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後檢討》農委會主委林聰賢下台,陳吉仲暫代:加強產銷調節、檢討施政態度,讓農民更有感

文/上下游記者林珮君、林育璞

九合一大選執政黨在農業縣大敗失利,農委會人事大幅變動,主委林聰賢下台,由副主委陳吉仲暫代主委一職。農委會今(4)日舉辦惜別歡送會,林聰賢表示,擔任主委這一年九個月又26天,努力調整過去農業結構,在今年九月舉辦的第六次全國農業會議上也和農業各界凝聚出73項結論共識,希望這些都能成為下一階段台灣農業的發展基礎。「或許短時間還無法看到成效,但對的事情就要好好衝!」

雖然農委會進行人事改組,但林強調留下來的團隊會一棒接一棒、持續為台灣農業努力,他也期勉副主委陳吉仲在這個農業變革的關鍵時期,能堅守崗位、繼續帶領農委會解決問題;而自己則會帶著滿滿能量返鄉蹲點,扮演好農委會最好的民間夥伴。

農委會今日舉辦惜別會、歡送主委林聰賢。左起為主秘張致盛、副主委黃金城、主委林聰賢、副主委陳吉仲、副主委李退之。(攝影/林珮君)

陳吉仲:將與主委共進退,加強產銷調節讓人民更有感

對此,即日起即將代理農委會主委職務的陳吉仲表示,感謝蔡英文總統全力支持農業改革,也感謝這段時間主委林聰賢的帶領,帶著大家做了許多過去沒人敢嘗試的改革,從土壤與水源的基礎建設、推動有機農業促進法、執行農藥十年減半等,這一步步走來都不輕鬆、要經歷許多部門的反對,這些都是主委與其他部門人員溝通數百次、才得到的共識。

陳吉仲三度表示,待新主委上任後會配合下一波人事改組、自己將與前主委林聰賢「一同進退」,但他強調未來無論是誰接棒,農委會的改革決心一直都在、不會改變,「我們在乎的是,十年過後再回頭看看這兩年多來做的事情,到底有沒有對台灣農產業有所貢獻。」

陳表示,他會利用這段期間盡力把爭議問題解決,也會持續推動有機友善農業、加強產銷調節、檢討施政不到位之處、強化農業部門與農民團體的溝通,讓政策真正連結到農民身上,要讓農民「更有感」。

陳吉仲接受《上下游》專訪,檢討敗選及未來改革方向,同時回顧農業新政兩年作為。以下為陳吉仲口述,《上下游》採訪整理。

農委會面臨兩難,是要抬升菜價或是穩定物價?

針對農民指責農委會不該平穩物價,對於政府是否該干預市場,正反兩邊的聲音都有,農會總幹事對農委會角色矛盾的看法,這部分我也同意,在給行政院裡的農業政策檢討中,我就提了幾個自相矛盾之處:一方面要我們拉抬農產價格、又希望我們平穩價格,這兩個思考是矛盾的,到底是要為農民還是為消費者?畢竟兩者看農產價格的角度不會一樣。

其實政府去護農產價格是一個不好的政策決定,理當用市場機制去反映價格才對,除非市場是有問題的,例如這個市場不是供需決定、而是由少數通路壟斷,這樣政府才要去處理、讓它回歸原本機制。

這樣來說,我知道菜價漲了對消費者會有影響,但對一般民眾可能還能接受,需要特別關注的是那些弱勢、吃不起這些食物的團體,但政府應該用其他方法去照顧他們,而不是直接去干預市場價格;同樣的反過來說,如果今天農產因為豐收導致市場價格偏低,政府應該要進行農業補助、讓農民所得安定,「市場機制和功能性還是要保持才行。」

陳吉仲暫代農委會主委  (攝影/林珮君)

從農業縣跌倒,就回到農業縣去溝通

我也一直在講,農委會有責任和義務要把每個季節的產銷資訊跟農民、社會大眾告知,「所以我們從農業縣跌倒,就要回到農業縣去做溝通。」我這週就會南下去和農民溝通、先對內安定,希望大家坐下來把遊戲規則講好,農民要配合我們進行生產登記,我們也會保證農民的收入不會低於成本以下,但是市場歸市場、價格要由市場供需去決定。

從今年香蕉盛產這個案例談起,香蕉產量從一開始出來、然後越來越多,到之後價格嚴重下跌,我們是等價格跌到一定程度才出手進行去化,如此一來就發現明年香蕉的種植面積有變少了;但在另一個操作經驗中,因為擔心火龍果會供需失調,因此我們在事情還沒發生前就提早出手,讓產品價格維持在每公斤三十幾塊左右,遠遠超過成本價以及北農拍賣價格,但是這就讓隔年火龍果種植面積增加了。

因此,要檢討政府出手的時機點,「政府越早出手,價格是可以維持在越高的水準,可是明年你就一定要再處理相同問題;而如果你讓它適度反映(市場狀況),你雖然要收尾盛產問題,但是農民明年就會自己調整(種植面積)。」

去化香蕉由廢棄物處理公司協助送至需要的畜牧場或農場。(攝影/李慧宜)

施政大方向沒錯,但執政沒到位,且態度需要檢討

除了檢討政府到底該不該繼續介入市場機制外,我們也要檢討政府的態度。

這一兩年幾乎沒有颱風災害,所以作物豐收是事實,因此農產價格幾乎都往下掉,農民也都知道實際狀況。我今天會跟所有主管討論,強調我們的大方向其實沒錯,但問題在於人民感受與政府執政有落差。

以農業職業災害保險為例,當初要推每位農民每月只要花15元就能享有完善保障,且口號喊著「申請時只要憑身分證就能到農會辦理」。但今年11月開辦以來,卻發現「執政沒有到位」,大農會的資訊系統建設較好,農民申請保險時可以直接連到農保系統;但是若在小農會申請,因為系統連不上農保資料,還要再跑很多趟申請戶籍和農地資料、作業流程變得複雜許多,這就是政府執政沒有到位,執行不到位就會出問題,這是我們現在要全盤檢討的。

也就是說,我們的思考不能停留在那麼上位的層級,應該要回到農民身上,所有政策實施都要看農民是不是直接受益者,像補助與保障,要看農民個人有沒有拿到,不能只有補助團體,或是卡在中間、沒有下放到農民身上,這些都是很奇怪的。

北農與農委會都要更加強與產地溝通,並把產量分流

對於支持解職吳音寧在北農總經理一事,我認為她在這個時間點離開,最能讓外界具體檢視她在北農的付出與成果,她的去職與主委也沒有任何關係。不過針對北農被外界反映不夠「親民」,我們也會檢討,會要求執政者跟農民緊密配合,但是不只北農總經理、全農委會其實都一樣,我們現在應該要回歸到農民,農業部門要直接去產地跟農民面對面溝通才是。

雖然我不支持政府直接干預市場價格,但政府還是有責任和義務把農產供需量控制在一個水準上,這要透過調整量與品質,如此不僅能讓市場有穩定供需量、農產維持好品質,農產價格也能落在合理範圍,這是我們能做的。

全台蔬菜有三成都銷往北農,但北農在農產供銷的制度上要檢討的還有很多,應該要針對供需量強化調節、才能讓價格維持在一個水準。不過若想讓農產維持很好價格、同時售價也是要讓消費者能接受的,其實必須要「削弱」北農扮演角色,意思是,不要再讓那麼大量蔬菜進入北農,也就是進行分流、不該全部都堵在北農,你看全國的水果只有不到一成進北農、所以價格普遍比較好。

全國蔬菜都塞在北農,容易導致量多價跌(上下游資料照)

細數英政府兩年農業新政,推動歷史性結構變革

談到農業的基礎政策,就是要顧好土地和水源,因此我們上任後就先從基礎工作做起。

在土地方面,我們盤點了全部的農地資料,公佈「農業及農地資源盤查結果查詢圖台」。資訊公開了,才能進一步談土地的「保護」與「利用」,保護就是讓民眾知道農林漁牧產業的分布位置,同時也能清楚辨別違章工廠等非法使用所在地,讓民眾可以檢舉、大家一起來保護農地,畢竟土地是農業生產的根本。

接著是水資源,盤點農地後我們也發現,全台可供糧食生產的近70萬公頃農地上,竟有37萬公頃的灌區外水源未納入農田水利會管轄範圍,因此我們推動將農田水利會升為公務機關,將其水利服務範圍擴及灌區內和灌區外、讓水源統一化,這樣農委會以後就沒有藉口說無法管灌區外的水了,未來也才能一步步把灌區外的水利設施做好。

再來我們推動「對地綠色環境給付計畫」,讓稻作「直接給付」與「公糧保價收購」採雙軌並行。那對稻農影響很大,稻農可以依照市場價格,彈性選擇要參加保價收購還是領取直接給付,如此便是把選擇權力回歸給農民,避免糧商從中控制價格。同時,因為保價收購容易造成農民重量不重質、什麼人種出來的稻米價格都一樣,所以對地補貼就是要獎勵農民對生態、環境、文化的維護,這樣也才能讓消費者享受到高品質的好米。

過去稻米的保價收購從來沒有調整過,雙軌政策從起初試辦的六鄉鎮、一路擴展到全國五十鄉鎮,推動的每一仗都非常辛苦,但是一定要往這方向走,否則稻米找不到活路。

像今年稻米豐收,每一公頃產量增加15-20%、約七千公斤,農民往往害怕「穀賤傷農」,但這樣的前提是稻米價格和農民收入一起往下掉。而現在儘管稻米市場價格下跌,農民收益卻是增加的,平均每公頃收入都在17萬元以上,這就是我們對農民收入的保障。

讓農業補助「人地脫鉤」,實際務農者得到真正保障

此外,去年二月國內爆發禽流感H5N6後,農委會立即實施全國禽類一週禁宰禁運,讓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為了不再讓農民誤食或濫用巴拉刈輕生的憾事發生,未來巴拉刈將全面退場;對於造成紅豆農採收習慣的衝擊,農委會也委託藥毒所研發替代藥劑,目前正免費提供給農民試用。

在農業缺工的部分,農委會則實地調查八千戶案例,深入了解缺工區域和缺工樣態到底是什麼。政府透過成立農業耕新團、人力活化團、機械團、專業團等團體,加上各地農會參與、協助人力調度,去解決缺工問題。

這兩年的重大政策還包括實施「人地脫鉤」和推動有機農業。在過去,所有的政策都綁在土地上,這是最糟糕的,擁有農地的人不一定是實際從事耕作者,但補助政策還是立基在土地上,使得許多補助沒有真正落實到農民身上,從青農無法申請農保的狀況就能看出其中問題。所以農委會也調整了農保申請機制,從過去的「認人、認地」方式改成「人、地脫鉤」模式辦理,就是要讓補助預算真正照顧到農民。

在有機農業的推動上,我們也把友善耕作放進來,要跟著農民一同為環境永續的目標努力。從今年五月立院三讀通過《有機農業促進法》、九月舉辦的第六次全國農業會議具體討論有機農業推動細則,我們都是朝這個方向在前進。

延伸閱讀:

選後看問題01》農會總幹事開砲,農委會不該帶頭喊平穩物價,拍賣市場健全制度很重要

選後看問題02》農會:大宗蔬菜應採計畫生產,農委會不要只在南海路做決策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