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關心國內農藥使用的玉田地有限公司,上週發佈去年農藥用量統計,和2012年比起來,整體農藥使用略微增加2%,總用量約4萬2千噸,增幅最多的是殺菌劑,成長達8%,玉田地公司總經理方麗萍分析,去年5、6月早颱夾雜豪雨,雨多菌也多,因此殺蟲劑用量下降,殺菌劑上升;去年雖推動休耕地活化,不過農民大多種水稻,台灣農藥主要仍以蔬果為大宗,因此與過去10年比較,去年雖略增但還在穩定範圍。
去年颱風帶豪雨,殺菌劑用量增8%
農委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每年委託台灣植物保護工業同業公會,向各農藥廠調查農藥銷售數字,玉田地這份報告的主要資料也來自植保公會,銷售量以農藥成品重量計算,銷售金額則以出廠價為準。
報告顯示,去年農藥總用量為4萬 1668噸,銷售金額約76億台幣,和2012年相比,都略微增加了2%,和前幾年一樣,農民最常用的農藥類別是殺蟲劑,其次為除草劑、殺菌劑,值得注意的是,殺菌劑是拉抬去年農藥使用量的主因,和2012年相較,增加了8%,和10年前相比更大幅成長45%。
方麗萍分析,去年颱風來得早,5、6月豪雨不斷,嚴重影響水果的著果率,雨多菌也多,因此殺菌劑才會繼2012年大幅成長後,再創下歷史新高;相對的,雨水多讓害蟲無法生長,因此殺蟲劑用量才會較2012年下降2%。此外,近年農民朝向精緻化發展,關注的對象漸漸從蟲害到病害,可能是近10年殺菌劑大幅成長的主因。
不過她強調,這份報告不是要讓大眾對農藥更恐慌,以過去10年的銷售曲線來看,增加2%不算是成長,可能是因有庫存,而農藥價格2009年達到最高峰,可能之前農藥價格較高因此庫存多,反映到今年銷售量增加。「農藥是必需品,不管你認為它好不好,我們都需要更多資料認識農藥市場。」
去年雖休耕地活化,耕地面積增加,但農藥用量並無顯著提升,她認為可能因農民主要種水稻,或是大豆、玉米等用藥較少的雜糧,而水稻大概只佔農藥市場20%,農藥大宗還是蔬菜、水果。

農藥金額10年漲三成,農民成本提高
報告中指出,以出廠價計算,去年農藥銷售金額約75億8100萬台幣,和2012年相比增加1億,但若加上經銷商、農藥店的利潤,以農友成交價來算,農藥市場已經突破100億。
2009年全球農藥大漲,台灣農藥單價從每公升約140元漲到近220元,最近3年則回跌180元左右,但整體單價還是比10年前漲了27%。
防檢局副局長馮海東表示,農藥會依照當年氣候有所起伏,以目前手頭資料,還不能對農藥銷售量、流向下定論,但是農藥價格明顯增加,去年雖然銷售金額看起來沒有成長太多,但有幾支農藥單價變高,也顯示農民成本上升。
防檢局推農藥「販售證明」,業者反彈
為了釐清農藥流向,防檢局今年也著手修訂《農藥管理法》,要求農藥行販賣時開設「販售證明」,記載買賣雙方名字、農藥名稱、銷售量、用在什麼作物上。修正草案本月13日已經在行政院修訂完成,但送交立法院的日期未定。
馮海東特別強調,這是「販售證明」,不是「處方箋」,因為專業醫師才能開處方箋,過去部分農藥行以為自己有處方權,教農民噴灑沒有核准的農藥,食安頻頻出問題,因此才要修改法令,方便追蹤農藥流向和釐清責任。
修法通過後,全台約有3千5百家農藥行受此規範,違者可罰1萬5千到15萬元。不過馮海東坦言,新法可能擋人財路,業者反彈聲浪不小,「正在戰爭中」,但為了食安一定要推動。
配合販售證明,防檢局推廣農藥行安裝「農藥販賣管理資訊系統」,業者自備電腦就能利用這套免費線上軟體,直接印出販售證明,相較手寫來得方便,系統會即時連線到後臺,若越來越多業者加入,之後便可追蹤農藥流向,建立更細部的農藥資料庫,目前全台約8百家業者安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