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縣是台灣農業大縣,但沿海的麥寮鄉卻以工業聞名,外海的六輕工業區,宛如日不落帝國,整日亮著燈火,升起冉冉白煙,如此工業化的環境,讓人幾乎忘記,麥寮兩個字,其實跟小麥有很深地關聯。
「會叫麥寮是因為早期大量種小麥,」月光下友善農場的郭慧蟬一邊開著車,一邊解釋,自清代開始,麥寮便是小麥跟大麥的盛產地。當地農民為了運送麥子,特地在船頭旁搭建寮子儲放,麥寮因此得名。由於戰後大量進口價格低廉的小麥,栽種小麥的經濟效益不像過去這麼好,一期稻作後當地改成落花生,「後來麥寮才沒有人種麥。」
望著馬路兩旁用小麥作為裝飾的路燈,實際上卻看不見麥田,引發郭慧蟬的好奇,她和一群在地熱血青年去年嘗試復耕小麥,暌違50年,麥寮的土地上重新長出了真實的麥田,「小麥是一種精神象徵,這不是我們新創出來的東西,算是我們的根」參與行動的麥豐村村長吳子瑋如是說。

志同道合換工,推麥寮友善耕作
「一開始的構想是想透過小麥來推動友善耕作,」郭慧蟬表示,當初在麥寮成立月光下友善農場,便是想要打破大眾對麥寮的刻板印象。當地不是只有空氣污染,麥寮設置銷日的美生菜專區,讓他們相信,在這塊土地上從事友善耕作是可行的。
月光下友善農場的成員,包含家裡從事養殖漁業的許碩彥、從事餐飲的阿偉和受到太陽花運動鼓舞而回鄉的麥豐村村長吳子瑋,耕作的部分由郭慧蟬和先生負責管理,這群年輕人原先只是因為愛打籃球而湊在一起,後因志同道合發展出合作計畫,吳子瑋形容大家很像是古早農業時代的換工,五個人彼此協力,完成各項計畫。
原本團隊先從水稻開始種起,後來又發展出白蝦的生態養殖計畫,因冬天不適合種水稻,復耕小麥的構想開始成行。郭慧蟬補充,其實沿海地區包含大城、東石都有在種植小麥,但這些小麥通常都被大廠收購,小農在這個部分地參與很有限,如果能夠開發出獨特的東西,也能幫助在地小麥復興。
.jpg)
暌違50年,真實麥田重現麥寮
去年十一月,團隊在結束一期稻作的兩分農地上,試種台中選2號,郭慧蟬說,儘管知道麥寮有栽種小麥的歷史,但是隔了將近半個世紀沒有栽種,誰也不知道答案會是如何。伴隨著小麥生長的是強勁的東北季風,沿海地區刮起強烈的海風和沙塵,卻也減少病蟲害侵擾,反而幫助了友善耕作的小麥成長。
回顧這次的初體驗,她說「麥寮真的蠻適合種小麥的,但是麻雀太多了,」因為麻雀都來啄食小麥,實際收成其實只有一般農友的一半,只有三百公斤。她形容有次打算進去麥田收麥稈,田裡麻雀數量多到宛如天黑了一整片,害怕被以為是要跟麻雀搶食而遭到攻擊,儘管不想傷害鳥,未來得考慮要設置一些裝置來因應。
忐忑不安的心隨著小麥收成終於放下,郭慧蟬表示,由於中斷將近五十年,當地人看到小麥的反應都很好,有長輩稱讚他們做得不錯,也有年輕的人說「原來地名是這樣子的由來。」
首次收成小麥製成了全麥麵條、全麥胚芽麵粉,以及小麥粒進行販售,連鄉公所也對他們開發的產品相當有興趣,這些回饋讓團隊建立了他們的信心,想要進一步投入契作,拓展麥寮小麥的生產規模,並且配合吳子瑋推行社區總體營造。

麥豐村村長吳子瑋:希望小麥串起人情味
吳子瑋表示,麥豐社區過去沒有積極推動社區營造,人們問他要到哪裡玩,他就只能推薦當地的拱範宮,想不到還有其他的選項,因此農場在試種小麥時,就希望能夠將它能跟社區結合,「小麥是一種精神象徵,這不是我們新創出來的東西,算是我們的根,」他表示,近幾年有越來越多關心家鄉的在地人回鄉,「雖然都不是有很大的資本,但把大家串起來,利用現有資源來發展當地,」恢復過去當地特有的人情味。

看到麥子,麥寮就到了
有了今年的成功經驗,郭慧蟬與農場伙伴再接再厲,下一季將契作五甲農地,繼續推動麥寮的小麥復興,農場還會投入當地的社區營造,在社區的公共空間栽種小麥,讓當地民眾可以親眼看見麥田。
今年年底,麥田對面的空間就會正式完工,裡面會有陶藝教室和二手書店,十一月栽種的小麥,約在三月進行採收,中間適逢過年,返鄉的遊子正巧可以看見金黃色的麥田。郭慧蟬說,她的夢想是大家看到麥子,就聯想到「麥寮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