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華仁(台灣大學農藝學系名譽教授)
後石油年代我國二、三十年內可能會有進口糧食難以買到的問題,因此需要爭取時間來恢復農業自給率、生產力,這是無庸置疑的。然而我們的農業正面臨務農人口老化,以及農地崩壞的困境。
維護足夠、完整的農地,需要良好的國土規劃以及執行力,而健康的農地則需要逐步放棄農藥化肥,期能全面實施生態有機農法,讓將來就是沒有農藥化肥,農地仍然可以持續支持生產。
留住鄉村年輕人的難度更高。青年難以留農,主因在於務農難以養家,其次就是鄉村蕭條,生活機能嚴重不足。解決的方法除了政策鼓勵農耕,提升務農所得外,就在於如何繁榮鄉村,創造多樣就業機會,累積鄉村財富。在這方面,鄉村產業(rural business、countryside business)的振興是不可或缺的。
地產地消,是鄉村財富的關鍵
鄉村產業通常分為三級,即初級農業生產、次級加工生產、以及第三級的農服務業。日本學者有倡議六級產業者,那是三級產業的加法或乘法。不過若要能讓農村再生,除了振興這三級產業外,還需要一個前提,那就是地產地消。
地產地消在六級產業理論中是納進廣義的第三級產業內,不過這個概念不只是吃在地生產的食物而已,這是各級產業互相依存而能創造鄉村財富的關鍵,有必要從第三級產業獨立出來。
鄉村產業的基礎就是利用日光進行農業生產,把太陽能化成物產的生產業。農業服務業範圍相當廣,與農業生產直接有關的就是初級、二級生產所需要的各項資材、農機服務、農產品流通、各式農業保險服務等。
由農業延伸的服務業還包括鄉村餐飲旅遊、長照服務等,這與農業也有間接關係。而地產地消講白一點,就是各級生產業、各種服務業自己人多做些,生意少給外來企業賺。
鄉村自己提供服務,「淨所得」才會多
鄉村總是會與外界交流,金錢的交流若是外流高於生產所得,鄉村財富就無從累積;若鄉村物產、服務的外售高於外部物產、服務的內輸,鄉村就比較容易存錢,這道理很淺顯。
舉例而言,鄉村農會的超市所販賣的生鮮、加工食品,若還是以外來的為主,那麼財富外流就難以阻擋。鄉村餐飲業的食材若全都是本地生產的,賺的錢全都落在本地人的口袋內,若外來食材用得少,本地產的為主,那鄉村淨所得會比較多。
同樣地,初級、次級生產所需要的機械零件、維修服務若能在當地做,這也可以算是地產地消的概念,也是累積鄉村財富的方式。最近池上鄉代會通過自治條例,舉辦稻米生產平損補助,就是農業保險自己來,錢不要讓外面保險公司抽走的最好說明。
在鄉村設置長照服務,若規定其餐飲及營養服務以在地食材優先,外來的少一點,就可以促進本地各級生產,當然對本地農品的銷售有所助益。
如何全面發展鄉村產業,期待引發更多討論
與農業直接、間接有關的產業不但累積財富,也提供就業機會,做得好就可以活化鄉村。鄉村開始活化,越來越多的人留下來,就產生了農業以外各行各業的需求。例如每家每戶都需要的家庭醫師、水電、電腦、教師、百貨零售服務….等工作就有立足點,形成良性循環,提升生活機能,鄉村就能夠再生了。
這樣的鄉村產業面臨的主要障礙在於自由經濟。假設我們用化約論來看鄉村經濟,只用成本來衡量其存在的必要,外來的物資、服務比較便宜就採用外來的,那麼就免談甚麼振興農村了。這也是瑞士憲法何以在農業條款中表明「鄉村產業必要時得偏離自由經濟原則」的根本原因。
農委會把過去主要用於美化鄉村的再生計畫經費部分挪來挹注生態有機農業生產,這是跨出正確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思考如何全面發展「鄉村產業」,這包括法規政策上如何消弭自由經濟的阻礙、如何平衡城鄉預算,以及在地方自治上如何凝聚共識、如何共享經濟成長等。
本文算是一個引子,希望能有更廣泛、更深入的討論,來架構農業轉型上相當重要的課題,那就是「三加一」的鄉村產業。(感謝台大農經學系吳榮杰教授指點)
不好意思,我寫文章用只日文。農業は農村で営まれています。提供するのは農産物ですが、もう1つ、農村のゆったりした生活を提供できないでしょうか。都市生活者はストレスが多く、この解消のために農村での生活が商品として利用できないかと考えています。空間そのものは消費してなくなりませんから、農村の生活空間を大切に保全できれば、再び提供できます。有機農業はこの保全の方法として優れていると思います。
幫田中先生翻譯:農業由農村來經營,可提供的,除了農產品以外,我想那應該是農村悠閒的生活吧!都市生活者有很多壓力,我認為農村生活正可以作為消解生活壓力的商品不是嗎?空間本身,也不會因為消費而減少,所以如果能珍惜並保護農村生活空間,就能再次提供。有機農業作為保護這樣的空間的方法,我認為是很好的。
作為活用一級、二級、三級產業,我有點小小的經驗:我們自己有農莊,生產無農藥、無施肥的農產品,因為提倡自家採種,所以有很多作物是拿來留種,而非當農產品販售。因為也必須有收入,才能支持一些理想性高的工作,所以我們以體驗教育為主軸,設計一些食農教育活動。其中自然會涵蓋加工體驗。
由於這樣的活動,頗受消費者的青睞,所以多半就是定點一天,在我們農莊做深度學習,因此就有提供午餐的需求。
而回程,大家的伴手禮,當然會想選購跟這天學習有關的商品,所以除了客人自己DIY以外,當然週邊商品,也會賣得好。而且往往吃完之後,大家都還會以宅配訂購的方式來支持我們。
種黃豆,一斤沒多少錢。但是加工成豆腐、豆花,就能獲得更大利潤,甚至變成豆腐料理,就增值更多了………。
大家都可好好思考,找出自己的最大值。
惠雯小姐(先生?):我表示感謝您的翻譯。同時,我同意您的意見。我最近注目的是,農家裡午睡。我想,一邊感覺涼風經由農田一邊打盹,城市市民的壓力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