_2929─1360

小辮鴴、燕鴴與農作的季節

通常我都在農改場外圍巡繞,但阿正擅於交際,說服農場願意讓他進去進行自然觀察。因而可以觀察到一些燕鴴繁殖行為,可是總覺得這邊的族群量不多,臨近地區有沒有可能有其它的繁殖棲地?按著燕鴴的習性,他擴大範圍往民雄方向尋找,就在南華大學旁的甘蔗園找到更大的燕鴴族群。

從此,阿正總會利用假日,甚至上班前的時間繞到繁殖區進行調查,然後再去上班。幾年下來一點一滴的也累積了許多有關燕鴴繁殖的影像紀錄。這個時節我返鄉,阿正總會很欣喜地分享他的新發現,同時帶我到繁殖區作觀察。

繁殖區就在馬路旁,而且兩邊的甘蔗園剛好分年種植,當年要種的區域在清明節前進行翻土,然後在五六月插上新的甘蔗苗。這段時間剛好提供給燕鴴繁殖利用。從觀察小辮鴴和燕鴴的生態習性中,我發現這些鳥類的活動和農作季節,常常配合的恰到好處。

IMG_9391
田中的土坵是燕鴴的繁殖區(準備新栽種的蔗園)

IMG_3276_exposure

燕鴴喜好生活在旱田、草地、河床荒地活動及繁殖,飛行靈巧,和燕子一樣可以在空中覓食,以金龜子、蚊蠅、蜻蜓或鱗翅目昆蟲等飛蟲為食,在地面休息時,都會再稍微高起來的地方抬頭挺胸站著,然後四處張望,這種行為應該有警戒作用吧!

繁殖區一點都不起眼,在5月孵卵或育雛的時候,當我們走進去時,燕鴴成鳥就會起飛警示,並會試著把入侵者引往遠離巢位的方向,如果這招不管用,還會以偽裝受傷的方式來誘導敵人離開,以保衛巢蛋或雛鳥安全。

我把在挖仔尾進行東方環頸鴴繁殖的經驗和他分享,這幾年阿正也運用標記巢位的方式進行觀察,以了解孵蛋情形,根據他的觀察燕鴴孵蛋時間大約兩星期多一些,這和東方環頸鴴的情形蠻類似的。

IMG_9329─1360

有紀錄,才有討論生態衝擊的可能性

臺灣到現在還不斷的開發工業、闢建公路、擴張都市發展經濟,卻造成森林、農田、草原及濕地的生態環境日少。「今日鳥類,明日人類」如果有一天,鳥類的棲息地減少、食物短缺,導致某些物種銳減,而降低了物種的多樣性,將會是環境惡化的一種警訊。

從2005年開始,每年四到六月份我都會和夥伴們在淡水河口的挖仔尾灘地上進行東方環頸鴴繁殖調查,並將調查資料提供給政府和相關學術單位、團體參考。有了這些最基礎長期的調查資料,目前規劃興建中的淡江大橋,還因而進行路線的挪移。

現在我回到嘉義務農,也會持續在燕鴴來到台灣繁殖期間進行觀察與紀錄,我們肯定台糖公司對社會應盡的企業責任,也期待更多的人投入類似的基礎生態調查。惟有這樣,當某個區域必須進行開發建設時,可不可以開發?或者要如何選擇對生態衝擊最小的方式開發,才有科學的依據。

註一:有關小辮鴴觀察請參閱【小辮鴴為何特別喜歡雲林?】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