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茭白筍田不能用農藥防治福壽螺,完全靠農友徒手抓螺成本高昂,花蓮農改場近年於宜蘭行建有機村試驗「魚茭共生」,在茭白筍田裡養魚吃螺,除了賣魚可以增加收入,還可吸引消費者到有機田來「混水摸魚」,拉近城鄉距離,一舉數得。
新聞小辭典:魚茭共生是指在種植茭白筍的田區裡放養魚類的共生栽培模式,藉由種茭白筍加養魚來提高水田生產的獲利;也利用魚類來防治茭白筍田的病蟲害,譬如放養烏鰡來防治福壽螺。

茭白筍田內養紅尼羅魚吃福壽螺,筍、魚都可賣錢
行健村農友陳國鐘自101年起開始與花蓮農改場合作進行「魚茭共生」有機茭白筍種植。他表示,以魚茭共生模式種植茭白筍,除了減少福壽螺危害,茭白筍的品質好,售價比一年比一年好,去年每台斤可以賣到150元的高價,放養的魚無土味又彈牙,又多一份收入。
該項做法目前以養殖紅尼羅魚(吳郭魚)來吃福壽螺為主,藉此達到生物防治的效果。就田間調查可以發現,紅尼羅魚會專挑小螺為食,可有效減低茭白筍田間的螺類危害。而東部地區不太適合本來的烏溜、草魚,吳郭魚是比較適合的選項。

初期成本高,「護城河」模式較適合台灣
花改場蘭陽分場助理研究員林文華指出,目前魚茭共生在宜蘭只有一公頃左右的面積,因需克服初期成本較高等問題。林進一步解釋,中國也有共生的做法,將田區挖成棋盤似的方式,讓魚游走期間,但這樣的做法對台灣並不適合,因此加以改良,改用「護城河」的模式在茭白筍田外開挖寬兩公尺、深四十公分的魚溝,來做到共生。
林也指出,魚溝的開挖需要一定技術,避免土質鬆脫,因此需要顧怪手開挖,一天四千至六千元不等;魚的購買也是一項支出,這些成本加起來較慣行農法高出不少,更需專注提高魚類存活率,因此普及率尚未太高。初期的魚存活率只有兩成,不過目前已經提升至7成。
「成本高,不過後續很快就回本」,林也以實作例子說明,像採用魚茭共生的農民可以一斤一百多元的價格賣紅尼羅魚,加上有機茭白筍的價格是市價三倍,即便產量不高、要負擔初期成本,但絕對有足夠誘因。

養魚兼做休閒,體驗「混水摸魚」
花蓮農改場表示,魚茭共生為有機作物生產結合生態養殖的一個基礎模式,在這個架構下可衍生出更多元化的整合共生模式。例如魚茭鴨、魚茭稻、魚茭蓮等栽培模式,對於營造多元化有機生產,提高農地利用效率及農友獲利,有實質助益。
此外,魚茭共生田也是食農教育及農村休閒體驗的合適場所,行健有機村設計有機生產導覽解說、茭白筍田間管理、除草、除螺、採筍等體驗活動,透過「混水摸魚」等活動,學習農事操作、有機精神與生態循環的意義,一舉數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