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是台灣的賞鷹盛會,台灣少數的猛禽留鳥─老鷹,會帶著春天剛出生的幼鷹,乘著東北季風展開「飛行訓練」,而成年老鷹也會群聚時而嬉戲時而競速,其中基隆港是全台最佳的賞鷹地點,甚至不需要望遠鏡就能看到老鷹抓食、嬉戲、競飆等生猛趣味的生活百態。
長期從事自然觀察寫作的陳世一,觀察基隆老鷹長達九年,累積珍貴生動老鷹記錄,出版《鷹飛基隆》,分享老鷹生態與四季賞鷹秘境,本文由《新自然出版社》授權刊登,並邀請讀者一起到基隆賞鷹!
老鷹是台灣珍貴稀有鳥類,全台約600多隻
俗名「老鷹」的黑鳶,廣泛分布於歐洲、亞洲、非洲及澳洲,可能是全球數量最多的猛禽,全世界有9個亞種,外國有遷移性老鷹亞種,台灣的老鷹為其中一個亞種,為棲息在台灣的留鳥,主要分布於台灣的南邊及北邊,在北部海岸、港口、水庫及南部溪河、水庫及魚塭附近。
早期老鷹可能廣泛分布於全台各地,20餘年前全台灣老鷹曾經銳減到170幾隻,現在族群稍微增至600多隻(資料來源:台灣猛禽研究會,2016年)。
依據國外的資料,老鷹的壽命約20幾年,但台灣的老鷹研究時間很短,並沒有老鷹壽命的相關研究記錄。況且,在台灣的老鷹因為長年食物來源不足且不穩定,導致族群數量減少,老鷹已成為台灣珍貴稀有的鳥種,為第二級保育類動物。
為什麼台灣的老鷹越來越少?
1960年代的台灣,海岸及平原的農村地區,鷹群飛舞也是許多老一輩人的記憶,在暖暖西勢坑溪、七堵友蚋溪下游,都有歐吉尚述說以前曾看過5、60隻以上的老鷹在天空飛翔的景象。1990年代,台灣的老鷹族群數量銳減,且分布區域限縮在台灣南北兩區。
台灣在短短30餘年成為亞洲唯一老鷹大量消失的國家,老鷹數量銳減,和台灣農村、海岸各地有機垃圾處理方式的改變關係最大。
土地快速開發導致棲地破壞、老鼠藥大量使用及農村農藥普遍使用,都使老鷹間接同步受害,因此老鷹,以往倚賴農村地區人們的廚餘、禽畜屠宰及漁民處理魚獲的廢棄物為食;當這些廢棄物不再能隨意丟棄時,食物來源減少,「清道夫」的角色被剝奪,族群數也悄無聲息的銳減,分布區域則侷限在還有一些食物的南北海岸、港口、溪流及水庫等。但是,食物來源的消失仍是最主要的原因。
東北部的老鷹逐漸回到天空
根據台灣猛禽研究會的「秋冬全台黑鳶黃昏聚集同步調查」,全台灣的老鷹數量為:2014年有359隻、2015年有426隻、2016年增加到626隻。分布的狀況集中在台灣南北兩區,北部為新北市、台北市、基隆市及桃園市;2016年甚至有到新竹縣;南部為嘉義縣、台南市、高雄市、屏東縣、台東縣。分布地區以海岸、港口、水庫及溪流附近為主。
比對2015年至2016年區間,瑞芳、貢寮及東北角等地老鷹的增加數量,一年之間暴增百餘隻,其中貢寮的增加量甚至超越前一年的老鷹數,很難以每隻老鷹都配對,族群自然成長來說明。
比較可能的推測,應該是前幾年仍有未調查到的共同夜棲點,或是別的地方有群體遷移過來,而於2016年加入這些點或被調查到。
台灣最美的賞老鷹地點:基隆港
老鷹與基隆港共生的歷史悠久,已無可稽考。從西岸的外木山、仙洞巖一直到東岸的和平島、紅淡山、八斗子等地的懸崖峭壁,都有老鷹駐足的傳說。
從有文字的記錄起,老鷹在基隆港覓食至少超過150年以上,長年以來,老鷹在基隆港覓食的景象,總是吸引了眾多市民、外國人及觀光客的目光。尤其各地的成鷹在育鶵完成後,會在夏秋季引領著當年剛出生的幼鷹到基隆港報到,基隆港的天空瞬間變成了熱鬧的老鷹聚會場。所有人的目光也都聚焦在這些飛舞的老鷹身上。
冬季的老鷹群像一團團的飛羽旋風,加上東北季風的吹拂、催化,在天空舞動成千姿百態的炫麗丰采,讓拍攝者不停按壓快門,像機槍掃射般的聲響,令人血脈賁張,大家都想努力捕捉老鷹每一剎那的美麗,留住永恒。
在基隆港,老鷹不僅是風景的催化劑,人們精神振奮與療癒的強心針,也是人與自然連結的最佳媒介。
基隆港賞鷹路線
東岸:
從海洋廣場出發→中正公園→忠烈祠→主普壇→大佛禪院→役政公園(在這裡常看到老鷹、大冠鷲、台灣藍鵲等出現)→「海門天險」二沙灣砲台→回到海洋廣場賞鷹→到基隆廟口吃美食
西岸:
到海洋廣場賞鷹→陽明海洋文化藝術館→歷史建築的海港大樓→文化古蹟的西二號碼頭倉庫→KEELUNG地標觀景台→罾仔寮山頂(昔日報時的午時砲台常見大冠鷲出沒)→沿港邊的中山三路漫步(秋冬空中常可看見魚鷹飛翔)→仙洞、佛手洞→白米甕砲台
更多詳細資訊,可參考《鷹飛基隆》。作者於10月28日將舉辦「基隆老鷹導覽」,有興趣參加可洽(02)2392-5338分機16黃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