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孝田邊/為何小辮鴴特別喜歡雲林?

歸田後的第一個正月十五,五股濕地的荒野夥伴從台北來嘉義看我,帶他們到雲林縣的元長鄉找小辮鴴。在元長的田洋上我們看到了小辮鴴在稻田裡活動,有夥伴高興地驚呼起來,因為,他們偶爾能在他處看到幾十隻小辮鴴,就開心得像中樂透彩券般,而這裡的一塊水稻田裡就棲息了兩百多隻,這是超過他們原本所預期的。

原來,在雲林平原農耕地帶,每當12月冷冽寒風開始吹拂,土豆田剛收成不久,數以千計被當地人暱稱為「土豆鳥」的小辮鴴,總是如期地出現在農田裡,綠白亮麗的身影搭著搶眼的小辮子,就成了吸引賞鳥人來探訪的季節性風景。

IMG_0532-1 (2)

IMG_7126 (1)

為什麼小辮鴴叫做土豆鳥?

自2009年起,雲林的鳥友們更開始自動自發地計數起各鄉鎮的小辮鴴數量。為了完整的掌握小辮鴴的數量,於2011年雲林鳥會將公民活動帶入”雲林土豆鳥大集合–小辮鴴普查”之中,讓全國各地的志工們一起參與與體驗雲林特有的賞鳥盛況。

其實,小辮鴴的主食不是花生,而是農田裡的各種小動物,當花生收成後,莖葉會放在田裡曬乾,同時田土經過擾動,更帶給許多小動物棲息的環境,就這麼剛好可以提供給遠道而來的小辮鴴充足的食物,這個時候經常可以看到他們在土豆田裡活動,所以當地人就稱他們為「土豆鳥」。過了春節,許多田地都開始翻土插秧,這個時候,水稻田反而成了他們主要棲息的處所。

透過望遠鏡近距離觀察,可以看到牠們覓食時,會用一隻腳擾動軟泥,我猜牠們腳趾頭可能有敏銳的神經可以感受到泥土裡是否藏著蚯蚓或是其他小動物吧!只見他們腳動一動,低頭一啄,嘴巴就可以叼出小蟲子來,真是厲害和逗趣。

小辮鴴為何特別青睞雲林?

看著看著,夥伴們開始提出問題,台灣到處有農地,小辮鴴為何特別青睞雲林?這裡周遭也有很多稻田,牠們又為何特別喜歡在這塊田裡活動?是沒有灑農藥的關係嗎?

我請夥伴們環顧四週農田,和昨天在阿孝的田所在的田野作個比較,他們發現這裡有人種蔥,種玉米、甘蔗、蔬菜…,比起溪口一眼望出去多數是水稻田,真的不一樣。我想這就是答案了,多樣性的農田孕育多樣性的生物,剛好可以提供給小辮鴴度冬需要的食物來源,應該是他們選擇這裡的因素之一。

其實,二十年前我在故鄉溪口的田洋,也曾發現過四五十隻小辮鴴,只是追蹤了幾年以後就不見牠們再出現,最近幾年才在隔著北港溪的元長鄉找到牠們度冬的主要棲息地。

至於牠們喜歡棲息的農田是不是都不使用農藥?對於這個答案我比較持保留的態度,畢竟現在像我一樣不使用農藥和化肥的農田還是很有限的,而這些並不足以支撐這兩千多隻小辮鴴棲息的需要啊!

IMG_0403-1 (1)

IMG_4372-1

農藥不是萬惡,生態驗證

我並不認為農藥的使用全然是不對的,親自務農後,發現農作物無可避免地會有病蟲害的問題,透過農藥控制是一般慣行農法的農民不得不的作法。只是,我們應當關注的是農藥使用是否過量?如果噴灑農藥到農民都不敢食用自家農田生產的蔬果,那一般民眾吃的又是怎麼樣的農產品呢?然而這在目前的農村卻是很普遍的情況。

我在阿孝的田裡以友善生態的方式耕作,檢驗的方式就是透過生物來驗證,因此我會把在田間出現的生物作紀錄,作為阿孝的田生產作物的憑證。至於如何檢查農藥有沒有過度使用?我認為賣到市場的農產品,如果耕作的農民也願意吃,應該就沒問題了(實際情況是許多農民是不吃自己耕作的農作物)。

科技再進步,我們的糧食還是得從土地上種出來,土地不健康,田地裡頭草都長不出來,動物都不來,怎麼可能生產出健康的食物?我相信只有健康的農地才能提供給各種野生動植物棲息的處所,各種野生動植物喜歡棲息的農地,也才能生產出健康的糧食給人們享用啊!

20160822_074824 (1)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