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後看問題02》農會總幹事:大宗蔬菜應採計畫生產,農委會不要只在南海路做決策

(承前文)今年菜價低迷,中南部葉菜果菜產區哀鴻遍野,對拍賣價格極度不滿,九合一大選民進黨在農業縣市大敗。選情翻盤是否意味對農委會兩年農業新政徹底否定?《上下游》訪問六位中南部重要蔬菜、水果共同運銷地農會總幹事,發表對菜價與農委會政策看法,針對農方意見,農委會代理主委陳吉仲也做出回應,請點選這裡閱讀。

以下內容以農會總幹事第一人稱口述整理,共分兩文刊登,本文為雲林縣西螺鎮農會、莿桐鄉農會與高雄市美濃區農會總幹事看法,另外三位農會總幹事看法請點選這裡閱讀

西螺鎮農會總幹事廖錦富:大宗蔬菜應採計畫性生產,政府不要打壓菜價

105年小英(總統蔡英文)上任後,從抓菜蟲到北農連休事件,政府說要訂天花板價,搞到現在,菜價很低迷。西螺農會存款,主要來源有八成都是農民存款,也就是農民有賺錢就會存進來,我們是農戶存款最高鄉鎮。但是105年後農會存款都沒有增加過,維持在168億,以往每年應平均增加10億,意味著這兩年農民沒有賺到錢,他賣的錢只夠自己開銷。

還有,以前農民光靠賣菜所得就夠用,老農年金很少來領回去花,每年老農年金存款會有3千萬進來,現在連老農年金都拿出去花,可見菜價差,造成很大反彈。

韓國瑜(前前任北農總經理)比較重視產地農民的心聲,常常派業務專員下來看,看生產狀況,但是吳音寧(甫下任北農總經理)沒有來過,坐在辦公室決策,好像不太親民,其實她也很倒楣,風調雨順產量就會增加,但是休市風波又加上年薪250萬實習生印象,造成青年農民反感,認為菜價怎麼會跟北農總經理薪水差那麼多,造成農民反作用。

雖然西螺農民有七成會在西螺果菜市場交易,但北農價格會影響西螺市場價格,北農拍賣價格崩盤,這裡也會崩盤。

農民最不爽的就是,農委會應該站在農民這邊,結果卻站在消費者立場,價格一好就說要平穩物價,這時候你來打壓菜價,價格低時就不管。農民覺得,如果你低價不管的話,那你就讓大家自由發揮,不要說天氣不好就要釋出冷藏,平穩物價。

攝影/李慧宜

大宗蔬菜應採計畫性生產,沒登記就自負盈虧

我好幾年前就建議政府,大宗蔬菜應該採取計畫生產,用登記制度,例如說高麗菜全台需要2千公頃種植面積,要先登記,有登記農友就給他保障價格,但沒登記還要種,那就自負盈虧,滯銷自己負責。其實這以前曾經做過,但因為選舉壓力,沒登記就去找立委要求補助差額,制度就破功了。

至於農業保險是否能穩定菜價?大宗蔬菜可以試試看,但短期葉菜沒辦法投保,因為辦好的時候菜都快要收成了。至於稻米保險現在以鄉鎮為單位,要整體價格低於多少才有理賠,但我農民要加入保險的話,就是要針對我個人,我有損失別人不一定有損失,所以不一定賠得到,參加意願就會低(說明:必須全鄉低於一定金額才能夠得到賠償,無法以個人損失金額來理賠)。

莿桐區農會總幹事張鈺萱:政府要進入產區溝通,不要在南海路做決策

我覺得菜價波動要看菜種,菜價不是永遠都不好,如果是全年度種植,全年度平均有高有低,如果只有拿低價做文章,農民哀哀叫,我們也不樂見。要鼓勵農民把花費記錄下來,總有高潮低潮,不能只有政治立場,還是要跳脫來看。

目前菜價不好,在於供應鏈沒有做好。供應鏈是指,農委會農糧署可透過農會全面配合,先找好通路再做計畫種植,現在沒有在做,我們也有在進行,但是速度沒有那麼快。在台灣農民的面積很小,可以把面積小的農戶組成公司,農企業的利潤再回到這些農人身上。

應該用供應鏈方式來制訂政策,而不是補破網。荷蘭為何一直在機械化,在稅制上鼓勵農企業,若將所得轉投資到機械化可以減稅,站在農委會高度上可以扮演引導前進的角色,不是用補助方式,不要落入綁選票的思維。在青農剛進入農業領域的時候就要輔導正確觀念,尤其有農業保險降低風險,這是好的政策。

例如我們引進植醫制度,把小黃瓜推到全家超商,品質要一樣SOP,但是好的東西產量不足,所以必須讓小農擴展,讓老農當達人,透過他的傳承讓年輕人也可以學習。政府可以開辦更多專業課程,有計畫性的來進行。

每個人在各自崗位上扮演不同角色,政府要能進入產區溝通,不是站在南海路來制訂政策,他們(農委會)過去不想要產地的人來實地參與,其實應該廣納各方,我看到很多政策,都是以學界角度建議,跟實務操作有落差。另外,政策不是訂了就會很好,必須透過微調,讓他更完美。

美濃區農會總幹事鍾清輝:收入整體降低,政策好但執行面需調整

往年到這個時候,送北農拍賣的蔬菜總交易金額應該都已經到三億了,可是今年成績卻一直不好,今年到11月底與去年同期價格相比,美濃出到北農的蔬果價格均價少了3元,總成交金額掉了三千萬。不要說美濃,高雄市農業區如旗山、杉林等地也幾乎都是這樣,整體衰退了10%到20%,這是普遍的現象,對農民來說,每個農家真的是收入都降低。

過去十年來,美濃農會共同運銷的績效是年年正成長,可是今年可能會下降15%,要保平均水準三億都很難!

由104─107年10月水果共同運銷前三名農會價量變動來看,107年交易金額比以往低:

北農殘貨處理方式需檢討,銷毀以免影響隔日菜價

除了天候因素之外,整個社會的買氣下降也是有關,而陸客減少、年金改革,也會讓消費意願降低,總的來說,國內市場的內需不夠強。

另外,北農的殘貨處理方式,有些人覺得要銷毀,有些人覺得暴殄天物太浪費,這是長痛跟短痛的問題,但是如果要維持市場穩定運作,銷毀就跟耕鋤一樣,是不得不的作法,銷毀之後隔天才能重新再來,不會被前一天的殘貨影響第二天的價格。

針對共同運銷問題,這四點可以來做:

每個地區的農會可以掌握該地區所有共同運銷的相關資訊,可是一種作物可以跨區域種植,所以不能只看單一農會,而是要彙整該作物項目整體的耕種基本資料,才能提出解方。但農會還是可以做一些事情的,包含:

1、幫農民開拓更多元的通路管道。

2、針對大宗作物如稻米、紅豆,積極配合政府直接給付政策,推動良質米產業、還有推動友善耕種紅豆的契作計畫,至於橙蜜香小番茄,也要積極開展通路。

3、至於秋冬裡作的作物,像是茄子、辣椒、小黃瓜、大胡瓜等,並不是適合走宅配路線,所以農會要積極協助這些農友走共同運銷的方式。一來要教育農民做好分級包裝,二來也要時常邀請拍賣員到現場跟農民互動,使農民可以更精準知道市場的需求。

4、北農預約交易制度很重要,農會可以跟北農合作徹底落實。

今年年初北農休市,看著在家中堆得滿坑滿谷的敏豆,農友無奈不已。(攝影李慧宜)

農委會政策方向很好,但執行面需要調整

農委會有很多政策方向很好,但是在執行面上需要調整。譬如說,農委會推動的大糧倉計畫,一開始紅豆的契作目標是1200公頃,可是實際上找到願意配合契作的農會(目前已知的是美濃、萬丹、大寮)才達到570公頃,其中美濃農會就佔了170公頃,其實我們農會收到很多訊息,還有很多農民想要加入這個契作計畫,可是我們農會不敢再收,我們怕銷售面的力道不足,到時候如果賣不出去,我們也會很難跟農民交代。

我們都知道,有些廠商說要幫農民契作,其實也買不多但是單價高,這種做法反而會害到我們農會,農民會拿少數的案例來質疑我們,為什麼農會契作的單價比他們還低?

另外,綠色環境補貼的政策很好,但是農民未必會有感受。首先要先釐清稻米政策的補貼,是要補貼給農地擁有者,還是補貼給農業生產者?我們農會可不可以先墊錢,把秧苗補助、運費補助、對地補助,全部一起撥給實際的耕作者?不然,最後對地補貼的錢,很可能是補貼給地主而非真正的農民。

農會該做的事情,是幫農民開疆闢土找通路

我覺得,生產面的技術與意願,美濃農民有很強的競爭力,有加入農會產銷班的農民,整體運作很順暢,農民會透過產銷班交換各種產銷資訊與專業技術,可是卻也有必須克服的弱項,那就是銷售,所以農會該做、要做的事情,就是幫農民開疆闢土找通路。

以橙蜜香小番茄為例,這個作物產業發展到現在已經進入第14年,耕種面積已經上升到200餘公頃,年產值上看六億,其中有參加產銷班的農民和沒有參加產銷班的農民,比例大概6比4。我們不擔心有參加產銷班的這六成農民,因為這些農民大多年輕、肯學習、吸收能力強,又懂得打團體戰,可是另外四成的農民,我們稱之為邊緣農民,他們孤軍奮戰,生產質量不穩定、宅配能力又不強,所以一旦產量超過賣出的量,就會被盤商壓低價格購買。

看起來這些農民只是個人權益受損,可是實際卻是嚴重打擊產業,一來是打擊產業的基本盤價,二來是返鄉青農的回鄉之路遭遇挫折。所以,為了讓邊緣農民回到正軌的產銷面,我們積極跟郵政商城、福和生鮮農產公司合作,希望先談妥對方需要的橙蜜香數量,再回過頭跟這些邊緣農民進行契作,讓農民在無後顧之憂的情況下,盡速提升耕種技術與分級包裝的品質。這對整個產業的提升才有幫助。

延伸閱讀:

選後看問題01》農會總幹事開砲,農委會不該帶頭喊平穩物價,拍賣市場健全制度很重要

選後檢討》農委會主委林聰賢下台,陳吉仲暫代:加強產銷調節、檢討施政態度,讓農民更有感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