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鷹羽色一致(攝影/陳世一)

秋天最美的賞鷹季節│基隆港看鷹嬉戲、競速、遨翔

秋天是台灣的賞鷹盛會,台灣少數的猛禽留鳥─老鷹,會帶著春天剛出生的幼鷹,乘著東北季風展開「飛行訓練」,而成年老鷹也會群聚時而嬉戲時而競速,其中基隆港是全台最佳的賞鷹地點,甚至不需要望遠鏡就能看到老鷹抓食、嬉戲、競飆等生猛趣味的生活百態。

長期從事自然觀察寫作的陳世一,觀察基隆老鷹長達九年,累積珍貴生動老鷹記錄,出版《鷹飛基隆》,分享老鷹生態與四季賞鷹秘境,本文由《新自然出版社》授權刊登,並邀請讀者一起到基隆賞鷹!

老鷹是台灣珍貴稀有鳥類,全台約600多隻

俗名「老鷹」的黑鳶,廣泛分布於歐洲、亞洲、非洲及澳洲,可能是全球數量最多的猛禽,全世界有9個亞種,外國有遷移性老鷹亞種,台灣的老鷹為其中一個亞種,為棲息在台灣的留鳥,主要分布於台灣的南邊及北邊,在北部海岸、港口、水庫及南部溪河、水庫及魚塭附近。

早期老鷹可能廣泛分布於全台各地,20餘年前全台灣老鷹曾經銳減到170幾隻,現在族群稍微增至600多隻(資料來源:台灣猛禽研究會,2016年)。

依據國外的資料,老鷹的壽命約20幾年,但台灣的老鷹研究時間很短,並沒有老鷹壽命的相關研究記錄。況且,在台灣的老鷹因為長年食物來源不足且不穩定,導致族群數量減少,老鷹已成為台灣珍貴稀有的鳥種,為第二級保育類動物。

攝影/陳世一
攝影/陳世一

為什麼台灣的老鷹越來越少?

1960年代的台灣,海岸及平原的農村地區,鷹群飛舞也是許多老一輩人的記憶,在暖暖西勢坑溪、七堵友蚋溪下游,都有歐吉尚述說以前曾看過5、60隻以上的老鷹在天空飛翔的景象。1990年代,台灣的老鷹族群數量銳減,且分布區域限縮在台灣南北兩區。

台灣在短短30餘年成為亞洲唯一老鷹大量消失的國家,老鷹數量銳減,和台灣農村、海岸各地有機垃圾處理方式的改變關係最大。

土地快速開發導致棲地破壞、老鼠藥大量使用及農村農藥普遍使用,都使老鷹間接同步受害,因此老鷹,以往倚賴農村地區人們的廚餘、禽畜屠宰及漁民處理魚獲的廢棄物為食;當這些廢棄物不再能隨意丟棄時,食物來源減少,「清道夫」的角色被剝奪,族群數也悄無聲息的銳減,分布區域則侷限在還有一些食物的南北海岸、港口、溪流及水庫等。但是,食物來源的消失仍是最主要的原因。

東北部的老鷹逐漸回到天空

根據台灣猛禽研究會的「秋冬全台黑鳶黃昏聚集同步調查」,全台灣的老鷹數量為:2014年有359隻、2015年有426隻、2016年增加到626隻。分布的狀況集中在台灣南北兩區,北部為新北市、台北市、基隆市及桃園市;2016年甚至有到新竹縣;南部為嘉義縣、台南市、高雄市、屏東縣、台東縣。分布地區以海岸、港口、水庫及溪流附近為主。

比對2015年至2016年區間,瑞芳、貢寮及東北角等地老鷹的增加數量,一年之間暴增百餘隻,其中貢寮的增加量甚至超越前一年的老鷹數,很難以每隻老鷹都配對,族群自然成長來說明。

比較可能的推測,應該是前幾年仍有未調查到的共同夜棲點,或是別的地方有群體遷移過來,而於2016年加入這些點或被調查到。

00-1-成鷹羽色一致
成鷹羽色一致

台灣最美的賞老鷹地點:基隆港

老鷹與基隆港共生的歷史悠久,已無可稽考。從西岸的外木山、仙洞巖一直到東岸的和平島、紅淡山、八斗子等地的懸崖峭壁,都有老鷹駐足的傳說。

從有文字的記錄起,老鷹在基隆港覓食至少超過150年以上,長年以來,老鷹在基隆港覓食的景象,總是吸引了眾多市民、外國人及觀光客的目光。尤其各地的成鷹在育鶵完成後,會在夏秋季引領著當年剛出生的幼鷹到基隆港報到,基隆港的天空瞬間變成了熱鬧的老鷹聚會場。所有人的目光也都聚焦在這些飛舞的老鷹身上。

冬季的老鷹群像一團團的飛羽旋風,加上東北季風的吹拂、催化,在天空舞動成千姿百態的炫麗丰采,讓拍攝者不停按壓快門,像機槍掃射般的聲響,令人血脈賁張,大家都想努力捕捉老鷹每一剎那的美麗,留住永恒。

在基隆港,老鷹不僅是風景的催化劑,人們精神振奮與療癒的強心針,也是人與自然連結的最佳媒介。

基隆港是台灣最近的賞鷹地點(攝影/陳世一)
基隆港是台灣最近的賞鷹地點(攝影/陳世一)

基隆港賞鷹路線

東岸:
從海洋廣場出發→中正公園→忠烈祠→主普壇→大佛禪院→役政公園(在這裡常看到老鷹、大冠鷲、台灣藍鵲等出現)→「海門天險」二沙灣砲台→回到海洋廣場賞鷹→到基隆廟口吃美食

西岸:
到海洋廣場賞鷹→陽明海洋文化藝術館→歷史建築的海港大樓→文化古蹟的西二號碼頭倉庫→KEELUNG地標觀景台→罾仔寮山頂(昔日報時的午時砲台常見大冠鷲出沒)→沿港邊的中山三路漫步(秋冬空中常可看見魚鷹飛翔)→仙洞、佛手洞→白米甕砲台

更多詳細資訊,可參考《鷹飛基隆》。作者於10月28日將舉辦「基隆老鷹導覽」,有興趣參加可洽(02)2392-5338分機16黃小姐。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