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全球看見Formosa!海生館何宣慶團隊發表20個鰻魚新種,台灣鰻魚多樣性全球居冠!

人稱「魚博士」的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副研究員何宣慶與國際學者再度合作,這次發表了20個鰻魚新種。研究團隊三年中已發表共計37個鰻魚新種,佔近十年來全球新發現的鰻魚新種總數的一半,貢獻許多鰻魚研究的寶貴資料,也讓世界看見台灣鰻魚的多樣性。

何宣慶埋首魚類研究近二十年,至今已發表約80種新魚種。(照片來源/何宣慶)

發表20個鰻魚新種 台灣鰻魚多樣性居世界之冠

國立海生館副研究員、東華大學海生所副教授何宣慶,就讀碩士時開始跑遍魚市場「挖寶」,從下雜魚(指沒有經濟價值的魚,通常做為魚飼料使用)堆找尋沒看過的魚標本、逐一鑑定,至今已發表約80種新魚種,是台灣魚類分類學、台灣魚類研究史的專家。2015年他與多位國際學者合作出版《台灣鰻魚多樣性研究專刊》,共計發表17個新種,確認台灣鰻魚物種達207種,引發國際間熱烈迴響。

今年他與國內外學者再接再厲,將於今(31)日在動物分類權威期刊《ZOOTAXA》發表17篇論文,包含20個鰻魚新種,其中16個產自台灣,讓台灣鰻魚總數增加至14科79屬232種,持續穩居世界鰻魚多樣性之冠。同時,這次的研究成果也增補和修正了先前不少物種遭學名誤用或鑑定錯誤的問題。

何宣慶指出,這次主要的研究成果為康吉鰻科的物種整理,從原先紀錄的30個物種,增加到44個物種;其中單單深康吉鰻屬物種就從過去紀錄的3種增加到10種,還包含了5個世界新種。

另外,這次也透過生命條碼(DNA barcoding)比對技術,首次發現了台灣絲尾海鰻的柳葉鰻期幼生。他表示自台灣絲尾海鰻1967年發表以來從沒看過牠的幼生,不知道牠來自何方、走向何處,隨著柳葉鰻幼生的發現與確認,未來可望解開牠的生活史之謎。

台灣絲尾海鰻(照片來源/何宣慶)

特殊環境條件打造台灣豐富的生物多樣性

為何台灣生物性如此多樣、能不斷發現新物種?何宣慶從台灣特殊的地理位置、海流和地形談起。

台灣位於熱帶與亞熱帶交界,北部又處於溫帶南緣,因此從南至北都有適合物種居住的環境。再者,東部海岸有黑潮經過,海流能帶來豐富的魚群與海洋生物。此外,台灣四周地形變化大,北邊、南邊有沖繩海槽、南中國海兩個海盆,東有黑潮,西為沙岸,「地理多樣性產生環境多樣性,進而塑造出棲地和生物的多樣性!」

除此之外,台灣過去已累積許多魚種標本,加上國際間知識的交流、群體合作模式的建立,都是讓台灣能持續發表新種的原因。

以台灣為魚取名:想讓名字永遠留下

在這次發表的魚種成果中,一度以為「擬穴椎美體鰻」是新種,但卻發現已被俄國學者於2015年搶先登記;然而轉瞬間又從一堆魚鰭長短有別的美體鰻中發現了一個隱蔽新種,最後成功命名為「艾瑪美體鰻」,「很像失而復得的心情,新種發現就是這樣,需要一個個認真比對才會知道結果。」

另外,前肛鰻屬也一直是何宣慶的研究重點,之前曾以台灣命名、發表「台灣前肛鰻」(Dysomma taiwanense)。而這次發現的三個新種中,他又把其中一種腹部顏色特殊、帶灰白色的前肛鰻以台灣古名「Formosa」(中文則稱為「白前肛鰻」)為名,「希望能多用台灣來命名,因為名字是會被人們永遠留下來的。」

「Formosa」白前肛鰻(照片來源/何宣慶)
艾瑪美體(照片來源/何宣慶)

把魚種分類視為己任 提倡海洋保育、打造魚類典藏庫

埋首魚類研究近二十年,何宣慶把分類研究視作解題過程,「追求答案就是在尋找牠的名字,若最後找不到,我就能為牠取名。」所以解題過程如果越順利、越快獲得謎底,反而令人失望,因為這就表示有人發表過了;因此真正的新種發現是很費時的,要比對所有資料和文獻,經長時間累積才能確認出一個新種。

為什麼會想投入魚類物種研究呢?何宣慶停頓三秒,又突然說道,「是一種責任吧!那隻魚碰到你、或是你遇到牠,你就有責任幫牠分類。」雖然他認為發現一個新種對世界可能不會有立即性影響,但如果一個物種缺乏適當的鑑別依據,就永遠不會受到重視,他指出學者的工作就是透過命名讓每個物種都有機會被世界認識。

另一方面,隨著人為過度捕撈和開發背後的生態破壞,生物多樣性不斷減少,因此何宣慶強調海洋保育的重要,也提倡要積極保存生物標本,「如果我們不把牠採集、放在有用的地方,可能在牠滅絕後都不會被人知道。」他希望打造世界級的魚類典藏,保存台灣豐富的魚類多樣性,供未來研究及教育用。

建立研究模板 鼓勵更多人加入發現新種行列

連同上一次發表的專刊,何宣慶與研究團隊已發表共37個鰻魚新種,佔十年來全球發表的鰻魚新種總數的一半,貢獻許多鰻魚研究的知識。

但對於研究之路,何宣慶看得明確,不只想做一個單純發表新物種的學者。分類研究耗時費力、需要仰賴前人努力,因此他希望建立一套研究模板,上頭有著每個魚種的鑑別特徵,能提供後輩研究魚種的分類依據。「發表新種不是要告訴大家不用再做了、我們都做完了,是要提供一些基礎,讓其他人知道台灣多樣性的豐富,鼓勵更多人進來!」

何宣慶跑遍魚市場,找尋沒看過的魚標本、逐一鑑定。(照片來源/何宣慶)

延伸閱讀:

逛遍全球魚市場 何宣慶挖寶做研究

鮟鱇魚家族300多種 1/4在台灣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