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年至,被稱為「年柑」的桶柑正當令,最是應景。顏色紅潤、扁圓可愛的茂谷柑也很喜氣。如果有幸能買到一顆重達一台斤的「天王柑」,最是「大桔大利」,既可敬拜神明又可嘗鮮,最好不過了。
巨無霸的「天王柑」可能是世界上果型最大的柑橘,育成者就在台灣!研究柑橘三十多年的黃阿賢,前幾年從農業試驗所嘉義分所退休,畢生投注在柑橘育種、栽培和健康種苗體系建立,「台農天王柑」是花了十五年功夫才育出的。他拉開自製的長幅柑橘型錄,一百多個品種琳琅滿目,帶我們進入柑橘的大觀園,「全世界柑橘可是有上千個品種!」
.jpg)
柑橘是世界上總產量最多的水果,除了我們熟悉的椪柑、桶柑、柳丁之外,小小的金柑、大大的柚子,還有檸檬、萊姆,通通屬於柑橘類。
近年來台灣常見柑橘品種越發多元,例如民國60年代引進的茂谷柑,風味濃厚,栽培面積增加最多,其他如佛利蒙、砂糖橘、帝王柑……新興品種百花齊放,滋味各有千秋,並為寒冷的冬天點綴溫暖鮮麗的色彩。
全球柑橘產業大敵:黃龍病
台灣的氣候適合柑橘,生產出來的果實酸甜並俱,是國內栽培最多的水果。然而有個陰霾始終揮之不去,就是堪稱柑橘癌症的黃龍病。
黃龍病目前已經是全球柑橘產地最頭痛的病害,「中國長江以南從浙江、福建到廣西、廣東,黃龍病都非常嚴重,美國佛羅里達在發現有黃龍病後,短短兩年內蔓延全州,巴西也很慘。目前全世界大概只有中東地區還沒有,」黃阿賢說。
黃龍病的病原是一種特殊的細菌(fastidious bacteria),可經由苗木或一種昆蟲──柑橘木蝨傳播。染病後植株會逐漸黃化衰敗,治療也只能盡量緩和症狀,無法完全康復。


在台灣,黃龍病從1950年代發現後,危害遍及所有柑橘類,但是程度有別,其中以椪柑最容易感病。黃阿賢分析,黃龍病在台灣南部比北部嚴重,在中國也是東南部比較猖獗,可見與氣候環境有關。
黃阿賢表示,即使噴殺蟲劑來對付柑橘木蝨,也不可能把所有的蟲都殺死,何況它還有別的寄主,包括常見的庭園植物七里香(月橘)。柑橘木蝨也有天敵,叫作亮腹釉小蜂,但是只釋放這天敵,並無法達到有效防治的效果。
柑橘為何吊點滴?
若到南部山區的椪柑產地,不難看到有些果樹身上吊著「點滴」,罐中裝著藥劑,以管子注入到樹體中。這般奇異景象,為的就是要治療黃龍病。
黃阿賢解說,此法灌注的是四環素,是一種抗生素,對黃龍病有其療效,也有不確定的風險。不過若果樹已經太衰弱,也回天乏術。
四環素灌注是將藥劑加壓打進樹頭或樹根,再藉由葉片蒸散作用帶到樹上。但此法也只能讓果樹續命,難以完全康復。且此藥並非登記農藥也無許可證,農民逕自使用,有違法之虞。

黃阿賢認為,預防黃龍病的根本方法,還是要使用健康種苗,做好田間管理,春末到初秋的新芽抽稍期,必須加強柑桔木蝨的防治,樹齡三、四年以下的幼年樹尤其要注意。此外很重要的是,沒有經濟價值的病株要砍除,並避免附近有得病或荒廢的果園,才能降低感病風險。
幫果樹穿裙子,防天牛騷擾
柑橘類還有一個頭痛大敵,就是星天牛。星天牛主要在距離地面約五十公分以下處咬破樹皮產卵,孵化後的幼蟲從樹皮一直啃到木質部,鑽出許多隧道,造成果樹衰弱死亡。
不少嘗試減藥或友善栽培的農民,都對這個難纏害蟲恨得心癢癢,但又不想用藥,只能徒手去抓,或是趴在地上用鐵絲鑽進隧道挖幼蟲。有些人的果樹甚至因此而一棵棵枯死,使得減藥之路困難重重。
有一個不用藥的防治方法,就是以塑膠網、尼龍網或細魚網,纏繞樹幹基部,可防止天牛產卵。絲襪的材料也可以用,「因為天牛的腳有倒鉤,會被細網鉤住,」農民再將被捕獲的天牛去除即可。
不過黃阿賢也說,柑橘的病蟲害的確比較多,「柑橘要做有機,真的是比較困難,能做到無農藥殘留就很不簡單。」他建議有心減藥的農民,針對致命性的病蟲害防治,其他就不要太在意,或者採用無毒的資材。

要種好柑橘,健康種苗是基礎
除了黃龍病、星天牛,柑橘的致命性病害還有根腐病和線蟲,在在威脅著柑橘產業。
黃阿賢認為,果樹要健康,第一步就在健康種苗的取得,也就是確保不帶任何病原的種苗。
但不是柑農都願意採用健康種苗。「健康種苗一棵要賣一百多塊,傳統的苗一棵才30-40塊。」黃阿賢說,台灣果農通常規模很小,只有幾分地,又缺乏長遠規劃,不肯花這個錢,如果是要規模生產的,這錢絕對不能省。
黃阿賢解說,健康種苗場必須有嚴格的防蟲設施,採用乾淨的培養土來栽培,譬如泥炭土或椰殼介質,以防土壤病害。接穗都要來自健康母樹,確保不帶病原。
-1.jpg)
套塑膠袋和浸泡藥劑無關
除了栽培,柑橘的採收貯藏也是挑戰。每到產季,「套透明塑膠袋的橘子泡過防蟲劑」的傳聞就捲土重來,黃阿賢闢謠:貯藏期間套塑膠袋的功能主要是減少水份散失,以及果實間的病害傳染,跟浸泡藥劑沒有直接關係。
那麼,柑橘採收後到底有沒有浸泡藥劑呢?黃阿賢表示,鮮銷的柑橘大多數沒有浸泡藥劑。不過為了避免柑橘貯藏性病害的發生,例如綠黴病和蒂腐病,在採後浸泡藥劑是允許的,但目前核可藥劑只有腐絕(Thiabendazole)一種,是殺菌劑而非防蟲劑,其他的都不能浸泡用。
(柑橘採後處理小知識:依植物保護手冊,40%腐絕可濕性粉劑稀釋500倍,在果實包裝前浸漬三分鐘。乾了以後才裝入塑膠袋,塑膠袋需用約0.02-0.03mm厚、規格最薄的透明塑膠袋,柑橘才不會悶壞。)
黃阿賢進一步說明,採收後的柑橘會霉壞,「主要是果蒂或表皮受傷了,」如果採收時注意輕手輕腳,避免刺傷果皮,再加上良好的栽培管理,採後的腐爛率也就大幅減少。另一個方法是在採收前,噴施核准的藥劑克熱淨溶液或有機栽培用的殺菌劑。
「柳橙汁」不是柳橙做的?
台灣柑橘曾經有過一年出口兩萬多公噸的輝煌年代,雄霸東南亞,但在1993 年廢除「統一供果制度」之後,貿易商互相爭奪市場,外銷量一落千丈。
人力也是大問題。年輕農民投入柑橘的較少,因為果園多在山區,管理工作比較粗重,病蟲害又多。再加上黃龍病肆虐,栽培面積逐年縮減。台灣柑橘產業從價量來看似已探底,但還有機會再起嗎?
台灣的柑橘市場以鮮食為主,但黃阿賢觀察,「世界上柑橘產業發展得好的地方,一定有加工。」
柑橘加工最常見的就是榨汁。黃阿賢說,所謂「進口的柳橙汁」,其實都不是「柳橙」,主要是晚崙西亞(Valencia)橙。我們所熟悉的柳丁,才是柳橙。
柳橙和晚崙西亞橙都是甜橙類,但晚崙西亞橙香味強、酸度高,適合榨汁,因而行銷全球。而台灣自己盛產的柳橙,卻不時面臨滯銷難題。
黃阿賢指出,柳橙的酸度低,屬於溫和的口味,適於鮮銷,香氣和果汁色澤雖不似晚崙西亞,但是並非沒有機會,譬如華人就比較喜歡這種口味,我國應主動尋找接受度高的市場,不能等到滯銷才想到要外銷。
台灣椪柑、桶柑,在世界市場深具潛力
至於柑類,黃阿賢認為,台灣的椪柑、桶柑,品質和外觀俱佳,在世界市場還是很有潛力。跟主要競爭者中國相比,台灣的亞熱帶氣候有其優勢,因為天氣較暖,糖度高、香氣濃、味道不會太酸,採收前又有低溫,果皮可順利轉色。
國內已有食品廠商投入製作國產「柳丁汁」,盼國人能多支持。椪柑、桶柑也可榨汁,不過目前的榨汁機器設計多是為了甜橙設計,柑類的皮比較軟,榨的過程中果皮的苦味可能進入果汁,影響口感。

果皮、葉片都是寶,台灣香檬的啟示
加工不是只有榨汁,柑橘其實全身是寶,富含保健成分。黃阿賢以台灣香檬(扁實檸檬)為例,「果實到工廠後,從進去到出來,沒有一項廢物,」說明柑橘的無限潛力。
台灣香檬是台灣少數原生的柑橘類之一,是一種小果桔類,不是檸檬,也非酸橘或四季橘,從果實、種籽到葉片都有用途。有業者以此開發出各種加工產品:果實榨出果汁後、果皮可磨成粉,內含多種機能性成分。種籽則含有檸檬苦素,可萃取供醫藥用。葉片和轉橙色前的果皮都含有豐富的類黃酮,磨碎加入貢丸、香腸等食品中,還可增添風味。若能有機栽培,更確保產品安全,讓養生功能更為凸顯。
如果連原本乏人問津、其貌不揚的台灣香檬,都能有如此亮眼的表現,誰說台灣柑橘不會再有春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