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菜價低迷,中南部葉菜產區普遍哀鴻遍野,對拍賣價格極度不滿。儘管農委會再三表示農產價格平穩,但產地感受並非如此,九合一大選民進黨在農業縣市大敗,重挫執政團隊士氣,交叉比對全台重要葉菜產區在2014年與2018年的投票數字,幾乎全面大翻盤。
例如近三年蔬菜共同運銷業務居冠的二崙鄉,本是民進黨在雲林縣的深綠支持區,2014年以壓倒性票數投給民進黨,今年勝差不到2%,而高雄市美濃區的國民兩黨得票率,在2014年與2018年結果幾乎正好相反,2014年民進黨囊括64.6%選票,2018年僅剩下37%,更是徹底翻盤。
蔬菜共同運銷前三名總幹事,評論菜價與農委會政策
究竟菜價低迷是真相或是選舉刻意操作?選情翻盤是否意味對農委會兩年農業新政徹底否定?《上下游》訪問六位中南部重要蔬菜、水果共同運銷地農會總幹事,發表對菜價與農委會政策看法,針對農方意見,農委會副主委陳吉仲也做出回應,請點選這裡閱讀。
以下內容以農會總幹事第一人稱口述整理,共分兩文刊登,本文為葉菜共同運銷前三名農會總幹事看法,另外三位農會總幹事看法請點選這裡閱讀。
二崙鄉農會總幹事李達彥:「平穩物價」這種話,是農委會應該說的嗎?
今年菜價真的蠻差,以拍賣價格來看,105年韓國瑜任北農總經理時代,從1月到11月底葉菜類平均價格一公斤30元,去年摔到20元,到今年只剩下19元。
農委會都說價格平穩,但他們是把葉菜、水果、根莖類加在一起平均打迷糊仗,農委會說拍賣價有30幾元,結果拍出來只有5、6元,不就農會給人家吃掉的?像今年過年刈菜送到北農一公斤只有拍2元。
農民覺得北農董事不該給承銷商做,承銷商就是要買低價,那拍賣員敢喊太高嗎?
今年因為風調雨順,葉菜類只要天氣好就長很快,當然這也有差,但是陸客沒進來影響也很大,大家沒進來吃飯,一天吃兩餐就好,一盤菜就需要一公斤菜,就像鳳梨酥也會需要很多鳳梨,大環境不好,農委會換人也無效。
在菜價部分,吳音寧(前北農總經理)是非戰之罪,韓總(韓國瑜)時代因為有水災,價格好,那時候菜價好很久,吳音寧時代風調雨順,但是她去質詢都回答不出來,就讓人家覺得能力有夠差,領到250萬卻連菜都不懂。我們是北農大客戶(註:二崙農會是近三年蔬菜共同運銷評鑑冠軍)她一次都沒有來過,菜價跌都沒有來產區討論。
農委會很多話都是講給消費者聽,颱風後就說要平穩物價,這種話是農委會可以說的嗎?你們(農委會)是農民的大家長,怎麼能說這種話?農委會一說要釋出冷凍蔬菜,菜價就摔下來。我們農民都說,你們不用管我們,價格也不用管,也不用給補助,就不要去講這些話影響行情就好。
二崙這裡是民進黨支持區,農民最挺民進黨,但這次農民大反彈,就是覺得「我們挺你們挺成這樣,你們還對我們這樣」,所以大家都說要給民進黨一個教訓。
看農委會政策,有肯定也有需要檢討
農委會推「農業保險」我很認同,農業要先進必須走這條路,跟人身保險一樣。不過我們這邊葉菜類因為是短期作物,不能投保,只有稻穀能做。
至於推冷鏈部分,對大宗蔬菜像是高麗菜、鳳梨這種有用,我們這種短期葉菜類就沒有用,因為葉菜類3、40天就又一批出來,冰起來的量還不是壓縮到後面出來的菜?
葉菜類的冷鏈要搭配加工系統才有用,例如說我們把蔬菜加工磨成粉,跟稻米一起去做成米果,就有幫助。我們幾個農會有在討論,要不要集資來做大型物流公司跟加工廠,有些農會運銷比較強的,就讓他去賣生鮮,我們就供應貨源給她們。
其實要解決菜價波動,耕鋤(補助農民自行將多餘菜量銷毀,減少市場賣壓)最有效,但是就很可惜,而且又要補助,我們也不贊成補助護盤,還是要解決通路問題,例如出口比較有效。
至於農委會推農民職災保險,大家一直罵,農委會說「拿一張身份證就能辦」,叫他來辦辦看!一天根本辦沒有100件,因為需要很多文件,其實他理賠後面就會審查,不需要前面後面都麻煩一次。
新港鄉農會總幹事陳永華:把拍賣市場做好,制度健全化非常重要
歷年都有菜價好、菜價差的時候,可是今年的菜價真的很不好,主要是因為不好的情況維持得太久,穩定低迷。政府雖然很積極協助幫忙找大企業買或認養,可是這種作用不大,最有效果的方式,還是耕鋤。
我們嘉義新港地區的農民,以種葉菜類的農民為最大宗,小農耕種型態為主,複種指數很高。意思就是,以一對夫妻為例,兩個人共同耕種2、3分地的空心菜或其他葉菜類,一年最多可以重複種到9次、10次,全年大概可以收入150萬元,扣掉種子、肥料、農要和請的人工,大約還可以收入100萬元,這也等於是這對夫妻辛苦了一年的工錢。
對我們新港這樣的農民和生產型態來說,共同運銷非常重要,這是因為宅配的貨運成本,一件不管2公斤、3公斤還是20公斤,宅配費用起碼都是100元起跳,可是如果透過共同運銷把貨送到北農的一市或二市拍賣,一件30公斤的菜運費只要40多元。其次,蔬菜送到北農,農民不用擔心賣不出去,北農是一個大平台,通路會來這裡找貨,對農民來說,不用再承擔生產之外的銷售壓力,所以,只要北農的價格不要太差,農民都還可以接受。農產品就是這樣,有好價、有歹價,很難免。
可是今年真的價格不好,一方面,我剛剛講的那種小農型態的收入,根本不到100萬。其次,以總量總價來看,往年我們農會送往北農共同運銷的量平均是一萬一千公噸,收入會超過三億,可是今年到11月底為止,八千公噸不到,收入兩億多,差了四千多萬。除了氣候很好豐收價跌之外,另一方面,政府和北農也都還有努力的空間。
農民已經自動減產,價格仍無法回升,為什麼?
據我知道,我們新港有很多農民,為了少賠一點,乾脆都只種6、7次,要像往年那樣種到9次甚至10次,已經沒有了。為了因應豐年盛產,農民也會自我調節啊!簡單來說,種越多賠越多,農民就會自動減產,可是減產並沒有辦法讓價格回升,這是為什麼?
農業與市場的關係,真的是很不好做的工作,政府很容易兩面不是人,如果怕得罪消費者壓低價格,農民沒有得到應有的報酬,犧牲的一定是農民,如果遇到天災或其他氣候變化,我認為還是應該讓菜價維持高點一陣子,不要馬上進口蔬菜打壓到菜價,你想想,政府這兩年花這麼多資源去補助農民興建設施,推動設施栽培的工作,結果到頭來遇到風災,設施栽培的蔬菜一樣低價,你要農民做何感想?
市場改建、拍賣員素質與企圖心提升,兩者很重要
把所有的拍賣市場搞好,制度健全化,很重要,不然農民和消費者都吃虧。我認為最重要的兩件事情是「市場改建案」和「拍賣員素質與企圖心的提升」。
首先,市場改建案已經講了二、三十年,我們新港的蔬菜送上台北,常遇到市場已經開始拍賣了,我們的菜車還在排隊等卸貨,空間不夠、動線混亂,再不改善,北農很難好好發展。其次,要提供合理的薪資與適當的獎金給拍賣員,鼓勵拍賣員依不同農產品的品質拍賣到不同的價錢,達到農產品分級包裝的基本目的,同時提升為農民拍賣農產品的水準。
還有我覺得,也要強化市場拍賣員到產地溝通的次數和內容。一來要讓拍賣員多了解產地的心聲與現況,二來就是要農民透過拍賣員的指導協助,改善耕種方式,提高分級包裝的水準。總之,東西要好的前提,是人要做得好。
現在的菜價長期低迷,我們基層的人希望農委會可以幫助農民提高技術、提供補助,讓消費者可以買到便宜農產品的同時,農民也能降低生產成本。
還有,食農教育很重要,要讓消費者知道,健康、安全的菜,生產成本較高。即便是國內的蔬菜比較貴,但絕對比外國進口的好吃、健康,想想現在人連一杯100元的咖啡都買了,連一斤20元、30元的蔬菜都買不起嗎?這是政府要教育人民的重要工作。
農會要協助農民改善耕作方式,尋找新品種
反觀我們農會,也有很多工作要做。協助提供農民改善耕種方式,幫助農民尋找適地適種適口性佳的葉菜類品種,我們現在還有一個工作正努力做但是還不成熟的,是二期稻作轉做種雜糧的嘗試。我們已經種了黑豆並且製作新港在地品牌「黑娘媽」醬油產品,可是進口黑豆一公斤才30元,我們自己種的黑豆,農會跟農民契作一公斤40元,再加上烘乾、挑選、整理等程序,一公斤成本就要60元。要做加工不好競爭。
土庫鎮農會總幹事黃萬聰:殘貨應銷毀才不會影響價格
今年菜價長期低檔,平均單價都比之前低,蒜頭也比以往低,大環境不好,士農工商都不好。北農在拍賣市場制度上必須要檢討,以前韓總(韓國瑜)在,有殘貨的話就一律當作垃圾銷毀,不會影響隔天拍賣價,吳總(吳音寧)上台後不要有殘貨,所以拍賣員要把價格壓低,趕快拍出去,承銷人就會壓低再進場。
以前韓總下來產地好幾次,他會帶拍賣員下來溝通,農民比較有感。吳總沒有到產地來溝通。今年落花生受水災影響產量差,但現在市場價格也偏低,盤商去年喊到快50元,今年才喊到30,政府握有公權力,進出口不是農民能控制,政府如果不幫農民,會有選票問題。
目前為止最佳報導!
這位記者只是對現況真實的陳述而已,為何酸民一堆?我們種菜也是跟做生意一樣有成本與行銷的壓力,種菜賺錢不求榮華富貴只求養家糊口照顧妻小,我們也不奢求政府給我們什麼幫助或是補助,我們只要求給我們一個經濟穩定的社會,因為現在一切的種植成本一直的上漲,我們只希望不要虧本而有一點利潤而已,不要讓我們種越多賠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