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殺了文蛤?專家聯手揪真兇!科學試驗三方法,夏日高溫大考驗

文/上下游記者劉怡馨、林珮君、蔡佳珊

近年文蛤死亡率飆升,去年更傳出有漁民文蛤死亡率達九成,漁民血本無歸,大嘆文蛤越來越難養。外界將關鍵因素指向環境改變,像是氣候異常、水質污染、弧菌增生等。不當的養殖方式更雪上加霜,包括養殖密度過高,生長期拉長,風險就增加;或投放飼料過多,造成水池藻類增生、底泥有機質過多,致使文蛤死亡。

文蛤產業面臨存亡之秋,水試所跟嘉義大學、海洋大學三個研究單位分頭試驗,期望找出最適切的科學養殖模式,不過因作法與傳統不同,成本效益仍在評估中。《上下游》詢問專家一一詳述三種試驗方式,並實地走訪雲林採訪示範養殖戶與傳統養殖戶,細剖文蛤死因與可能解方。

水試所周昱翰(右)與養殖戶林益州(左)討論文蛤試驗效果(攝影/蔡佳珊)

池底過肥,天氣一熱,弧菌大爆發

水產試驗所台西分所助理研究員周昱翰在前年八月份就做過現場調查,抽查了二十幾個池塘,活成率不到五成,去年更嚴重,甚至收不到兩成。據研究人員檢驗發現,主因應是弧菌爆發,造成文蛤感染。

他分析,過去文蛤主要是季節性死亡,發生在農曆三、六、九月。三、九月是季節交替時期、溫差大,而六月則是過熱。因為文蛤在水溫攝氏30度以上,攝食活力會減少,到攝氏41度以上,就會出現適應不良、無法潛沙。

不過,這兩年的死亡狀況不一樣,文蛤多半是浮到水面死亡,慢慢漂向池邊,打開殼一看蛤肉脹大如氣球,漁民稱之為「浮鳥仔蛋」。周指出,這種狀況主要是池子裡弧菌大量增生,使文蛤遭受弧菌感染。

水產試驗所水產養殖組副研究員鄧晶瑩進一步解釋,近年氣候暖化越趨嚴重,對細菌繁殖有利,如果沒改善飼養管理方式,像是水質管理、養殖密度過高、投餌過多等,會造成池底過肥,一旦溫度增高,池子就變成培養基,使水裡的少量弧菌大量繁殖。

「最重要的還是飼養管理方式,這才是文蛤大量死亡的原因。」鄧強調,氣候變熱很多,飼養管理更顯重要,如果改善飼養方式,就不會有後續弧菌大量增生、文蛤大量壞死情形,「文蛤都是從零星死亡開始,慢慢擴大,在這之前其實漁民是可以察覺、改善的。」如果平常有監測水質、底土、換水、低密度養殖,文蛤死亡量就少。

文蛤產業面臨存亡之秋,水試所跟嘉義大學、海洋大學合作,各自找示範戶試驗不同的養殖方式,期望解決近年文蛤死亡率大增的難題。

從文蛤的殼可以觀察環境條件與生長狀態,殼色過黑表示底土有機質太多(攝影/蔡佳珊)

水試所試驗方式:二氧化氯每週殺菌

水試所的試驗,主要是利用二氧化氯消毒殺菌(註),每週下一次0.5 ppm的二氧化氯,維護池底狀況,另每週投餵一次一般粉狀飼料,一公頃不超過60公斤用量。從去年八月養到現在五月,雖然沒有長得很快,目前還是102(粒/斤),但活存率維持95%,一般漁民一年大概會養到40(粒/斤)收成。

此外,文蛤收穫後,必須處理池塘,因為累積許多殘餘飼料的有機物,必須把水抽乾,曝曬兩個禮拜以上。

周表示,一般養殖戶把水抽乾後,會曝曬至一個月,再倒入茶粕加水去泡,以毒殺池中螺類、增加養分,等到28天完全發酵完抽乾,再進水放文蛤,「他們認為這樣池子會比較肥,藻類長出來,文蛤也會長比較快。」

不過周昱翰並不建議放茶粕,「這跟曬池用意相反,」曬池就是要減少底土有機物,「好不容易曬池完又丟茶粕,又把池子弄髒。」但漁民仍習慣這樣做,因此建議茶粕發酵完,要再曬池兩個禮拜以上,不然文蛤放下去會死亡。

海洋大學試驗方式:二氧化氯+光合菌+益菌發酵飼料

而嘉義大學跟海洋大學也各自提出不同養殖試驗方式,海洋大學水產養殖學系副教授林正輝表示,海大主要在彰化、台南試驗,找了九位養殖示範戶。在文蛤收成後,需把池子污泥清掉,進行翻土、曬池,並且加入5 ppm濃度的二氧化氯消毒,之後再進水。

傳統養殖投餵飼料是直接把魚粉、豆粉等放入養殖池,不過林正輝解釋,文蛤主要吃浮游藻類、小分子有機物,當魚粉飼料分解不完全,文蛤吃不下去,長久沉積就可能讓池底惡化。因此他建議先把魚粉、豆粉在岸上用益生菌(如乳酸菌、酵母菌)發酵,把大分子分解成小分子胺基酸,文蛤便可直接攝食,也能供給藻類。

一些養殖業者會將魚粉、豆粉先經過發酵,待飼料分解成小分子胺基酸後再餵食給文蛤,方便文蛤攝食(攝影/林珮君)

此外,每個禮拜固定放一次光合菌,把池中對文蛤有害的氨、氮、硫酸氫吸收掉,且光合菌也會跟弧菌競爭養分。若養殖過程發生菌類過多問題,像是弧菌大量增生,才建議使用二氧化氯消毒,但濃度不得超過1 ppm。

試驗成果如何?林正輝指出,因為去年十月才開始試驗,現在僅有幾個養殖場開始收成,效果看起來有比傳統養殖好,但實際成效必須等到之後天氣轉熱才能揭曉。林也估算,此法漁民一年必須增加十幾萬成本,因此仍持續試驗是否可以再降低用量。

林也提出,漁民也可以用較省錢的方式達到類似效果。像是在翻土時撒石灰殺菌,就能減少弧菌。而在養殖過程添加光合菌,其實現在已有漁民在做,只是因為都是在露天池子培養,反而產生很多弧菌,培養光合菌時應該密封不跟空氣接觸,效果才會更好;而發酵飼料部分,可用一般的優酪乳加入魚粉、豆粉中,「這樣能夠節省許多成本,而且效果也差不多。」

嘉義大學試驗方式:二氧化氯+益生菌+特細粉狀飼料

嘉義大學水生生物科學系教授李安進表示,試驗方法主要是在養殖過程施撒特細粉狀飼料,並搭配添加益生菌。

研究資料顯示,一般文蛤能濾食的有機顆粒大小為5-25μm,一般市售粉狀飼料大部分顆粒直徑則在170 μm以上,文蛤無法直接濾食,因此嘉大自製特細粉狀飼料,平均粒徑約為30 μm。李安進解釋,「文蛤主要是濾食水中微細浮游藻類和有機碎片等,夠細的飼料才能被文蛤直接濾食」。

若文蛤呈現不安的狀況或是池子細菌過多,可以添加0.5 ppm的二氧化氯進行水質調整和殺菌。李解釋,雖然二氧化氯會將好壞菌都殺死,但會再添加益生菌。

成本方面,李表示,因為每人池子狀況不一,二氧化氯使用的頻率不同,難以估算。飼料部分,目前仍由嘉義大學供應,未來若有廠商大量生產,每公斤特細粉狀飼料的價格約在40~50塊之間,若以每公斤50塊來算,每公頃池子飼料一年的成本約七、八萬,益生菌一年約需費兩、三萬。

與嘉大合作試驗的養殖戶林益州表示,試驗池目前看起來還不錯,存活率八、九成,而傳統養殖池現在則大概是六、七成存活率,「前兩年收成都不好,本來一公頃要收三萬斤,卻都收不到一萬斤。」

林益州也指出,試驗池比較好管理,因為飼料較細,文蛤可以攝食又易分解,不像以前投放一般較粗的飼料,文蛤吃不下就大量沉積在池底。但若如果以後沒有嘉大免費供應飼料,飼料的高成本確實是一大考量。

配合嘉大試驗的養殖戶林益州,表示目前成效不錯(攝影/蔡佳珊)

資深漁民提解方:輪作、緩衝淨化池、沙塵過濾設備

儘管研究單位試驗養殖成果目前看起來成效不錯,但接下來天氣會更熱,雲林縣口湖鄉貝類繁殖協會理事長曾明村直言,「今年狀況應該會更糟。」

從養文蛤到專業育苗,曾明村深深感受到整個大環境都改變了,包括氣候變遷、水質污染、土壤過度使用等,加上海域生態發生變化,水溫升高,許多過去不曾出現的螺貝類都出現在養殖池,與文蛤競爭養分。他憂心道,「我自己養殖文蛤40年,真的越來越難養,不知道這產業還能維持多久。」

資深養殖戶曾明村認為,要挽救文蛤產業必須讓池子休養生息(攝影/蔡佳珊)

面對近年文蛤暴斃,曾認為,首先必須讓池底土壤休養生息、或是輪作,「池子如果能輪流使用最好,或是換養蝦子和魚,」文蛤存活率就能提升。且放養密度也不宜過量,他建議彰化每公頃不要超過120萬顆、雲嘉100萬顆、台南50萬顆,否則土壤能量有限,養殖密度越高、能量消耗越大,「漁民應該要重質不要重量。」

水質更是養殖文蛤的關鍵。曾提出,漁民應該要設有「緩衝淨化池」,例如有好幾個池,其中一個就先不養文蛤、用來蓄水,讓池水經過太陽紫外線照射殺菌後,再供應其他池子使用。

此外,進水處最好必須裝置「沙塵過濾」設備:最下層放大石頭、再來是小石頭、第三層放木炭、第四層是沙子,讓海水進來時經過層層過濾,流進來的水就會很乾淨,不會出現淡菜等其他生物。他估計,一甲大小的池子所需費用約二十多萬,但能長久使用。

雲林口湖貝類繁殖協會理事長曾明村,爭取海水供應站的建設(攝影/蔡佳珊)

漁民對二氧化氯接受率低,無多餘面積做緩衝淨化池

水試所、海洋大學、嘉義大學都有共識,二氧化氯能夠消毒,但漁民接受度卻不高。周昱翰指出,每週下一次二氧化氯,一年成本多出八、九萬,漁民在看到成果以前,一般不會這樣用。而漁民使用後的效果也不一,假如文蛤已經得病、變虛弱,二氧化氯投下去刺激,可能死傷更多,所以有漁民認為用了反而讓文蛤死亡,但也有漁民覺得有效,「這見仁見智,重要的還是要對症下藥,二氧化氯的功能主要還是殺菌。」

資深文蛤漁民曾明村就不贊同使用二氧化氯,認為這會把好菌壞菌都殺光,還可能傷到池中的藻類,而藻類是文蛤的食物。

漁民李建彰曾經用過二氧化氯,「但味道很重,人聞起來都受不了了,對文蛤應該有影響。」他認為二氧化氯可能會讓文蛤成長減慢,而且消毒殺菌後,還要放好菌進去,不然水變太清,也容易引起文蛤病變。

而對於緩衝淨化池、輪作和沙塵過濾設備等概念,李建彰認為,這必須要有多的水池可以蓄水,且放養面積會因此減少。鄰近漁民吳勝文也說,漁民沒多的池子可以做過濾,「一般漁民無法做大,沒到那規格,都是整年做,沒輪作。」

雲林下湖口的養殖戶李建彰(左)與吳勝文(右),在池邊榕樹下討論文蛤養殖技術(攝影/蔡佳珊)

漁民習慣傳統做法,灑石灰、沸石粉

漁民紛紛哀嘆「今年一樣難養」,以前遇到病變問題,放水就可以解決,現在水換三遍還是沒用;以前養殖密度高、成長慢,現在降低養殖密度,但放少還是一樣死。多位漁民不約而同表示,只能更加注重水質跟土壤管理,但天氣因素或外來污染,就無法掌握。

大部份漁民會在下雨前做預防措施,即放石灰或沸石粉到池中殺菌,並平衡酸鹼度。雲林台西黃姓漁民就表示,自己去年文蛤也死很多,但今年剛收成狀況看起來還不錯,「收成率八成多,五分地拖1萬2000斤。」他認為是預防措施奏效。

控制飼料量也是關鍵,方能維持底泥及水質狀況。一般漁民作法就是混養虱目魚、白蝦,由魚蝦吃下飼料排泄出來,再由文蛤吸收,就能減緩沉積池底、有機物過多問題。不過,即使經驗老道的李建彰,去年也有池子文蛤死亡率超過一半,「以前從來沒碰過這狀況。」

漁民還是相信自己的經驗,習慣傳統作法,但研究人員認為應該導入科學管理。「以前憑感覺才會出問題,要用科學養殖,不要靠感覺。」周昱翰指出,水試所不斷在推廣用氧化還原電位測量儀,定期監測底土的有機物含量,底土理想電位應該在-150 mV以上,如果數值過低就代表池子異常,必須換水、曬土。漁民若能多採用科學化方式,管理才會更有效。

各地條件差異大,試驗成效未卜,天氣變熱見真章

水質為養殖文蛤關鍵之一,但各地用水狀況差異大,即使同在雲林也不一樣。以雲林台西來說,進水、排水都使用同一條大排,易有交互感染狀況。有可能這池排出髒水,另一池卻在進水,將髒水抽進來使用。

雲林口湖下崙村則是設有海水供應站,由供應站引進較乾淨的海水,與排水分離。曾明村指出,下崙村有一、兩百公頃,其中許多是育苗繁殖場,產值高且關係整個產業命脈,更須無污染的海水。但海水供應站造價高昂,花了八年才蓋好。

更往南的口湖下湖口,漁民視海水漲潮、退潮,共同協調排水時間。吳勝文說明,退潮時漁民就可以排水,但如果即將漲潮,提前一小時就會提醒大家不要排髒水,以免漲潮時,又把髒水推回來,污染到別人。

許多養殖戶也高度懷疑水質污染與六輕有關。台西黃姓漁民就表示,六輕造成空氣污染,經常聞到臭味,一旦下雨,養殖池水面就浮著一層灰,「那幾天就『挫勒等』,只能大量換水。」

文蛤養殖分佈在彰化、雲林、嘉義、台南,各區域地理、氣候、水質狀況不盡相同,該如何試驗出一套符合實際狀況的養殖模式,是當下嚴峻挑戰。水試所、海洋大學、嘉義大學、漁民各自運作的養殖模式,是否能避免文蛤大量暴斃情況再現?專家們紛紛指出,去年文蛤也是在五、六月大量死亡,接下來天氣變熱,才是見真章的關鍵時刻。

台西文蛤養殖區鄰近六輕(攝影/蔡佳珊)

(註)二氧化氯(ClO2)在常溫下為黃綠色氣體,是一種強氧化劑,常用於水質消毒、滅菌、除臭,降低水中有機物質。二氧化氯的優缺點,見水試所漁業問答

延伸閱讀:

文蛤危機!氣候異常 底土污染,雲林文蛤死亡率四成 台南也成災

文蛤暴斃束手無策│飼養方式?水質?母貝基因出問題?漁業署:專家試養找答案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