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團評比縣市政府能源轉型,新北、屏東、台南前三名,台中退步表現差

能源轉型推動聯盟12日公布「2017-2018年縣市政府能源政策評比排名」,前三名分別為新北市、屏東縣、台南市。其中新北市、屏東縣在2015年節電評比中,同樣位居第一名及第二名。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秘書長楊順美表示,六都資源豐富,排行領先不稀奇,但屏東卻可位居第二名,在於其努力推動節電及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非六都也可以比六都好。」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秘書長楊順美(攝影/劉怡馨)

全台十多個民間團體組合能源轉型聯盟,評比各縣市

全台各地十多個關心能源改革的民間團體組成「能源轉型推動聯盟」,在各個縣市訪談、蒐集政策資料、評比會議,綜合量化及質化指標,針對各縣市「節電」及「綠能」政策評比。最後評比結果一到八名依序為:新北市、屏東縣、台南市、桃園市、高雄市、雲林縣、嘉義市、台北市。

楊順美解釋,非六都的屏東、桃園,可以位居第二名、第四名,「證明非六都也可以比六都好。」她也特別指出,桃園市進步許多,由於其提升綠能專責機構位階,對尖峰用電也有具體改善。而台北市卻僅排名第八名,大家對台北資源這麼多的縣市有很多期待,但在全民參與能源轉型及資源分配、各局處相關政策等,台北規劃差。

圖片提供/能源轉型推動聯盟

考量各縣市條件不一 以量化、質化指標評比

評比指標分為質化及量化,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副秘書長洪申翰說明,質化分數佔八成、量化兩成。質化主要以「成立納入民間社會力的平台」、「推動地方能源自治條例或相關規範」、「捲動民間資源之政策機制設計」、「掌握地方能源使用狀況」、「行政資源投入多寡」。

洪進一步指出,民間社會力討論平台很重要,國外綠電發展成功的案例,都有納入公民平台,社會公民共同參與討論、決議。此外,地方能源的自治條例也扮演重要角色,能夠提高參與動機及制訂罰則。

再者,政策設計是否能捲動民間資源也是考量之一。洪申翰表示,過去可能極力降低縣府大樓用電量,但這無法讓公民參與,一般民眾無感。應該發展社區公民電廠,「不是大面積土地、大量裝設綠能就好棒棒,這並不是我們期望的再生能源發展。」而在行政資源投入多寡上,各縣市有不同執行層級,包括縣市長、局處長、科長等,不同等級執行,就會有資源上的差異。

量化指標則為「人均用電成長率」(越低分數越高)、「縣市用電總量成長率」(越低分數越高)、「縣市綠能發電量成長率」(越高分數越高)。

洪申翰表示,各地再生能源條件及發電效能不同,不能將屏東跟台北發電量去比較,且依據人口增加或減少,用電量成長壓力也不同。考量量化指標上的限制,總體分數量化指標僅在兩成,且是跟縣市過去比較,是否進步或退步。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副秘書長洪申翰(攝影/劉怡馨)

新北市、屏東縣 節電、綠能政策位居第一、二名

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理事長高如萍指出,新北市捲動民間資源,獲得大家一致高分,像是號召連鎖服務業者,響應政府節電措施,各個店家祭出不同優惠,帶動消費者意願,形成城市節電文化。此外,新北市也將能源資訊平台,納入能源政策相關資訊,並揭露再生能源、用電資訊等,對內可作為政策輔助工具,對外則是揭露資訊的溝通平台。

而屏東雖然並非六都,且是農業大縣,用電量及農業廢棄物都是問題。高解釋,但屏東掌握地方狀況,化危機為轉機,強化農業節電與節能馬達研究,並且積極投入,將農業廢棄物轉化為肥料與生質燃料。規範大豬場設置沼氣發電,設置區域沼氣中心,做到資源循環、節能減碳。

桃園、嘉義明顯進步

而桃園市在2015年節電評比為第九名,此次躍升至第四名。高如萍指出,主要關鍵因素為行政資源的投入,將綠能專案辦公室提升至市府層級,利於整合各界資源,建立綠能單一窗口,並定期召開會議,由副市長擔任召集人。楊順美也表示,桃園市的雨歇風田古計畫,對於尖峰用電有具體貢獻。

而嘉義市也有長足的進步,高表示,雖然嘉義市規模小,但其推動「千屋計畫」,提高住宅能源自給率。並且設置單一窗口,提供綠能到家服務模式,藉由實際到訪檢視住家用電狀況,評估家電行綠能設施,給予實質建議,並協助申請相關節電補助。

不過,有進步就會有退步。主婦聯盟基金會台中分會會長張明純指出,台中市成績不如大家預期的好,是在此次排名之末,雖然成立綠能節電推動小組,但多為各局處例行性報告,沒有產生前瞻性政策推動。即使設立自治條例,規範用電大戶必須自發或購買10%以上綠電,但實際執行效果,45家中只有16家有執行成效,市政府沒有積極作為。

中南部縣市節電及綠能表現 明顯進展

綜合全台節電及綠能評比報告,中南部縣市有明顯進展。張明純指出,雲林縣為六輕所在地,但雲林縣此次排名第三名。主要是訪談過程中,縣政府成立跨局處結合社會力平台,這是非常讓人驚艷的部分,透過結合產官學,定期召開會議,推動綠能。且雲林縣政府很努力推動,工廠廠房、畜牧場、住家型太陽能發電。

地球公民基金會能源與產業部主任蔡卉荀則表示,南部縣市同時面臨空汙跟核安危險,要擺脫對核三廠的依賴,節能跟綠能發展迫切,也制定出許多開創性政策。不過,綠能推動多由政府或企業單方面主導,缺乏民眾參與,像是推農地、魚塭太陽能光電,就引起爭議,反而讓社會對綠能反感。她呼籲縣市政府,要積極推動綠能政策,但也不要「呷緊弄破碗」,必須加入社區參與,凝結共識。

左起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副秘書長洪申翰、地球公民基金會能源與產業部主任蔡卉荀、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理事長高如萍、主婦聯盟基金會台中分會會長張明純、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秘書長楊順美(攝影/劉怡馨)

綠能要融入生活 擴大民眾參與

洪申翰表示,過去推動綠能還是去搶大面積裝設,利潤都在大公司手上,但其實也需要市民投入綠能,讓綠能融入城市生活。另外,過去發生的綠能爭議,是因為欠缺市民參與和協調機制,地方必須改善此現象。縣市推動綠能不僅是要衝數量,更需要從組織、法規、政策規劃、投入資源,綜合性的整合資源。

報告結論也針對地方政府給予建議,洪指出,地方應該要有常態經費編列,不該過度仰賴中央政府的相關補助經費,「沒經費就停擺。」地方應該提高能源治理的經費及預算。且必須有個上位計畫統整散落各處的資源,「不然效果出不來,就是亂槍打鳥。」

同時也應該鼓勵更多市民參與城市中的再生能源,設計出具體參與方案,像是公民電廠。洪申翰強調,「綠能要跟城市生活進一步結合,這才是最核心意義。」不應該只是宣導、拍影片,這方式影響效果有限,要讓大家改變參與,必須結合大數據資料呈現,讓民眾更有感。

針對中央政府的建議,洪說明,中央應該提供常態資源及輔導,而且在資源補助上,計畫範疇也不得過於僵化,否則影響地方因地制宜的規劃,補助資源應該要更符合地方需求,在資源範疇設立上,應有助於整合節能、綠能與減碳三方面的整體性能源轉型治理。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