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在今年年底達成友善及有機耕作面積達一萬公頃的目標,農委會日前發佈《有機及友善環境耕作補貼要點》,希望各地採用對環境友善農法的農民、農企業和組織,能以「團體」方式來獲得補助,不過有農民認為誘因不足,且對於友善農法該如何認定充滿疑惑;
對此,主責補貼發放的農糧署,今強調無法對單一個案的農民進行逐一認證,才會以「團體管理為主、政府稽核為輔」為概念來規範友善耕作,一旦團體符合對環境友善且不使用化肥等大原則,並獲得專家小組審核後,「農民的管理、農法的推廣和產品的銷售」等責任就須由團體承擔,若農民產品抽測不符標準比例太高,友善團體也會被「三振」,目的就是為了倚靠「團體的管理」。
國內有機友善農地佔全國0.8% 農委會訂目標今年底將額外增加三千公頃
對於國內有機及友善農地面積的增長,前後任主委都曾宣示今年就要達標,然而目前狀況為何?農糧署資材組組長黃俊欽指出,截至今年四月底為止,通過有機驗證的農戶數在2915戶,面積則是6979公頃,佔國內總耕地面積約0.8%,雖較十年前已成長三倍多,但也還有3000公頃需要努力,因此規劃今年擴增1500公頃在有機農地上,另外1500公頃則希望由友善耕地來補足,這部分經費也在行政院的核定下,將去年的2.7 億元大幅提升到12.94億元。
採行友善及有機耕作 每年每公頃給予3至8萬元不等補貼
至於具體該怎麼做?農糧署有機科科長賴明陽則指出,重點將擺在友善及有機耕作的補貼上,這部分是採對地的方式發放給農民,分為生態獎勵給付及收益減損補貼,按有機或友善耕作農地的面積,每年每公頃補貼給予3至8萬元不等的金額,目的就是希望以公共資源支持農業生產朝友善環境前進。
農糧署:友善農業採第二方驗證 友善團體由審認小組進行資格審查
賴明陽亦表示,在友善的認定上,由於沒辦法針對每位農民作逐一的認證,因此不同於有機的第三方驗證,友善則採取針對「友善團體」的第二方驗證,由12位專家學者和一線人員組成的「審認小組」將負責審查團體資格,再由團體來登錄旗下的農民,只要符合維護水土資源、生態環境、生物多樣性,促進農業友善環境、資源永續利用,及生產過程不使用合成化學物質、基因改造生物及產品的大原則,就可向農糧署申請為友善團體。
相較傳統有機農業是透過第三方驗證,讓生產者和消費者在互不認識狀態下認明有機農產品,第二方認證,例如「參與式保障系統」(Participatory Guarantee System,簡稱PGS)強調透過多方利害關係人的參與,建立信任關係,例如消費者組成團體到產地和生產者互動,共同擬定耕作標準等共識,同時便可深化消費者對有機農業的認識。
.jpg)
要成為友善團體 農民管理、農法推廣、產銷劃設和會務組織都得健全
「不過農民的管理、農法的推廣、產銷的劃設、甚至是團體內部的會務組織,也是審認小組審查的重點之一」,賴明陽強調,並不是只要有理念就符合友善團體的資格,要通過認證就得把所有的機制做到完備,從生產到銷售建立完整體系,同時後端產品也要有很好的管控,才有資格成為友善團體。他也舉慈心基金會為例,指出該團體的已經建立兩百公頃的規模,且後端檢驗具一定水準,是可參考的方向。
然而除現在已較具規模的團體外,採行友善農法的社區也能符合補貼資格嗎?彰化縣埔鹽鄉大有社區,以自製生物炭撒入兩公頃的稻田中,增加土壤中的微量元素及碳量,並在田間飼養鴨子來減少雜草生長、同時減少蟲害,末端則靠著社區內的「柑仔店」和網路,來販售友善栽培的「金碳稻」,這樣是否符合資格?居民提出疑問,對此,農糧署強調社區也是團體的一環,像大有社區就是推動友善農業極佳的例子,因此鼓勵相近的社區團體也可一同提出申請。
友善採團體管理為主? 農糧署:因不會有標章認證
不過友善耕作的規劃為何以團體管理為主、政府稽核為輔?賴則解釋,在規劃中獲得友善認證的農產品「未來不會像有機官方標章一樣,有任何標章證明」,因此銷售部分除了靠友善團體既有的銷路外,他們也得思考如何來做農法、產品等行銷,好取得消費者信任,同時兼顧農民生計。
此外,由於友善的檢測標準跟有機一樣,政府在友善團體的稽核上也訂有「三振條款」,若團體無法管好旗下農民濫用藥等問題,像一年被抽出五件違法,該團體就會被取消資格,連帶底下所有農民也自動從友善中除名,農委會就是希望以團體自主管理的方式來進行。
為推廣有機及友善耕作 農委會另推出多項措施
此外,為了推廣有機及友善耕作面積,農糧署資材組組長黃俊欽表示,補貼之餘還推出多項輔導措施,如有機驗證及檢驗費補助,可按農民實際繳交費用總額補助至9成,另外對於有機及友善耕作農民最常使用的有機質肥料,補助標準也由每公頃施用10公噸補助2萬元提高至3萬元,並新增補助使用微生物肥料每公頃5千元。
黃也指出,有機友善的帶動會由校園午餐和團膳的擴大消費來配合,最終期待《有機農業促進法》能盡快成為優先法案,排入立院審查。
有個建議反應一下
完全不能使用農藥化肥門檻太高了
很難吸引大多數農民投入
應該分級
像日本推廣減50%農藥化肥使用當減農藥使用當友善標準
先朝合理化施肥用藥的減用思維導引友善
加檢驗無殘留
才是較具廣泛性的標準
比產銷履歷還嚴苛
難度實在太高
易流於曲高和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