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規鬆綁,鼓勵農業廢棄物轉能源燃料,禽畜糞尿與果菜殘渣共發酵

農業廢棄物一年高達數百萬公噸,除了可用於堆肥、飼料外,也是很好的再生能源,為因應綠色能源趨勢,農委會修正「農業事業廢棄物再利用管理辦法」及「申請農業用地作農業設施容許使用審查辦法」,一旦修正通過後,禽畜糞、菇類培植廢棄包、畜禽屠宰下腳料、斃死畜禽、果菜殘渣與花卉殘株及栽培介質等廢棄物,可以直接用於再生能源原料或燃料,無須再個案申請;此次也將開放能源業者在農牧業地上設沼氣發電共同處理中心,不用再做土地變更申請。

農業廢棄物可利用為「衍生燃料」能源

農委會表示,農業廢棄物多為動植物性殘渣,目前再利用方式大部分以現地、集中堆肥,或作為飼料原料、直接餵飼畜禽動物等,不過,有些農業廢棄物燃燒熱值及燃燒效率高,且燃燒時產生的污染低,具有製成廢棄物衍生燃料(refuse derived fuel, RDF)的潛力,也可混摻於厭氧處理過程中進行共發酵,可增加沼氣生成量等。

為擴大推動再生能源政策,農委會在「農業事業廢棄物再利用管理辦法」中,禽畜糞、菇類培植廢棄包、畜禽屠宰下腳料、斃死畜禽、果菜殘渣與花卉殘株及栽培介質等廢棄物項下,增列再利用為再生能源的原料或燃料等相關規定,經過修正公告後,上述農業事業廢棄物即可逕行再利用,無須個案申請,可有效簡化行政程序。

不需向農政單位專案申請,只需地方環保機關審核即可

農委會畜牧處污染防治科科長蔡昇炎解釋,農業廢棄物再利用,分為表列再利用、個案再利用,過去「農業事業廢棄物再利用管理辦法」沒有再生能源原料或燃料相關規定,必須個案申請才能通過,「像是共發酵沼氣發電就必須個案申請,雖然基本上申請就會過,但必須遞交申請書、開審查會,行政程序繁複,」另外,如果需要使用果菜殘渣及畜牧場糞便作為再生能源原料,就必須跟園民一起共同申請,現在法規鬆綁後簡化程序,可以直接使用,不需經過申請。

農業廢棄物再利用為燃料部分,蔡昇炎指出,菇類培植廢棄包、花卉殘株等,這些稍微有熱值,但單獨燃燒熱值不夠高,如果混合蕃薯藤、果樹修枝等,可以打成生質能燃料棒,甚至業者也在研究將蓬鬆的牛糞打成緊實燃料棒發電,「這些現在都是要個案申請,但修正法規通過後就不用再向農政單位申請。」

不過,蔡昇炎強調,農業廢棄物再利用申請過去分為兩階段,先跟農政機關申請,核准後再向地方環保機關申請,「修正通過後是農方簡化程序,可以直接使用,但還是必須經過地方環保機關審核。」

鼓勵能源業成立「沼氣發電共同處理中心」氮、碳共發酵

農委會同時也修正「申請農業用地作農業設施容許使用審查辦法」第23條規定,將「禽畜廢尿資源化設施」列為畜牧設施類別之一,蔡昇炎解釋,農委會本來就在推養豬場內沼氣發電,這次鬆綁主要是針對養豬場外,能源業者可在農牧用地成立沼氣發電共同處理中心,蒐集農業廢棄物集中處理。

畜牧處副處長王忠恕表示,沼氣發電需要氮跟碳兩種元素,目前沼氣發電都以禽畜糞尿為主,氮很高,相對碳比例較低;而果菜殘渣與菇類培植廢棄包,碳纖維含量高,若只單有氮或碳,發酵效果都不好,「氮、碳合理比例,共同處理產生效果最好。」

蔡昇炎表示,目前為止都沒有沼氣發電共同處理中心,都是由畜牧場場內處理廢水後,順便拿來做沼氣廢電,在農牧用地上沒有單獨設立共同處理中心,「過去這些能源業者若要在農牧用地搜集禽畜糞尿,都要走土地變更,雖然有法讓你申請,但沒人申請過,一方面因為時空環境不一樣,躉購費率不高,再加上土地變更申請繁雜,至少兩三年才能申請到。」

王忠恕進一步指出,現在有區域性問題,不是每個區域都同時存在禽畜糞尿和果菜殘渣,法規鬆綁後由沼氣發電共同處理中心,同時處理這些廢棄物,「雲林彰化有許多果菜批發市場,這些果菜殘渣大多拿去堆肥,未來就可以送去沼氣發電共同處理中心,和禽畜廢棄物,一起做共發酵。目前幾乎沒有人在做共發酵,私下有做的也不成熟,規模不大、產氣量不夠,」王忠恕指出,因此不只要鬆綁法規,也會找專家技術輔導民間,推動共發酵規模化。

法規鬆綁是否會有食安疑慮?

法規鬆綁是否將導致農業廢棄物,被不當再利用甚至轉回人類餐桌?蔡昇炎強調,不會有問題產生,「因為他們還是要跟地方環保單位申請,「原料從哪來、做什麼使用,環保單位都會去現場看,就連養豬場豬吃的廚餘也都要申請。」以斃死畜禽來說,也會由環保單位監控,從屠宰場出來後,只有地方防疫機關核發證明的特定車輛才能運送這些斃死畜禽,且車上設有GPS,不會有回到消費者身上的疑慮。

延伸閱讀:

農業廢棄物一年百萬公噸 陳吉仲:沼氣應結合廚餘發電、稻草文蛤殼都要循環

從零廢棄到能源自足│日本大木町、荷蘭阿爾梅勒循環經濟,如何製造誘因?

(首圖photo credit: Khuroshvili Ilya via photopin (license)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