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野蜂滅絕危機有解!自然選育耐病蜂種、研發抗病毒球蛋白提升免疫力

文/上下游記者劉怡馨、賴郁薇

台灣野蜂族群爆發嚴重「囊狀幼蟲病毒」(AcSBV)至今已將近兩年,宜蘭大學生物技術與動物科學系特聘教授陳裕文受防檢局之託,展開全台監測調查,最新研究結果出爐,顯示今年東方蜂蜂群平均感染率為70%,西洋蜂蜂群感染率則降至2.2%。中囊病毒根留國內野蜂群,該如何面對中囊病威脅,養蜂界出現「自然選育」、「投藥提升免疫力」兩派作法。

有將近十年養殖及觀察經驗的蜂社團社長黃永勝表示,第一次大流行時期很恐怖,蜂群沒有接觸過此種病毒,遇到時只有毀滅、逃離,蜂群數量快速減少,但三年來透過自然選育,留下耐病力高的蜂種,「這就是大自然妙處,豐富的基因庫,保存野蜂群的未來。」

宜蘭大學生物技術與動物科學系教授陳怡伶則嘗試研發出抗中囊病的球蛋白,目前提供少數蜂農試用,在發病初期使用,具有明顯成效,但由於製作手續繁複,目前僅能少量產出,未來是否能大量生產,仍有許多考驗。

治療過後健康的野蜂(陳怡伶提供)

宜大中囊病監測報告 今年東方蜂感染率70%

陳裕文團隊自2016年九月進行長期監測至今,監測範圍遍及全台各地東方蜂場、西洋蜂場,及混合飼養蜂場及野外東方蜂群等。逐箱檢視、記錄其蜂群是否出現典型的中囊病病徵,並同時進行採樣進行分子檢測。

台灣主要有兩種產蜜蜂種,數量最多的是在平地採蜜的「西洋蜂」,台灣野蜂屬於「東方蜂」下的「中國蜂種(中蜂)」,也稱為「野蜂」,族群少,多在中高海拔出沒。

監測報告指出,台灣在2016年爆發AcSBV疫情時,基隆地區的人為飼養東方蜂蜂群,由原本的575群,在短短的兩個月時間內下降至僅剩78群,造成台灣本土蜂種重大的傷害,也造成農戶本身重大的經濟損失。

時至2017年,檢驗結果顯示,東方蜂蜂群平均感染率仍高達76.75%,西洋蜂蜂群的平均感染率則較低,為48.18%;2018年AcSBV在東方蜂中的感染率接續去年的高帶原率70%,但西洋蜂蜂群檢出率已劇降至2.2%。

陳裕文:病毒與寄主會取得生物平衡,耐病性野蜂會存活

面對每年春、秋中囊病高峰期,野蜂群數量急劇下降,蜂農束手無策。研究團隊進一步監測某個施用不明藥方護野蜂的蜂場,結果發現,其蜂場內蜂群帶原檢出率在1、2月時皆仍高達100%;且在3、4月感染低峰期時,未餵食藥品的蜂場病毒檢出率為8.3%至10%,但有餵食藥品的蜂場檢出率仍高達44.4%至77.8%,明顯高出5至7倍。

監測報告結論直指,日本、韓國及中國大陸等地區的東方蜂群雖受到中囊病毒感染,但蜂種並未滅絕,大多經適當的自然淘汰過程,出現耐病品系的蜂種,可抵抗病毒入侵。

陳裕文指出,病毒跟寄主會取得生物平衡,在保留野外龐大基因庫下,耐病性的野蜂會存活下來,現在經過兩年時間,野外的野蜂也慢慢回來,耐病性相對較高。「我一直很反對用藥。」他強調,中國目前都沒有藥物證明真正有治療效果;且就算真的有藥物可治療,等於讓野蜂喪失野外謀生能力,「你去餵野蜂藥,牠等於依靠你存活,那野外的野蜂誰管,是要全部死光,全靠人類飼養嗎?」

此外,AcSBV在西洋蜂蜂群種已證實有帶原但不發病的特性,因而可將其作為環境病毒指標,率先進入飼養場域作為環境監測。陳裕文進一步解釋,蜂場若受到中囊病感染,飼養野蜂失敗率就非常高,因此他跟幾位農民試驗,在蜂場先試養一批西洋蜂,作為環境監測,觀測其病毒帶原率,等到確定蜂場環境乾淨,再換養野蜂。

黃永勝:自然選育 留下耐病力高的蜂種

黃永勝指出,野蜂囊狀病毒在台灣發生已經三年多,「我的野蜂群前後被感染消滅至少一百多窩以上。」第一次大流行時期很恐怖,蜂群沒有接觸過此種病毒,遇到時只有毀滅、逃離,蜂群數量快速減少。但大流行期過後,僅小規模流行或是病毒暫時休眠,蜂群就能夠有休養的時間,得以再次擴大族群。

面對中囊病危機,黃永勝採取兩階段作法,第一階段在交尾率低的季節,發現蜂群被感染囊狀病毒,「採取換脾、關王、斷子的方式,讓蜂群的病毒數量下降到最低。」在放出蜂王繁殖工蜂後,工蜂採集新蜜,巢房被蜜塞滿,病毒相對被稀釋。

黃接著表示,若蜂群沒有好起來,這窩就直接放棄不要,沒有救的價值;假如好了,做好記號,等適合換王的季節來臨,此劣質的蜂王需要換掉,換成耐病性佳的蜂王後代。「用淘汰的方式,留下耐病力佳的蜂種,慢慢用時間選育,兩年來已經看到成果。」

「目前留下的蜂種,遇到囊狀病毒感染時,蜂量不像第一次大流行期快速減少,都能保持蜂力。」黃永勝也陸續在野外收回一些野蜂群,表現都不錯,「這就是大自然妙處,豐富的基因庫,保存野蜂群的未來,期許有天,大自然的野蜂群能恢復當年的榮景。」

愛蜂人黃永勝(攝影/賴郁薇)

宜大製作抗中囊的營養液 效果顯著

對抗中囊病除了自然選育,宜蘭大學生物技術與動物科學系教授陳怡伶提出另外一派不同作法,她研發出抗中囊病的球蛋白,目前提供少數蜂農試用,在發病初期使用,具有明顯成效。

陳怡伶指出,中囊病為病毒病,如同腸病毒,感染蜜蜂中腸,最後腸道整個爛掉變水狀。其有多種血清型,義大利蜂感染的血清型不嚴重;但野蜂血清型很嚴重,致死率九成五。

被中囊病毒感染的野蜂幼蟲,下半部全部是病毒,成水漾狀。(陳怡伶提供)

陳進一步說明,野蜂中囊病毒的發病高峰期每幾年就有一次,可能是因為外在蜜源植物不足,蜜蜂體質衰弱,或是病毒一再變異。在野蜂身體免疫力、抵抗力好的時候,就能把病毒壓下來;不過,一旦病毒飆高,野蜂只能落得死亡下場。「防疫觀念是在病毒爆發前壓下來,或者維持蜂箱乾淨。」

為解決野蜂滅群危機,陳怡伶與野蜂蜂農謝煉欽合作試驗,研發出「抗中囊營養液」。陳怡伶從試驗蜂場取回中囊病病毒,製作專屬台灣中囊病毒的抗體球蛋白。初期結合金銀花、當歸、黃耆等中草藥及球蛋白,提升野蜂免疫力、體力;不過後期發現球蛋白專一性更好,能針對中囊病毒產生吸附作用,治癒率高達九成,因此去除中草藥,改以高量中囊球蛋白,搭配蜂王乳、綜合維他命,主要作用為吸附病毒,減少病毒感染細胞,並增強體力。

陳怡伶初期使用中藥材及球蛋白製作抗中囊病藥品(賴郁薇攝)

蜂農:營養液效果比清巢好

至於實際成效如何?陳說明,目前幾位蜂農試用,效果都還不錯。不過,該營養液必須在早期發病時使用才有效,如果野蜂已經大量發病,就難以治療。餵食方式也影響成效,「由於野蜂習性關係,不願意好好吃東西,不像義大利蜂好餵食。」

據觀察,若初期中囊病不嚴重,還能夠吃得進去營養液,兩天餵食一次,大概三、四次能好起來;但若狀況嚴重無法進食,只能用營養液配糖水,直接噴在野蜂上,「但直接噴蜂后風險又大,因為牠如果狀況已經很不好,噴的動作干擾太大,蜂后可能就會直接飛走。」因此使用上也必須不斷跟農友溝通。

謝煉欽實際使用抗中囊營養液後認為,「效果很好,越初期使用越有效。」他指出,必須注意野蜂狀況,一有問題就必須快速處理,拖越久越難救。不過,野蜂難以餵食,直接噴灑又干擾蜂群,容易逃蜂,目前還在想辦法提高餵食的成效。

治療過後健康的東方蜂(陳怡伶提供)

對於其他蜂農以清巢的方式處理中囊病,謝表示,「如果只有一兩群還有辦法去幫忙夾感染的野蜂,如果很多群根本不可能。」且清巢僅能減緩狀況,到最後病毒還是會擴散,今年初他試驗一群不噴營養液,以清巢方式處理,到最後還是全滅。

由於製作抗中囊的球蛋白手續繁複,目前僅能少量產出,開放有病群的蜂友免費索取。陳怡伶表示,即使中國在六年前就已實驗出抗幼蟲囊狀病毒的球蛋白,但到現在都沒有技轉、大量生產。「因為市場太小,球蛋白技術成本又高。」

營養液是否須納管?防檢局:有彈性在

雖然現研發出可抗中囊病的球蛋白,但其藥品是否可以合法使用、是否需要納管,仍須看防檢局態度。陳怡伶表示,有跟防檢局溝通多次,防檢局也希望能找廠商合作開發產品,「但現在因為野蜂市場小,養蜂族群不大,沒有廠商願意投資一、兩百萬去做這個市場。」陳說明,已經跟防檢局說好,等到明年春繁,抗中囊營養液正式試驗滿兩年,確定其有成效,再送去防檢局檢驗,並進一步規劃後續田間試驗、產品量產。

謝煉欽回憶2016年底中囊病大爆發,「發病前有一百群蜂群,到最後剩個位數,差點歸零。」到處找不到解藥,後來拜託陳怡伶老師研究,才有現在的解藥,蜂群數量才慢慢增加,成長到現在五十幾群。「現在最大困擾是無法量產,老師也不可能製作這麼多量,很多蜂農想試用都無法。」

防檢局局長馮海東則對此回應,要實際去看抗中囊營養液的成分,不管是中藥材、化學成分,要去了解它對野蜂的治療作用是哪類型,「如果沒有大礙,並不一定都要嚴格管制,有個彈性在。」不過,目前還未收到抗中囊營養液的樣品,還不知道實際產品資訊。「試驗還是必須讓主管機關知道,如果真的要從法律角度來講,現在使用是違反規定。」

延伸閱讀:

病毒入侵,台灣野蜂面臨滅絕性死亡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