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橫交錯的巷道裡頭,一棟棟高樓相互比鄰,少見街坊間彼此交流,卻有一群渺小身影穿梭其中,替灰暗的水泥叢林添了不少生機;定睛一看,才發現終日上下忙碌的,卻是居住於城市裡的蜂群。這些頻繁被飼養於屋頂和花台的蜜蜂,象徵「城市養蜂」風潮的蓬勃發展,對養殖者而言,除了盼望透過蜜蜂作為生態指標來建立友善環境外,更是藉由理解對蜂群的依賴,進一步顛覆都市人的本位主義,「因為養蜂而謙卑」。

城市養蜂風潮起 馮傑瑞頂樓建「食物廊道」
城市養蜂風潮近年從荷蘭、美國等地陸續吹向日本、韓國,近幾年台灣不少城市也成為職業蜂農外、養蜂的重鎮之一。在頂樓養蜂十多年的馮傑瑞就指出,全台有超過上千人參與都市養蜂的行列,光台北應該就有上百人的規模,「默默地」利用家中的空閒位置來養殖各式蜂類,讓蜜蜂在高樓中四處穿梭,找尋自己的生存之道。
至於故事的起頭,馮傑瑞說,「都是源自一瓶朋友送的蜜。」天然的蜂蜜與市面上販售的口感和香氣差異極大,在不斷尋求好蜜的同時,對於蜜蜂養殖的愛好也就此被點燃,在沒有臉書的年代,靠著自身不斷摸索的經驗、和零星愛好者所建立的部落格來攝取資訊,逐漸打下養蜂基礎。
從十年前一箱西洋蜂都養不活,到至今十分熟稔蜂類習性,較稀有難養的野蜂都能妥善照顧,還在自家頂樓創建立了野蜂鍾愛的「食物廊道」,種植牠們愛吃的各式蜜源植物,儼然小型植物園,他強調這一切都是導因於「對蜂的熱愛」。

城市養蜂首要:克服鄰居恐懼
「不過要在城市養蜂可並不輕鬆」,同樣有將近十年城市養蜂經驗的林文鵬說,要在人口密集的住宅區養蜂,首先要克服的就是周遭鄰里對蜂的恐懼,像他養蜂就養到被社區管委會下逐客令,差點連自己住的地方都不保了,最後只好另外租地養蜂,現在養殖規模也接近兩百多箱,直逼職業水準,「養蜂真是條不歸路」,他笑笑地表示。
馮傑瑞也說,城市裡養蜂被檢舉是稀鬆平常,有的人看了蜂就怕,加上牠們分蜂時整群集體進出,景象是真的滿嚇人的,因此要養蜂絕對要先將「敦親睦鄰」擺在首位。
但養蜂要怎麼個睦鄰法?他打趣地說,「送禮啊!」蜂能給的最好回報就是天然的蜜,將蜜分送給鄰里,同時傳遞養蜂的知識和觀念,就能逐步改善大家的恐懼。

再說現在城市養蜂的趨勢是全球性的,法國羅浮宮、日本大阪和銀座等地都在養蜂,前幾年台灣的W-Hotel也有推廣自己的養蜂計畫,民間更有不少社大開課教授基本知識,再加上蜜蜂是對農業授粉相當重要的生態指標之一,在「城市養蜂」成為一門顯學之下,其實普遍人的接受度都有提高。
蔡俊宏:養蜂不只為採蜜,也是建立友善生態
不過在城市裡養蜂,僅是為了追逐這股熱潮?或單純為了一、兩次的採蜜而已嗎?去年開始在信義社大開課教學,本身也有多年養蜂經驗的蔡俊宏指出,雖然城市養蜂蔚為風潮,但在近年蜜蜂面臨嚴重的病害和藥害問題,導致數量大幅減少後,教學重點即轉變為「了解人類和蜜蜂的共生關係」,不鼓勵學員在尚未對蜂有通盤了解之前就自行養蜂,而是先建立友善環境的概念,透過學習蜜蜂的行為受農藥和植物多樣性影響甚深,來理解人類必須建立一個安全無毒的環境,才能讓蜜蜂永續生存。
曾擔任講師的馮傑瑞也表示,以前不少學員上完一個禮拜的課,手癢就去買一箱蜂來「試養」,結果不到兩個月就全軍覆沒,「賣了牠就是害了牠」,因此趁著現在蜜蜂問題未解,不少城市養蜂的養殖者也陸續投入復育的行列,從種植多樣化的蜜源、粉源植物開始去綠化環境,並選擇養殖台灣本土的野蜂,同時呼籲身邊從事耕作的農民,採行不用藥、友善的方式來生產,讓農藥對於蜂群的傷害減到最低,是城市養殖者正努力的目標之一。

面對蜜蜂產業課題,蜂農有話對政府說
台灣並沒有專責機關主責蜜蜂產業的狀況下,除呼籲加快腳步成立統一窗口外,包含馮傑瑞在內的許多城市養蜂人建議政府,在預備立專法打造有機島,並預定三年內年擴大有機種植面積達一萬兩千公頃為前提下,應將職業養蜂和城市養蜂同樣列為重點項目之一,不僅是因為蜂產業的連帶產值極大,而是蜜蜂的存在本身就極具生態價值,更肩負十分重要的授粉責任。
針對職業蜂農,應思考如何讓蜂蜜產量能最大化,從建立「友善蜂農、友善蜜蜂」的環境開始,具體規範用藥時機和用藥量;至於面對病毒肆虐,則應動員學術和政府研究單位力量,讓病症治療、後續復育乃至生態保育,透過調查來建立一套規則,不要讓民間自行「自力救濟」投藥醫蜜蜂的作法成為常態,更期盼透過補助和教育來推廣城市養蜂。
「常有人問起城市養蜂的重要性在哪?」甫投入養殖的李燕慧解釋,養蜂對一個家庭來講,是全家性的活動,除了享受到實質的蜂蜜,更重要的,是在養蜂過程中,讓下一代敢於接觸蜜蜂和自然、自己也能從牠們的生長歷程中,增加對於環境的理解,學習從都市長期工作累積的衝突和壓力中解放,不再凡事以自身為主、學著謙卑,因為「蜜蜂就是我們的老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