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器物語05│在自然裡誠實面對自己│陶藝作家王美雲

第一次到王美雲老師位在陽明山的工作室時,雖然是冬天,那天卻有著溫暖的陽光。襯著這樣和煦的日光,就這麼和賞花的遊客們一同搭公車上山。公車一路爬坡,像是風一般,到了「風尾」。

明明才第一次相見,王老師卻親切的像是熟識的朋友。「先去附近散散步吧」,王老師一見到我就這麼邀請我一起到工作室旁的山路散步。原本心裡還擔心採訪的準備夠不夠充分、訪談的問題是否合宜等,下一秒就被王老師和老師的女兒宜襄領著,走在陽明山的尋常小徑中。

這是一條王老師平時生活散步的道路。要認識作品,就先從平時的生活、所見的風景開始,或許,王老師是這麼想的吧。一路上,我們聊路上的茶樹、鄰居的狗兒,還有尋常的家事勞動,像是王老師動手採集茶葉、揉茶烘茶的做茶生活,當然,也聊王老師的陶瓷人生,而常常話鋒一轉,話題就瞬間轉移到日本民藝大師濱田庄司[註1]、河井寬次郎[註2]的創作。

自然孕育的作品

因為居於山間,二十四小時感受自然,自然的瞬息萬千,宛如空氣感的、理所當然的變幻著。在自然裡的任何感受,就這麼與創作交融交織在一起。

在山上種了十多年的蔬菜,王老師感受自然的方式,最明顯的就從品嘗開始。「青菜裡有陽光、有風土的味道,冬天和夏天的蔬菜味道就明顯不同,夏天吃到充沛的陽光,冬天則是溫差帶來包藏的甜美。」

大自然裡,蔬菜的味道、風的流動、四季的轉變,影響著王老師的創作。「最明顯的就是,冬天的時候,夏日的時候,所選用的釉色就會有著細膩的不同」王老師說。除了釉色之外,王老師也不時參加朋友的柴燒窯活動,讓柴燒窯裡的溫度、火痕、落灰,作為窯神賜予的恩惠,也讓作品的另一半生命交給自然的力量,完成每個都獨一無二、無法預估與重複的作品。

所以,對王老師來說,生活的周遭、大自然賜予的養分,都是「美」的來源。但除了這些之外,王老師補充說「還有開心的心情,活力地、朝氣地迎接每一天。」這樣一來,美才能自然而然的出現。


王美雲老師散步路線上的尋常山景

生活的器皿

「台灣人注重身上的穿著,但是卻對於生活使用的器皿卻又是另外一種態度。」

王老師的作品,多半是生活中堪用實用的食器。但是身為一個食器創作者,卻對於現今社會的食器使用觀察感到些微失望。或許不是擔憂食器市場的大小與否,而是期待若能有更多的人開始在意吃飯的過程、生活的小細節,或許就能夠讓生活周遭裡充滿更多的美。

問王老師理想中的器皿是如何呢,她說要「健康、好用」[註3],像是形制要雅致,觸感溫潤,使用起來順手,手的大小、出水的方式、拿握的方式,都是製作時要考慮的要點。

「我曾經送房東幾個吃飯的陶碗,房東後來跟我說,他們家人吃飯的時候都會搶著用」,王老師開心的說,這就是對他而言最高的讚美。


王美雲老師工作室裡待燒製的胚體

有自覺的創作模式

「作品要美,要對自己有自覺,要認識自己。創作就是價值觀的延伸,審慎地審視自己。」認識自己,發現自己和其他人不一樣的地方,然後找到自己獨特的方式。這是王老師創作裡非常觸動人心的地方,她看到自己與前輩們在生理性別上的差異,然後發展出了屬於女性、屬於自己的創作模式。

「早一輩的陶藝家皆是男性,大家常在轆轤上比拉坯的數量,如山丘般巨大的土堆就砰地這麼一次擱在轆轤上,然後用盡全力和土對抗。但女性要在這些男性楷模中找到自己的模式,不需要勉強自己接受這樣吃力的方式,而是可以走出一條屬於自己、適合自己的方式」。於是,王老師的轆轤(拉坯機)上不會出現過多的陶土,而是將陶土一把一把秤好重,用手掌可以掌握的土量,以精巧的方式進行製作。

陶藝家?「在家做陶藝!」

做陶做了幾十年的王老師總有分享不完的故事。面對後輩如我,她都毫不保留的分享。問老師覺得自己是「陶藝家」嗎,她說卻是謙虛的說,「我只是在家做陶藝啦」。

聊了一整個下午,採訪結束後老師又再度提議去散散步、看看花,最後老師和我一起在山坡上的公車亭,陪著我等著下山的公車,臨走時老師親切的揮手道別,說下次再來、再來聊天、再來玩。

那次拜訪王老師,是寒流過後沒幾天的冬日,那一陣子下了好多天的雨,山上的溫度料峭了好多日,但是見面那天,卻是出奇的溫暖晴朗,一如王老師帶給我的印象,如山中的隱者般,卻又保持著和煦的熱情。

附註

[註1] 濱田庄司(1894-1978):日本民藝運動重要陶藝家,獲譽為日本民間國寶。於日本櫪木縣益子町築窯。1926年,與柳宗悅、河井寬次郎共同發表「日本民藝美術館設立趣意書」。
[註2] 河井寬次郎(1890-1966):日本民藝運動重要陶藝家,陶藝之外,雕刻、書法、詩詞等領域皆有所涉略。
[註3] 柳宗悅曾在《工藝文化》、《民藝圖鑑》等書中對於工藝之美的定義裡提到「健康之美」。

[特別註明]王美雲老師的陶藝作品請見 風尾窯


王美雲老師與同樣是陶藝創作者的女兒翁宜襄(左)

【食器物語】系列

食器物語01│自作自用,100%在地飲食生活│楓樹陶坊
食器物語02│好好生活,才能好好創作│沈喬楓
食器物語03│為了盛情的款待,製作有個性的器皿│兔兔邱于珊
食器物語04│在台南的老房子裡自在捏陶│青青土氣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